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高校非遺人才培養要處理好“本”與“末”的關係

發布時間:2022-04-26 10:19: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專(zhuan) 家點評

  作者:豆海鋒(西北大學文化遺產(chan) 學院副院長)

  近日,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人才培養(yang) 問題引發社會(hui) 關(guan) 注。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以下簡稱“非遺”)是各民族智慧的結晶,其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jia) 值、思維方式,是文化基因與(yu) 文化傳(chuan) 承的重要載體(ti) 。非遺保護專(zhuan) 業(ye) 的設立完善了非遺保護人才的培養(yang) 體(ti) 係,為(wei) 非遺傳(chuan) 承提供了重要支撐。

  當前部分高校開設了非遺保護專(zhuan) 業(ye) 和相關(guan) 研究方向,但仍存在一係列問題,如尚未形成完整學科體(ti) 係,人才培養(yang) 口徑、課程體(ti) 係、教材建設等都處於(yu) 探索階段,非遺保護專(zhuan) 業(ye) 特色不突出,非遺家庭式、師徒式口傳(chuan) 身教與(yu) 高校科學化培養(yang) 方式的矛盾尚未完全解決(jue) 等。高校在非遺保護人才培養(yang) 過程中,要在培養(yang) 理念、專(zhuan) 業(ye) 結構、教學模式與(yu) 人才梯隊等關(guan) 鍵問題上下功夫,厘清培養(yang) 什麽(me) 樣的人、怎麽(me) 去培養(yang) 人、如何發揮人才所學等方麵的問題。

  在人才培養(yang) 路徑上,應堅持文化遺產(chan) 核心價(jia) 值認知、保護與(yu) 傳(chuan) 承“三位一體(ti) ”的培養(yang) 理念。文化遺產(chan) 是在曆史發展過程中人們(men) 遵循特有社會(hui) 核心價(jia) 值的產(chan) 物,非遺是以有形和無形狀態存在的具有曆史、文化、科學價(jia) 值的傳(chuan) 統文化的集中體(ti) 現。非遺保護不僅(jin) 是要保護,也不單是對傳(chuan) 統技能的繼承,更不是將非遺經濟利益化,而是要培養(yang) 學生揭示非遺的價(jia) 值內(nei) 涵,創新保護機製,推動傳(chuan) 承發展。隻有這樣,才能培養(yang) 出具有家國情懷、繼承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理解遺產(chan) 核心價(jia) 值的新時代遺產(chan) 保護人才。

  在專(zhuan) 業(ye) 建設理念上,以多學科交叉融合為(wei) 基礎,依托優(you) 勢學科,形成特色鮮明的“金字塔”專(zhuan) 業(ye) 結構。非遺具有技藝性、技術性、實踐性、獨特性、原真性等特點,正因為(wei) 這一學科特性,部分高校在專(zhuan) 業(ye) 建設中方向不明、特色不顯,教與(yu) 學間出現混亂(luan) 。高校應創新培養(yang) 模式,從(cong) 非遺的特點出發,將文、理、工、農(nong) 、醫等學科方向進行有效整合,結合本地“原真性”非遺資源,構建“金字塔型”專(zhuan) 業(ye) 結構,即以多學科、多專(zhuan) 業(ye) 為(wei) 基礎形成寬“塔基”,圍繞高校自身優(you) 勢學科為(wei) 支撐形成厚“中間”,以本地非遺資源為(wei) 特色專(zhuan) 業(ye) 方向形成強“頂尖”。以非遺保護專(zhuan) 業(ye) 牽引其他學科專(zhuan) 業(ye) 交叉融合發展,讓更多的專(zhuan) 業(ye) 方向與(yu) 非遺保護產(chan) 生“化學”反應,為(wei) 非遺保護事業(ye) 融入更多的力量和資源。

  在教學過程中,應探索創新性、原真性、活態化的“原境重構”式教學模式。非遺具有原真性和活態化特征,非遺保護離不開其存在的環境背景、特有場地。部分高校在專(zhuan) 業(ye) 課程設置中,多以理論為(wei) 主、實踐為(wei) 輔,存在實踐教學停留在表麵的現象。開展非遺保護人才培養(yang) 應以挖掘本地非遺資源為(wei) 重點,搭建高校與(yu) 非遺傳(chuan) 承人、非遺傳(chuan) 承地密切結合的課程體(ti) 係與(yu) 教學模式。高校應在教學內(nei) 容中將理論知識與(yu) 活態化技能、技藝培養(yang) 相結合,讓傳(chuan) 承人走進課堂,將學生帶進傳(chuan) 承地,融入本土非遺保護與(yu) 傳(chuan) 承的事業(ye) 中去,在身臨(lin) 其境、沉浸式的實踐教學中使學生真切體(ti) 會(hui) 非遺的真實價(jia) 值,掌握非遺的形成原理與(yu) 背景,實現本土非遺事業(ye) 的有效傳(chuan) 承;在教學手段中將新技術“原境重構”展示與(yu) 活態化的現場演練相結合,讓學生充分體(ti) 驗、感受處於(yu) 活態化、原真性的非遺魅力;應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麵充分調動資源,通過與(yu) 非遺傳(chuan) 承人共建工作室、聘任課程指導教師,共建非遺保護實踐基地,設立共創保護項目等形式將非遺傳(chuan) 承融入高校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之中。

  在人才梯隊構建方麵,應打通資源整合渠道,構建多層次人才輸出機製。在非遺保護人才培養(yang) 過程中,應將職業(ye) 教育、本科教育與(yu) 研究生教育貫通起來,為(wei) 各類人才進一步上升提供優(you) 越條件。要為(wei) 非遺保護專(zhuan) 業(ye) 學生打通就業(ye) 渠道,將國家資源、社會(hui) 資源與(yu) 教育資源有效整合,形成產(chan) 學研用育人模式,實現知行合一、學以致用。高校要為(wei) 不同層次人才提供社會(hui) 實踐、實習(xi) 實訓、創新創業(ye) 機會(hui) ,讓學生快速融入與(yu) 非遺保護相關(guan) 的活動中去,保障學生能夠從(cong) 事非遺保護的相關(guan) 工作。

  在非遺保護人才培養(yang) 過程中,高校應充分思考專(zhuan) 業(ye) 定位和特色塑造,處理好經濟收益與(yu) 遺產(chan) 創新開發之間的關(guan) 係,解決(jue) 師資力量與(yu) 教學質量提升之間的關(guan) 係,關(guan) 注學生的學業(ye) 反饋,在實踐中不斷探索。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