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製推動黃河上遊生態環境改善
作者:張叢(cong) 林(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谘詢研究院副研究員)
黃河流域源區(以下簡稱“河源區”)位於(yu) 青藏高原東(dong) 北部,涉及青海、四川、甘肅三省,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也是生態環境敏感區、脆弱區,還是青藏高原、黃河流域乃至全國的重要生態屏障。河源區生態係統服務功能強勁,是我國重要的生態產(chan) 品供給地之一。近年來,河源區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工作在調查監測、價(jia) 值評價(jia) 、經營開發、機製創新等方麵取得了積極進展,但與(yu) 河源區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目標要求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
當前,河源區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麵臨(lin) 的主要問題包括:一是生態補償(chang) 機製有待完善。目前,河源區補償(chang) 資金來源還較為(wei) 單一,主要依靠中央財政轉移支付,省級以下地方政府和企事業(ye) 單位投入、優(you) 惠貸款、社會(hui) 資本等其他渠道動力不足。同時,草原生態獎補標準有待提高,例如,四川省黃河流域天然草原的平均產(chan) 值為(wei) 167元/畝(mu) ,而現行草原禁牧補助為(wei) 7.5元/畝(mu) 、草蓄平衡獎勵為(wei) 2.5元/畝(mu) ,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nong) 牧民支持、參與(yu) 濕地生態保護的積極性。補償(chang) 方式也以資金補助為(wei) 主,“造血型”補償(chang) 方式不足。
二是特色產(chan) 業(ye) 同質化發展較為(wei) 嚴(yan) 重。河源區產(chan) 業(ye) 結構相對單一,除部分地區可依靠蟲草經濟提高牧民收入外,畜牧業(ye) 往往是主導產(chan) 業(ye) 。在單一產(chan) 業(ye) 基礎上建立了村合作社模式,但產(chan) 品同質化嚴(yan) 重、標準欠缺、鮮銷與(yu) 直銷率較高。例如:在生態保護壓力的倒逼下,青海省一直在有機畜牧業(ye) 、種植業(ye) 等綠色經濟上尋求突破,因此青海省黃河流域大部分的合作社產(chan) 品主要包括牛羊肉、酥油、酸奶等,但是一段時間以來,合作社與(yu) 大型畜產(chan) 品加工企業(ye) 合作較少,產(chan) 品附加值較低,更多呈現小、散特征,麵臨(lin) 著“優(you) 質不優(you) 價(jia) ”的發展瓶頸,在同業(ye) 競爭(zheng) 的巨大壓力下,很多合作社經營陷入困境。
三是生態資源收益偏低。河源區碳匯、水權、排汙權市場交易工作相對滯後,市場體(ti) 係尚未完全建立,二級市場發育緩慢,尚不能形成與(yu) 生態資源權益價(jia) 值相匹配的交易價(jia) 格。例如,河源區多數碳匯項目核證減排量未能交易或交易價(jia) 格偏低,而碳交易中介傭(yong) 金、碳交易談判、合格性確認、監測和核證等費用較高,部分碳匯項目投入較多而未獲得預期收益甚至無任何收益,致使投資者積極性較低。
新時期,要以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wei) 指引,因地製宜,精準施策,探索生態保護補償(chang) 、特色產(chan) 業(ye) 發展、生態資源權益交易等多種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方式,堅持生態優(you) 先和民生優(you) 先,推動河源區實現高水平保護與(yu) 高質量發展,開辟一條生態美、產(chan) 業(ye) 興(xing) 、百姓富的綠色發展之路。
