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本碩博,非遺人才培養能否燎原
目前,我國文化遺產(chan) 保護和管理領域人才缺口有數萬(wan) 人之多,學科建設滯後、跟不上時代,非遺保護陷入困局——
有了本碩博,非遺人才培養(yang) 能否燎原
光明日報記者 鄧暉
每一次與(yu) 燦爛文明“對話”,江蘇中學生楊欣然都覺得奧妙無窮、興(xing) 致盎然。
作為(wei) 學校非遺文化小組的成員,她跟同學們(men) 一起學做過蘇式船點,體(ti) 驗過泥塑製作,感受過緙絲(si) 技藝。這個(ge) 15歲的小姑娘下定決(jue) 心成為(wei) 一名專(zhuan) 業(ye) 的非遺保護人才,為(wei) 中華文明賡續根脈。
可幾經搜索,她卻發現求學無門:很少有開設非遺保護本科專(zhuan) 業(ye) 的高校,相關(guan) 碩士點、博士點更是寥寥無幾。家長告誡:“非遺保護,當個(ge) 愛好就行,不能當飯吃。”
“一邊是亟待科學支撐的中華大地上的非遺,一邊是求學無門的年輕人。由於(yu) 學科的不對位不配套,學科建設的滯後,跟不上時代,致使我們(men) 的非遺保護陷入困局。”天津大學教授馮(feng) 驥才對此憂心不已。
令人欣喜的是,困局,正在被打破。
近日,一則“蘭(lan) 州文理學院設置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本科專(zhuan) 業(ye) ”的消息備受關(guan) 注。記者調查發現,早在去年初,教育部就已經將非遺保護列入普通高校本科專(zhuan) 業(ye) 目錄,和它同時入列但又形成了對比的專(zhuan) 業(ye) ,是“量子信息科學”“智能交互設計”這樣的新業(ye) 態;而在去年10月,全國首個(ge)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學交叉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落戶天津大學,更被視作“非遺保護人才高層次專(zhuan) 業(ye) 化培養(yang) 駛入‘快車道’”。
1.從(cong) 搶救性保護到科學保護,人才培養(yang) 是關(guan) 鍵
非遺保護,為(wei) 何能與(yu) 一眾(zhong) 新業(ye) 態一起躋身新增本科專(zhuan) 業(ye) ?
相關(guan)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已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省、市、縣四級名錄體(ti) 係,共認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10萬(wan) 餘(yu) 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為(wei) 1557項;已認定的傳(chuan) 統村落有6819個(ge) 。
豐(feng) 厚的非遺“家底”令人欣喜。但與(yu) 此同時,另一組數據則令人揪心:“十二五”期間,文化遺產(chan) 保護和管理人才的缺口有10萬(wan) 人之多。
“我們(men) 的遺產(chan) 體(ti) 量太大了,人才遠遠不足。日韓是世界上較早開展非遺保護的國家,每項非遺後邊都有一些專(zhuan) 家,我們(men) 現在絕大部分非遺是沒有專(zhuan) 家的,且後繼乏人。理清家底之後,非遺保護從(cong) ‘搶救性保護’階段到了‘科學保護’階段,但沒有科學支撐和科學判定,是當前最大的軟肋。”馮(feng) 驥才告訴記者。
“忠實的記述者、內(nei) 涵的闡釋者、活化的推動者。”在北京師範大學社會(hui) 學院人類學民俗學係主任蕭放眼中,一支健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工作隊伍要能承擔起上述角色。
但事實上,當前許多地方不僅(jin) 做不到“健全”,連“穩定”都很難達到。“很多地方隊伍人員數量不足,難以承擔繁重的保護工作任務;素質結構不合理,很難保證保護工作質量。特別是從(cong) 事理論研究的人員少,缺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的深入研究,保護工作難以做到科學化、規範化。”蕭放說。
一位基層文化部門的負責人告訴記者,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責任單位大都設在各級文化館,但這裏人員老化、流動困難,專(zhuan) 業(ye) 人員少且學曆低、職稱低,業(ye) 務人員接受崗位培訓和繼續教育不足,難以適應和承擔新形勢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工作中大量的資源普查、田野調查、資料整理、項目文本和錄像片製作、保護規劃的製定和實施等技術性、學術性、實踐性較強的工作。
專(zhuan) 業(ye) 人才匱乏下,非遺的科學保護更是無從(cong) 談起。
有學者反映,由於(yu) 缺少具有一定理論素養(yang) 和精於(yu) 管理的專(zhuan) 業(ye) 人才,一些地方的非遺保護工作出現了偏差,比如將文化生態保護區建成了旅遊區,甚至是開發區;在推動非遺的生產(chan) 性保護時,為(wei) 了追求利潤,甚至放棄了傳(chuan) 統手工製作的核心技術,這些都有悖非遺保護的基本原則。
“問題的根由在我們(men) 大學學科的設置上,文化遺產(chan) 學、民藝學等還都沒有獨立的學科。雖然一些大學開設了非遺保護與(yu) 科研的課程,但由於(yu) 沒有自己的學科地位,隻能勉強地掛靠在鄰近的學科上。不能獨立招生,沒有自己的名分,畢業(ye) 的評定也受製於(yu) 所掛靠學科專(zhuan) 業(ye) ,非遺教研舉(ju) 步維艱。”馮(feng) 驥才說,“非遺的專(zhuan) 業(ye) 教育進入高等教育的體(ti) 係裏來,使得我們(men) 可以有計劃地、源源不斷地培養(yang) 這方麵的人才。這不僅(jin) 是非遺保護事業(ye) 本身的需要,未來我們(men) 還將漸漸擁有一支實實在在的弘揚中華優(you) 秀文化的骨幹力量。”
2.從(cong) 冷門到學科增長點,熱潮之下還需理性
當前,我國高校非遺教育的開展情況如何?
