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IP圈粉年輕觀眾
作者:韓軒
舞蹈詩劇《隻此青綠》片段在虎年央視春晚刷屏後,直接帶動了線下演出的熱潮。近日,《隻此青綠》在北京保利劇院上演,原計劃演出5場,結果因觀眾(zhong) 反響強烈先後三次加演13場,共演出了18場,觀眾(zhong) 1.9萬(wan) 人次。每次演出結束,演員們(men) 都在如潮的掌聲中不斷返場謝幕,而觀眾(zhong) 則沉浸在青綠山水的典雅意境中,遲遲不願離去。
《隻此青綠》的爆紅折射出傳(chuan) 統文化題材舞台劇目日漸受到歡迎。近幾年來,《孔子》《杜甫》《詩經·采薇》等多部舞劇、話劇、音樂(le) 劇受到觀眾(zhong) 喜愛。據大麥平台的數據,2020年至2021年,僅(jin) 該平台售出的傳(chuan) 統文化相關(guan) 演出就超過3.6萬(wan) 場,觀演人次近200萬(wan) ,傳(chuan) 統文化文娛消費蔚然成風。
《隻此青綠》加場仍一票難求
中國東(dong) 方演藝集團演出的舞蹈詩劇《隻此青綠》開演前,保利劇院門口人頭攢動,拿著演出票的觀眾(zhong) 陸續檢票入內(nei) ,還有不少沒買(mai) 到票的觀眾(zhong) 在場外觀望,等待著有人轉票的機會(hui) 。大學生徐同學來看演出,興(xing) 衝(chong) 衝(chong) 地拿著演出票在門口自拍,她就是在春晚看到演出片段後“入坑”的粉絲(si) ,“當時就覺得被震撼到了,節目色調很古典,舞姿很典雅。”春晚後,徐同學一直惦記著看整場的《隻此青綠》,“我關(guan) 注了官方號,也關(guan) 注了好幾個(ge) 戲劇、舞劇大號,它們(men) 會(hui) 推開票信息,開票馬上就搶,我手速還可以,搶到了,我同學也有沒買(mai) 到的。”
原本,《隻此青綠》在北京的演出時間到4月17日,後加場至24日,依舊一票難求。目前在大麥網上,該劇評分高達9.4分,觀後評論留言排在第二位的觀眾(zhong) 稱,自己隨著“青綠”的第一輪巡演看了10場。據大麥網數據,多次購票觀看《隻此青綠》的觀眾(zhong) 占比約8%。
《隻此青綠》走紅,是傳(chuan) 統文化題材演出熱的代表。近幾年來,《李白》《杜甫》《孔子》等具有傳(chuan) 統文化元素的劇目日漸增多,也很受觀眾(zhong) 歡迎。在大麥演出榜單上,音樂(le) 劇《詩經·采薇》占據北京音樂(le) 劇話劇上新榜第一,近期開票的音樂(le) 劇《蘇東(dong) 坡》北京首場快速售罄,標記“想看”的人數持續上升。
創新表達讓傳(chuan) 統題材劇作出圈
帶有傳(chuan) 統文化元素的劇作,何以在近幾年間日漸受到觀眾(zhong) 青睞?
“《隻此青綠》火了和它登上央視春晚的舞台有關(guan) ,春晚舞台隻截取了一小段,大家都想看看整場演出是什麽(me) 樣。再加上它的編導周莉亞(ya) 、韓真之前創作的《永不消逝的電波》很火,自然也讓觀眾(zhong) 對新作品充滿期待。”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所長宋寶珍認為(wei) ,《隻此青綠》出圈的原因有很多,但它作為(wei) 表現傳(chuan) 統文化內(nei) 涵的藝術作品,有非常成功的地方,“它對傳(chuan) 統文化的內(nei) 涵做了創新性的表達。它的故事能讓現代人走入曆史的時空,這種講述方式就很有創新性。”
在宋寶珍看來,這部劇目是用當代文化的視角回望曆史,同時表現出傳(chuan) 統文化中那些具有文人氣息和美學韻味的內(nei) 涵。綜觀出圈的傳(chuan) 統文化題材作品,它們(men) 並非隻是講述發生在古代的故事,而是用現代的手法和視角,呈現傳(chuan) 統文化的美與(yu) 善。“表現傳(chuan) 統文化的劇目並非從(cong) 《隻此青綠》開始,比如之前的實景演出《又見平遙》,還有河南衛視推出的《唐宮夜宴》等一係列節目,都讓人眼前一亮。”宋寶珍說。
大麥平台劇場運營負責人王莞爾介紹,這幾年來,展現傳(chuan) 統文化的作品越來越多樣化,除了戲曲、相聲外,音樂(le) 劇、話劇、展覽等演出形式也開始融入傳(chuan) 統文化主題或元素,作品的呈現方式也更符合時代發展、更加年輕化。不少劇方也與(yu) 漢服、茶藝、文房四寶等傳(chuan) 統文化相關(guan) 的生產(chan) 商和文化公司合作,文藝演出與(yu) 文化消費相互促進,相互“引流”。
文化自信讓年輕觀眾(zhong) 走近傳(chuan) 統
打開B站或小紅書(shu) 等平台,搜索“隻此青綠+仿妝”“采薇+教學”“采薇+漢服發型”等關(guan) 鍵詞,能搜出很多博主的分享。這些博主研究《隻此青綠》等舞台劇中的舞蹈、妝容、發型乃至服裝,頗受網友關(guan) 注。而這些在視頻或圖片中露臉展示的博主,基本都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
傳(chuan) 統文化類劇目頗具輻射力,在年輕觀眾(zhong) 中形成了獨特的傳(chuan) 播鏈。他們(men) 因為(wei) 舞台作品的故事、舞蹈、音樂(le) “入坑”一部劇目,進而學習(xi) 劇中的舞蹈,模仿主人公的造型,再通過自己的模仿,在生活中把劇目推廣給身邊人。他們(men) 並不隻滿足於(yu) 當演出的欣賞者,而是積極尋找自己在其中的“參與(yu) 感”。
觀眾(zhong) 楊曉在工作之餘(yu) 學習(xi) 舞蹈,也喜歡古典文學,“我在舞蹈班學了《孔子》裏的采薇舞,就去看了這部舞劇,後來聽說有音樂(le) 劇《詩經·采薇》,我也去看了。”演出看得多了,她也置辦起好幾身漢服的行頭,穿著去劇場,也穿著跳舞、擺造型拍照,“我喜歡這些戲,因為(wei) 裏麵的古典舞很唯美,我穿上這身衣服跳同樣的舞,覺得自己也很美,因為(wei) 中國文化裏這些傳(chuan) 統的元素很美。”楊曉說。
“這一代年輕人確實比前幾代人更加有文化自信,隨著國家實力的增強和交流的增進,西方的神秘感在他們(men) 眼中已經沒有了,他們(men) 對西方的迷信也沒有了。”宋寶珍說,目前的社會(hui) 思潮確實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尤其是年輕人,更有文化自信和自覺,“他們(men) 開始更願意回首看祖國的土地,以及這片土地上曾經出現的曆史文明。”(韓軒)
原標題:《隻此青綠》先後加演13場,《孔子》《杜甫》等市場熱銷 傳(chuan) 統文化IP圈粉年輕觀眾(zhong)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