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科研選題,怎麽選才科學

發布時間:2022-05-12 14:31: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科學隨筆】

  作者:萬(wan) 勁波(中科院科技戰略谘詢研究院研究員,北京市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科研選題是科技創新的首要問題。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ge) 問題往往比解決(jue) 一個(ge) 問題更重要,因為(wei) 解決(jue) 一個(ge) 問題也許是一個(ge) 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cong) 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誌著科學的真正進步。”在科研實踐中,能準確找到並攻克符合本國發展戰略需求和世界未來趨勢的戰略性科研選題,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標誌之一。科技創新要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必須建立科學、自主、開放的科研選題機製,提高戰略性科研選題能力,避免重大科研項目重複布局。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有了大幅提升,已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少數前沿方向處於(yu) 領跑,部分領域方向實現並跑,初步具備了同國際先進水平同台競技的條件,大部分領域依然跟跑,但差距在縮小。與(yu) 世界科技強國相比,我國的科研選題與(yu) 國家發展現實和長遠需要結合不夠緊密,基礎研究和底層技術短板依然突出,原始創新能力不強,關(guan) 鍵核心技術受製於(yu) 人的局麵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民生改善、國防建設麵臨(lin) 許多需要解決(jue) 的現實問題,要求對能夠快速突破、及時解決(jue) 問題的技術,要抓緊推進;對屬於(yu) 戰略性、需要久久為(wei) 功的技術,要提前部署。要引導企業(ye) 加大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投入力度,密切產(chan) 學研合作,聯合建立將重大現實問題轉化為(wei) 科技問題的科研選題機製,從(cong) 產(chan) 業(ye) 創新需求中凝練科技問題,突破一批底層原理和關(guan) 鍵核心技術。

  這需要我們(men) 構建與(yu)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相適應的科研選題、資源配置、評價(jia) 激勵機製。筆者認為(wei) ,科研選題應堅持“四個(ge) 麵向”,立足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選出“真問題”,然後“真研究問題”,最終“真解決(jue) 問題”。這需要健全基礎性、公益性研究穩定支持機製,完善高風險、顛覆性技術創新支持機製;建立興(xing) 趣導向和任務導向相結合的基礎研究選題機製,從(cong) 應用研究中抽象出理論問題,引導科研人員“十年磨一劍”,心無旁騖挑戰科技難題,努力開辟原創性引領性戰略性前沿方向;明確勇攀高峰、潛心研究、創造價(jia) 值的評價(jia) 激勵導向,避免“跟風式”科研和“短平快”研究。同時,要敢於(yu) 給青年科學家擔當大任的機會(hui) ,發現一批敢闖“無人區”的頂尖科技人才。

  科研選題機製改革是一個(ge) 係統性問題,它的切入點在哪兒(er) ?

  黨(dang) 的十九屆五中全會(hui) 明確要求製定實施戰略性科學計劃與(yu) 科學工程,這就需要建立和完善科學化的戰略性科研選題機製,選準科研選題機製改革的重點方向和切入點,做好人財物配套,促進產(chan) 出更多原創性引領性戰略性科研成果。

  首先,探索製定戰略性科研選題清單。完善科技決(jue) 策谘詢製度,形成常態化、政產(chan) 學研聯合選題機製,精心挑選和吸納中青年科學家和企業(ye) 家參與(yu) 重大科研任務選題研討,形成符合我國發展實際和未來需要、涵蓋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戰略性科研選題清單,定期更新,供部門、機構、地方共享,避免重複布局。麵向世界科學前沿的選題,要勇於(yu) 跳出“舒適區”,向“無人區”邁進;立足現實需求的選題,要尊重科學、技術、工程規律,分類部署基礎研究和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任務。

  其次,建立分工明確、相互協同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體(ti) 係。能高質量完成戰略科技任務的機構都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發揮國家實驗室和綜合院所的建製化、體(ti) 係化優(you) 勢及行業(ye) 院所的建製化、專(zhuan) 業(ye) 化特色優(you) 勢,主要承擔戰略導向、重大科技問題帶動的基礎研究;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著力加強基礎學科建設和拔尖人才培養(yang) ,主要承擔前沿導向、好奇心驅動的基礎研究;支持科技領軍(jun) 企業(ye) 與(yu) 高校院所共建基礎前沿研究機構和創新聯合體(ti) ,主要承擔市場導向、應用性基礎研究和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發揮全國重點實驗室開放協同平台作用。

  再次,強化技術科學在創新鏈中的連通作用。20世紀50年代,錢學森提出“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和工程技術三個(ge) 部門同時並進,相互影響,相互提攜”。技術科學是以任務和需求為(wei) 導向,對行業(ye) 技術領域共性技術原理的研究,是連通創新鏈的關(guan) 鍵環節。現有基礎及應用研究的資助政策對技術科學的資助不足。要建立技術科學類項目的選題、評價(jia) 、考核和管理機製,引導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開展技術科學研究,推動產(chan) 學研深度融合,科學家、企業(ye) 家和技術研發人員協同創新。

  從(cong) 次,充分發揮科技評價(jia) 改革的“風向標”作用。建立科學合理的科技評價(jia) 體(ti) 係,引導形成以價(jia) 值創造為(wei) 核心的科研選題機製。完善科技評價(jia) 標準,對基礎研究重點評價(jia) “從(cong) 0到1”的“原創性科學價(jia) 值”,對應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重點評價(jia) “從(cong) 1到10”的“原理突破和技術價(jia) 值”,對技術集成和成果轉化等科研活動重點評價(jia) “從(cong) 10到N”的集成突破和解決(jue) 現實問題的“經濟社會(hui) 價(jia) 值”,以此帶動機構、人才、計劃、項目、基地、平台等管理改革,推動科技資源優(you) 化配置。

  最後,分類實施科技獎勵和創新激勵。獎勵和激勵是促進科技創新的重要保障。創新驅動本質上是人才驅動,要加強對人的獎勵和激勵。堅持“非功不獎”原則,“成就在先、承認在後”,分類獎勵和激勵:在政府層麵,突出科技獎勵的榮譽性,重視人員和科技團隊獎勵,大幅精簡過程性成果獎勵數量、提升獎勵質量;在市場層麵,切實完善產(chan) 權和知識產(chan) 權製度,通過要素市場化配置實現對創新的普惠激勵;在社會(hui) 層麵,鼓勵科學共同體(ti) 主導、企業(ye) 捐贈的社會(hui) 科技獎勵專(zhuan) 業(ye) 化發展。堅持精神激勵和物質激勵相結合,在創新實踐中識別、獎勵人才,帶動評價(jia) 、獎勵和激勵機製改革,形成科技人員各展其能、各盡其才,伯樂(le) 與(yu) 千裏馬競相湧現的局麵。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