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學研究所研究員張勃告訴記者,目前高校參與(yu) 非遺保護行動是從(cong) 多個(ge) 層次、多個(ge) 角度、多條路徑進行的:“比如早在2002年,中央美術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研究中心、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研究中心就先後成立,還有高校將非遺納入課堂教學,舉(ju) 辦學術講座,開展非遺方向的研究生教育等,對非遺保護工作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記者梳理發現,2021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guan) 於(yu) 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將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內(nei) 容貫穿國民教育始終”“加強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學科體(ti) 係和專(zhuan) 業(ye) 建設,支持有條件的高校自主增設碩士點和博士點”等。此後,高校更是湧現出非遺保護專(zhuan) 業(ye) 的開設熱潮。
但在這個(ge) 過程中,因為(wei) 倉(cang) 促上馬、教材師資缺位等問題,不少學校的非遺專(zhuan) 業(ye) 存在“蹭熱點”嫌疑,掛著“非遺專(zhuan) 業(ye) ”的名頭,實則開設戲曲文學、工藝美術等課程,缺乏對非遺保護基本理論等的係統教授,很大程度上並沒有承擔起保護非遺的重任。
曾有媒體(ti) 報道,某縣與(yu) 某高校合作開辦侗族大歌“本科班”,其做法是要求全縣包括學校在內(nei) 的每個(ge) 事業(ye) 單位都要上報一名學員,一個(ge) 學期先教授10天中外音樂(le) 史,再學習(xi) 幾首侗歌,其他時間則自己在家看書(shu) 學習(xi) 。待到3年“學成”之後,須參加藝術類的國家成人高考,科目則是英語、數學、藝術,考試通過後取得學士學位證書(shu) 。
“這種短暫的學習(xi) 和關(guan) 聯不大的考試對於(yu) 非遺傳(chuan) 承保護能起到多大作用呢?”有學員詰問。
采訪中,不少專(zhuan) 家呼籲,非遺保護專(zhuan) 業(ye) 從(cong) 冷門變為(wei) 學科增長點,開設熱潮湧現,但還需理性思考、謹慎對待。
“學科建立了,是一個(ge) 大的進步,但馬上就麵臨(lin) 教師和教材的問題。”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田青說,有些學校反應很快,設立了專(zhuan) 業(ye) ,但有很多“外行”搖身一變講非遺,實則是誤人子弟。
3.從(cong) 教材建設到師資培養(yang) ,非遺教育應注重實踐
培養(yang) 一支高層次專(zhuan) 業(ye) 化的非遺保護人才隊伍,高校應該向何處發力?
在馮(feng) 驥才看來,三件事至關(guan) 重要:一是教材編寫(xie) ,二是培養(yang) 目標的確立,三是就業(ye) 出路的暢通。
“沒有理論支撐和學科支持,非遺保護可能會(hui) 陷入盲目、非理性或者不自覺。什麽(me) 是非遺,非遺的特點、曆史、傳(chuan) 承方式是什麽(me) ,這些概念需要明確。沒有一套嚴(yan) 謹、精準的教材,知識體(ti) 係構建不起來。”馮(feng) 驥才透露,眼下他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非遺保護人才的教材編寫(xie) 上。在九月份即將入學的新生課程表上,這個(ge) 全國首個(ge)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學交叉學科碩士學位點將開出《習(xi) 近平談文化遺產(chan) 》等一係列重磅課程。
而在培養(yang) 目標的確立上,馮(feng) 驥才認為(wei) ,不同學段應該有著分層次漸進式的考量:“比如職業(ye) 教育,更偏重知識與(yu) 技藝的習(xi) 得;本科、碩士階段則要著重培養(yang) 研究和管理兩(liang) 方麵人才,博士階段就是更高層次的科研人才。”
“此外,就是要打通就業(ye) 渠道,把培養(yang) 出的人才精準輸送到最需要的崗位上。”馮(feng) 驥才說。
蕭放認為(wei) ,非遺學科需要科學、合理、有階段、有步驟地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是關(guan) 鍵:“非遺是一個(ge) 非常交叉的學科,包含了民俗學、社會(hui) 學、管理學等諸多學科的內(nei) 容。高校需要加強頂層設計、交叉融合,才能構建一支既能符合非遺學科特點、又能滿足現實需要的教師隊伍。”
“有了學科,沒有老師,沒有意義(yi) 。”田青也持同樣觀點,“可以多開設一些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青年教師培訓,這是當務之急。”
“非遺保護人才的培養(yang) 一定要強調田野,把書(shu) 桌搬到田野裏,搬到大地上,搬到老百姓的生活裏。”在馮(feng) 驥才的構想裏,天津大學的非遺保護研究生培養(yang) 還會(hui) 與(yu) 地方的實踐基地緊密結合,“我們(men) 的學生要出去做田野調查,去實踐基地工作,不僅(jin) 要了解生活,更要做事。隻有把教育和文化的現實緊緊融合在一起,非遺保護學科才能充滿活力,解決(jue) 現實的需要。”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