第一,建立生態補償(chang) 長效機製。一是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中央財政在計算一般性轉移支付時,應充分考慮河源區經濟發展狀況、生產(chan) 力水平、財源建設現狀、財政供養(yang) 人口、財力增長率及今後政策性支出增長等因素,切實加大資金傾(qing) 斜力度,持續增加對河源區的一般性轉移支付、專(zhuan) 項財政轉移支付、民族優(you) 惠政策轉移支付等扶持力度,並形成長效機製。二是積極建立河源區生態產(chan) 業(ye) 幫扶基金。該基金鼓勵由依賴礦產(chan) 、流域、森林、草地、濕地、旅遊資源等取得收益的單位和個(ge) 人繳納,用於(yu) 重點支持河源區綠色農(nong) 業(ye) 、低碳工業(ye) 和生態旅遊業(ye) 發展,包括基礎設施配套、品種改良、先進技術引進和企業(ye) 參股投資等。三是完善橫向補償(chang) 機製。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修複,誰受益誰補償(chang) ,誰汙染誰付費”的原則,引導和鼓勵開發地區、受益地區與(yu) 生態保護地區、流域上遊與(yu) 下遊地區之間,采取資金補助、對口協作、產(chan) 業(ye) 轉移、人才培訓、共建園區等方式實現橫向生態補償(chang) 。
第二,加快推動特色產(chan) 業(ye) 發展。通過龍頭創品牌、基地促品牌、市場護品牌、政策扶品牌、全域鑄品牌等措施,重點扶持高原生態旅遊、畜牧業(ye) 、藏族特色手工藝、藏藥、黃河源文化等係列品牌建設。推進牛羊肉、奶業(ye) 、毛絨、飼草料等特色優(you) 勢產(chan) 業(ye) 全產(chan) 業(ye) 鏈融合發展,建成現代產(chan) 業(ye) 園區,實現流程標準化、技術規範化、商標統一化、推廣多樣化的品牌化管理。積極引入新技術、新工藝,以精品藥材種植和健康品牌孵化為(wei) 特色,豐(feng) 富和完善以中藏藥品加工為(wei) 主,融綠色、特色為(wei) 一體(ti) 的藏藥產(chan) 業(ye) 鏈。另一方麵,依托河源區的生物多樣性資源、狀美的自然景觀、三江源國家公園等品牌影響力,在嚴(yan) 格控製規模、有限度新建配套設施的前提下,重點發展生態環境影響程度小、科技含量高、原生態體(ti) 驗感良好、自然和文化相融合的高品質“旅遊+康養(yang) ”生態體(ti) 驗服務產(chan) 業(ye) 。此外,立足河源區的多元文化資源,以合作社的方式組織閑置勞動力,發展有河源區特色的唐卡、石刻、藏毯等手工藝製作,堅持保護與(yu) 開發有機結合,在合理利用中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對河源區特有文化資源進行深度挖掘,不斷賦予時代內(nei) 涵、豐(feng) 富表現形式。
第三,推動生態資源權益交易。研究製定河源區生態資源權益交易管理辦法,對交易品種、管理服務主體(ti) 職責分工、交易程序、交易方式等作出規定。推動生態產(chan) 品交易中心建設,並在市(州)、縣(區)設置生態資源權益交易大廳,包括資源確權登記、生態權益價(jia) 值評估、權益指標交易管理等多方麵的功能,結合遙感平台逐步建立覆蓋全域的生態資源權益市場交易服務體(ti) 係,用數字化方式和大數據連接農(nong) 業(ye) 、工業(ye) 、手工業(ye) 、服務業(ye) 等領域的相關(guan) 需求,將河源區民眾(zhong) 的衣食住行在內(nei) 的各類消費場景均融入生態資源權益交易當中,推動碳匯、水權、排汙權等要素交易,發揮示範試點的引領帶動作用,推動生態產(chan) 品產(chan) 業(ye) 良性發展。充分利用區塊鏈、物聯網等新技術,利用有限的數據延伸發展大型雲(yun) 數據庫,根據一定的數據模型進行分析計算,規定相關(guan) 的數據權益分配主體(ti) ,從(cong) 而克服河源區自然資源確權登記、生態產(chan) 品標準核算成本過高等問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