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他們的“五四”在珠峰度過

發布時間:2022-05-05 10:20:00來源: 科技日報

  “明早采樣,咱們(men) 還是同一時間準時出發,分土壤隊和徑流湖泊隊兩(liang) 個(ge) 小組。大家務必帶好采樣所需要的全部工具。明天天氣情況應該不錯,以防萬(wan) 一,大家還是多備些衣物和幹糧……”

  五一勞動節當晚9∶00,當大多數人都沉浸在節日的輕鬆氛圍中時,珠峰大本營帳篷裏,蘭(lan) 州大學泛第三極環境中心劉勇勤教授正在叮囑第二天外出采樣的師生各項注意事項。這是一個(ge) 年輕的團隊,隊伍裏有3位“80後”、1位“90後”,他們(men) 都是蘭(lan) 州大學泛第三極環境中心的青年教授和青年研究員,另外還有3位“90後”和1位“00後”碩博研究生。

  這支年輕的團隊是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中的冰川微生物科考分隊。半個(ge) 月前,幾位懷揣科研夢想的年輕教師和4名青年學生,參加了“巔峰使命2022—珠峰極高海拔地區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這個(ge) 節假日,他們(men) 在巍峨神聖的珠穆朗瑪峰度過一個(ge) 難忘的青年節。

  5月的珠峰,早上的空氣溫度都低於(yu) 0℃。2日早晨7∶30的大本營一片寂靜,忍著高原反應的頭疼,頂著刺骨的寒風,蘭(lan) 大科考分隊的隊員們(men) 走出了帳篷,有的去采夜裏的新降雪樣,有的去查看大氣微生物采樣,還有的在工作帳篷裏準備前往海拔4800米區域進行土壤和水體(ti) 采樣的工具等。

  已經在“世界屋脊”進行了一周科考的隊員們(men) ,每天都需要在珠峰不同海拔高度采集冰、雪、大氣、土壤、徑流、湖泊等不同環境中的微生物樣品,采集範圍最高達到6500米。其中,徑流和湖泊這類水體(ti) 樣品的采集對於(yu) 科考隊員來說尤為(wei) 艱辛。首先是因為(wei) 徑流溫度更低,負責水體(ti) 采樣的隊員需要克服水中的低溫環境,在徑流或者湖泊岸邊完成采樣以及水體(ti) 環境監測任務。

  其次,采樣期間,有時還會(hui) 遇到嚴(yan) 酷的雨雪天氣,這就進一步增加了采樣難度以及對科考隊員身體(ti) 和意誌的考驗。”同樣在早晨出發的青年研究員張蔚珍帶著蘇玉博來到水體(ti) 采樣點。“幸虧(kui) 今天天公作美,沒有雨雪,這對我們(men) 來說真是個(ge) 好消息。”

  科考期間,隊員們(men) 每天都要外出采樣約11個(ge) 小時,午飯隻是簡單吃點提前備好的麵包、餅幹、礦泉水,簡單休整半個(ge) 小時,便繼續進行采樣作業(ye) 。20∶00左右,趕在天黑前才能返回珠峰大本營。

  但到了這一刻,他們(men) 的工作仍沒有結束。

  采集回來的樣品還需要進行預處理,特別是水體(ti) 樣品需要在48小時內(nei) 完成對水體(ti) 中細菌、病毒等生物的過濾和固定。“如果不及時固定,水體(ti) 中的微生物群落結構和病毒特征會(hui) 發生很大變化,影響實驗結果。同時,因為(wei) 我們(men) 采集的水量很大,進行預處理後就能更輕便地把樣品帶回實驗室進一步分析。”劉陽說。

  簡單晚飯後,師生常常需要輪班處理樣品,有時會(hui) 連續工作到淩晨一兩(liang) 點。

  “巔峰使命2022”青藏高原第二次綜合科學考察研究是本年度學科覆蓋麵最廣、參加科考隊員最多、采用儀(yi) 器設備最先進的一次綜合性科考。此次珠峰科考重點聚焦珠峰地區的環境變化,從(cong) 大氣、水、生態等方麵進行全方位考察,圍繞西風—季風協同作用、亞(ya) 洲水塔變化、生態係統與(yu) 生物多樣性、人類活動等重大科學問題開展研究。中科院、北京大學、蘭(lan) 州大學、西藏大學等多家科研院所均參與(yu) 科考。

  根據考察計劃,團隊預計5月20日左右完成本次考察任務。在這個(ge) 特殊的青年節,科考隊員背起行囊,繼續在廣袤無垠的雪域高原,探索冰川微生物的奇妙世界。(頡滿斌 肖 坤 劉 陽)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