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新型研發機構發展的困境與對策

發布時間:2022-04-26 10:14:00來源: 光明網-學術頻道

  作者:易高峰(鹽城師範學院商學院教授);吳偉(wei) (浙江大學中國科教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

  新型研發機構是國家創新體(ti) 係的生力軍(jun) 和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抓手。“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要求,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支持發展新型研究型大學、新型研發機構等新型創新主體(ti) ,推動投入主體(ti) 多元化、管理製度現代化、運行機製市場化、用人機製靈活化。近年來,我國新型研發機構呈現井噴式發展,目前全國新型研發機構達2140家,企業(ye) 性質的機構占比68%,在深化政產(chan) 學研合作、體(ti) 製機製創新、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和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麵發揮了積極作用。

  當前新型研發機構發展的困境

  與(yu) 此同時,麵向高質量科技供給需求,新型研發機構還存在一係列亟待破解的突出問題,如頂層設計不足、成果轉化率低、高層次人才缺乏、自我“造血”功能不強等問題。對此,應著力優(you) 化頂層設計、加快成果轉化、引進培養(yang) 頂尖人才、增強自我“造血”能力、推進跨界融合、強化監測評估,全力助推新型研發機構提質增效。

  第一,規範發展製度尚未健全,製約新型研發機構高質量發展。首先,新型研發機構在我國創新體(ti) 係中的定位不明確,且機構核心功能定位不準,不少機構在實驗室研發、成果轉化和企業(ye) 孵化、市場培訓、產(chan) 業(ye) 風投等功能之間遊移,造成財政資源錯配和浪費。其次,部分省份在研發條件、業(ye) 務發展方向等方麵的申報條件設置偏低或模糊,造成新型研發機構建設質量參差不齊。最後,缺乏全國統一的監測管理平台,地區之間缺乏信息共享,臨(lin) 近區域出現重複建設、功能重合、新興(xing) 行業(ye) 集中度較高的情況。加之高校和科研院所都在強調科技成果轉化,各類產(chan) 學研合作平台遍地開花,新型研發機構發展無序的狀況日益顯現。

  第二,成果轉化率低,影響新型研發機構運行效益。一是由於(yu) 缺乏與(yu) 地方企業(ye) 、行業(ye) 的深度融合,造成新型研發機構研發成果因市場需求不足而難以有效轉化,在創新過程中也沒有得到主導產(chan) 業(ye) 、特色產(chan) 業(ye) 的創新資源反哺;二是成果轉化過程中支撐條件不足。部分成果雖然具有較大創新性,但缺少中試生產(chan) 環節的檢驗,以及未能有效吸納風險投資基金進行產(chan) 品後續開發,且缺乏工程化開發、應用型設計、市場化推廣等能力,製約機構運行效益提升。

  第三,高層次人才缺乏,限製新型研發機構競爭(zheng) 力的提升。一方麵,單個(ge) 機構的研發人員規模有限,尤其是戰略性科學家緊缺。戰略性科學家具有極強的領軍(jun) 能力以及開展有組織科研、精準把握市場需求的能力,但不少新型研發機構在引進和留住戰略性科學家方麵普遍表現不佳,吸引人才機製不夠健全。另一方麵人才引培、激勵等方麵製度障礙依然存在,新型研發機構在經費使用、人才評聘、成果轉化等方麵的突破性創新比較有限,或者不能與(yu) 宏觀體(ti) 製之間進行有效銜接,造成整體(ti) 上對長周期創新活動的支持力度不夠。用人和薪酬製度上仍受到傳(chuan) 統事業(ye) 單位製度約束,人才活力釋放不夠。

  第四,自我“造血”能力不強,阻礙新型研發機構持續發展。首先是機構內(nei) 部協商機製和決(jue) 策地位執行不到位,影響成果轉化、研發服務等核心業(ye) 務,造成機構收益不足。其次是運行機製市場化程度不夠。企業(ye) 化運作程度低、開放創新程度不高,與(yu) 市場結合不緊密,局限於(yu) 機構內(nei) 部研發,創新對產(chan) 業(ye) 引導帶動和外溢作用有限。利益分配機製比較籠統,利益與(yu) 風險掛鉤的機製還不健全。最後是可持續盈利模式多不明確。不少中小規模的新型研發機構長期依賴財政經費投入,部分新型研發機構甚至虧(kui) 損,總體(ti) 上沒有探索出有效的市場化持續盈利模式,自我“造血”功能不強,製約可持續發展。

  新型研發機構提質增效的對策

  優(you) 化頂層設計,聚焦高質量發展。首先要明確機構定位,深入開展係統性政策及戰略研究,明確新型研發機構在全國創新體(ti) 係中的定位,落實好新型研發機構在政府項目承擔、人才引進、建設用地、投融資等方麵享受國有科研機構待遇的政策,指導其將“研發創新與(yu) 成果轉化”作為(wei) 核心功能,推動其聚焦主責主業(ye) 。其次要收窄申報與(yu) 認定條件,適當提高建設門檻,重點考察其核心研發能力和市場化運營能力,並在隊伍建設、科研條件、投資與(yu) 孵化狀況等設置更高的量化門檻,避免申報與(yu) 認定條件寬泛、低水平。最後要加強統籌協調,可探索出台全國統一的新型研發機構建設指導意見,推動地方明確新型研發機構建設中的協作機製,建立數據共享平台,減少鄰近地區重複建設。地方政府應強化頂層設計和推進機製,聚力重大、高質量新型研發機構建設。

