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一個被文化創意重新點亮的村落

發布時間:2022-04-29 10:34:00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新華社記者塗洪長、董建國、龐夢霞

  究竟是什麽(me) 魔力?讓一個(ge) 日益凋敝的古村落幾年內(nei) 重煥光彩,成為(wei) 眾(zhong) 多年輕人近悅遠來的“小桃源”。近日,記者來到“網紅村”閩東(dong) 屏南縣熙嶺鄉(xiang) 龍潭村,近距離采訪這裏的新鮮事。

  從(cong) 福州市區出發,一路經高速、省道、縣道,約3個(ge) 小時的車程才到達龍潭。一進村,就感覺置身於(yu) 一幅古樸的山水畫卷之中:遠山如黛,清流淙淙,一座座黃牆黛瓦的老宅子錯落有致,一棵棵虯枝勁挺的柿子樹生機盎然,房前屋後掛滿的紅燈籠驅散了山區的漠漠輕寒……

  “品一口香醇的農(nong) 家酒,賞一出溫軟的四平戲,泥腿子會(hui) 畫油畫,年輕人忙著搞直播……在龍潭,有田園味道,也有文藝氣息。”龍潭村村支書(shu) 陳孝鎮說。

  龍潭村地處偏遠、群山環繞。伴隨著城鎮化浪潮,缺少地利之便的龍潭村一度“人去樓空”,120多棟明清時期的老建築年久失修,不少隻剩斷壁殘垣。村民大多外出務工,1400多戶籍人口僅(jin) 剩不足200人留守。

  改變來自一場試驗。2015年,屏南開始探索文創引領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之路,借助外腦外力激活當地豐(feng) 富的傳(chuan) 統村落資源,龍潭村由此脫胎換骨。

  “天冷,快來喝一杯手衝(chong) 咖啡。”坐在村裏的一處咖啡屋裏,擔任龍潭文創項目總策劃的林正碌和記者打起了招呼。“這是一個(ge) 被文化創意重新點亮的村落”,林正碌說,他牽頭啟動了“人人都是藝術家”油畫公益教學,帶領團隊給村民開展免費油畫培訓,先後培訓近百人,既拓寬了百姓增收渠道,更重塑了村裏的文化生態。

  此後,龍潭村又開始“拯救老屋”、複興(xing) 古村行動。“我們(men) 采用‘認領老宅’的辦法,村委與(yu) 租客簽訂15年合同,15年內(nei) 每年每平方米隻收3元錢租金,租金收益歸村民所有。”林正碌說,“針對古宅多為(wei) 土木結構的特點,我們(men) 聘請老工匠藝人用傳(chuan) 統工藝修複,盡可能修舊如舊,非必要不砍一棵樹。”目前,龍潭村吸引了國內(nei) 外200多人來此定居,他們(men) 被稱作“新村民”。

  荒廢的老宅被認領修繕後,既保存了村莊原有風貌,又發展起了新業(ye) 態。沿著村裏轉一圈,記者發現,一座座老宅中,藏著的是一間間書(shu) 吧、畫室、民宿和創意工作室。

  靜謐的夜色中,一陣鼓點和吉他電音破空而來。推開山腳下一處掛著“嘶吧”牌子的老宅子,裏麵竟是一個(ge) 小型的演藝廳。在山石裸露的表演台上,幾位年輕人正在縱情敲打、歌唱和舞蹈,台下還架著幾部手機正在網絡直播。

  “來了龍潭,才發現我會(hui) 的東(dong) 西還挺多。”唱完一首自己新寫(xie) 的歌,“新村民”梅宏開心地說。梅宏曾在一線城市做律師,慕名來到龍潭之後便不想走了。現在的她,在村裏經營著一家名為(wei) “小梅樁”的民宿,牆上掛滿了她入村以後學習(xi) 創作的油畫。

  山長水遠,“新村民”靠什麽(me) 生活呢?“網絡正在抹平城鄉(xiang) 之間的信息落差,反而是質樸的、獨特的、新奇的場景和創意,更容易找到知音。”林正碌說,自己一年中大部分時間生活在龍潭,單是書(shu) 畫創作短視頻的網絡打賞收入就相當可觀。

  在村中拾到一片古瓦,洗淨後,黃旭丹將其改造成一個(ge) 小花器。這個(ge) 過程,她製作成短視頻上傳(chuan) 網絡,獲得一片點讚。黃旭丹的抖音號“演丹”擁有17萬(wan) 多名粉絲(si) ,因為(wei) 疫情,自家經營的咖啡屋生意受影響,她把更多精力用於(yu) 網絡呈現龍潭的古貌新風和自己的“詩意棲居”。

  黃旭丹的丈夫曾偉(wei) 是第一批入住龍潭的年輕人之一,夫妻倆(lia) 在村中租下一幢100多年曆史的老房子,花了幾十萬(wan) 元改造成“隨喜書(shu) 屋”,居住、創作兩(liang) 用。對鄉(xiang) 村治理頗有思考的曾偉(wei) 今年還擔任了村委會(hui) 的副主任。

  隨著越來越多有文化創意的人的到來,龍潭不再“一潭死水”,一些外出的村民開始返鄉(xiang) 創業(ye) 。目前,龍潭村每年遊客量在20萬(wan) 人次以上。

  “當年不得已背井離鄉(xiang) ,現在人回來了,心也回來了。”年過五旬的老村民陳孝高把自家的老宅改造成民宿,生意越來越紅火。

  新老村民的融合讓龍潭村發生著奇妙的變化:村裏建起四平戲博物館,戲班子完成了20多年來的第一次“納新”。閑暇時,新老村民還幫襯著做自媒體(ti) 直播,一起辦畫展、演唱會(hui) 、讀書(shu) 會(hui) ,甚至計劃著共同完成一部電影。

  “龍潭像一個(ge) 夢,似真似幻,在這樣的夢裏,所有愛鄉(xiang) 土、愛文藝、愛生活的人都不想醒來。”在“小梅樁”的留言簿上,一位遊客這樣寫(xie) 道。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