  加快成果轉化,提升運行效益。要圍繞產(chan) 業(ye) 需求開展研發活動。在研發理念上,以構建產(chan) 學研創新聯合體(ti) 為(wei) 導向,推動新型研發機構植根地方主導產(chan) 業(ye) “大循環”;在科研組織模式上,將實驗室研究、工程化應用、產(chan) 業(ye) 化推廣充分結合起來;在合作對象上,通過數字技術賦能,精準把握用戶需求,與(yu) 企業(ye) 用戶、領先用戶合作起來。要建立“全鏈條式孵化”機製。政府支持新型研發機構融合區域內(nei) 技術熟化中心、中試基地、投融資平台,實現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資本鏈、服務鏈有機結合,形成從(cong) 團隊科技創新到企業(ye) 孵化再到產(chan) 業(ye) 孵化的全鏈條式孵化機製。要加快成果熟化進程。深度融合企業(ye) ,促進產(chan) 品設計與(yu) 研發前期的融通,提升研發人員科技成果熟化的能力;建立“研、用”協作的團隊,促使研發成果不斷在企業(ye) 的生產(chan) 實踐中“熟化”。鼓勵企業(ye) 和社會(hui) 力量設立新型研發機構產(chan) 業(ye) 化研發基金、孵化基金,針對性地對成果產(chan) 業(ye) 化環節進行投入,促進成果“熟化”。

  引培頂尖人才,塑造核心競爭(zheng) 力。要大力引進和培育戰略性科學家,發揮央地重大人才工程的疊加效應,重點引育國內(nei) 外帥才型科學家,在成果轉化、經費使用、項目申請、社會(hui) 保障、個(ge) 稅激勵以及研究生培養(yang) 、博士後招募等方麵施行大尺度、立體(ti) 化改革探索,並保障海內(nei) 外人才享受同等待遇。同時,要創新引培模式,深度實施人員招聘自主化、薪酬激勵績效化、收益分配企業(ye) 化的引人用人機製,探索“候鳥式”聘任、“離岸式”研發、“巡回式”服務等柔性引才模式,實行全職聘用與(yu) 靈活聘用相結合。

  強化“自我造血”,促進持續發展。一是將運營模式企業(ye) 化,支持新型研發機構探索“人才團隊+地方國資+社會(hui) 資本”等多元化出資模式,組建混合所有製公司,搭建新股權架構,有效解決(jue) 啟動資金不足,充分發揮多主體(ti) 的建設作用。同時,堅持完善內(nei) 部管理體(ti) 製,縱向對接政府,橫向聯接行業(ye) ,對外發揮“聯絡站”功能,對內(nei) 起到“助推器”作用,鼓勵新型研發機構通過技術聯盟等方式深度嵌入本地創新網絡,與(yu) 當地科研院所、企業(ye) 、投資機構、孵化器開展合作,匯聚跨界資源,提高市場開拓能力。二是激勵機製市場化,以清晰的知識產(chan) 權歸屬為(wei) 前提、合理的利益分配方式為(wei) 基礎,采取技術股權化方式和轉化收益獎勵、股權獎勵等措施,探索實施研發風險與(yu) 經濟利益“雙掛鉤”的激勵機製,形成持續有效的長期激勵。三是堅持研發麵向產(chan) 業(ye) 化,支持新型研發機構承接“揭榜掛帥”項目,引入職業(ye) 經理人和選聘專(zhuan) 業(ye) 化運營團隊,著力提高成果轉化和產(chan) 業(ye) 化水平,促進可持續發展。

  強化監測評估,引導內(nei) 涵發展。第一,建立動態監測係統,對全國新型研發機構的發展動態、存在問題、技術需求進行動態監測,搭建起覆蓋技術、人才、成果、產(chan) 品、市場的情報源體(ti) 係,促進解決(jue) 成果產(chan) 業(ye) 化不暢、技術交易渠道狹窄等難題。第二,建立麵向市場的評估機製,重點突出“研發能力、人才團隊、中試平台、孵化產(chan) 出、創投基金”等指標,進行分行業(ye) 、分類評估,引導新型研發機構聚焦內(nei) 涵發展,進行管理機製、運營模式等方麵創新突破。第三,建立動態調整機製。依據上述評估結果進行競爭(zheng) 性撥款和績效獎勵,優(you) 先支持成效突出機構、整改甚至摘牌成效不明顯或建設不合格的機構,推動新型研發機構整體(ti) 的質量迭代。

  【基金項目: 江蘇省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互聯網賦能江蘇高校協同創新的實現機製與(yu) 效能研究”[21JYA003]】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