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廿南大初心在——南京大學建校120周年精神風貌討論側記
光明日報記者 蘇雁 光明日報通訊員 陳雲(yun) 鬆 佘靜 李淩霄
在南京大學仙林、鼓樓、蘇州、浦口四個(ge) 校區,隨處可見磅礴大氣的校訓——“誠樸雄偉(wei) 、勵學敦行”。它和南大校風——“嚴(yan) 謹求實、勤奮創新”一道,默默滋養(yang) 著這片沉澱了百廿風華的校園和低調、勤奮的南大人。
在這些林木清曠、芬芳馥鬱的校園裏,一場圍繞百廿校史精神風貌和傳(chuan) 承的大討論正在進行。對於(yu) 即將迎來建校120周年的南大人,梳理和提煉什麽(me) 是百廿一以貫之的追求,無論是回眸校史還是展望未來,都顯得格外重要和迫切。
經過多年的沉澱和醞釀,對南大精神風貌的討論,可謂恰逢其時、水到渠成。
精神傳(chuan) 承有共識
曾擔任南京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的洪銀興(xing) 認為(wei) :“南大的文化自信不僅(jin) 是曆史上的自信,更是當下的自信。新時代南大精神風貌的新要求、新含義(yi) ,在南大120周年校慶來臨(lin) 之際,凝心聚力,十分必要。”
“求真創新”“愛國奮鬥”等中國高校共有的精神品質,自然是討論中被不斷提及的內(nei) 容。陳洪淵院士用“矢誌許國、窮究成才”來概括他對南大精神風貌的期許。剛剛卸任文學院院長的徐興(xing) 無和社科處副處長姚遠一致認為(wei) ,這種精神傳(chuan) 承要反映南大的奮鬥史,彰顯南大人對紅色基因的賡續。
“開放包容”“追求卓越”也是大家熱議的維度。文科資深教授王守仁和新任圖書(shu) 館館長黃賢金認為(wei) ,百廿精神風貌與(yu) 傳(chuan) 承應有 “求真、愛國、融合、卓越、至真”等核心要素。另一位文科資深教授趙曙明說:“我們(men) 的精神底色是以開放包容的態度招納英才、服務社會(hui) ,回應國家的現實需要。”
《南京大學報》老主編方延明說:“百廿校史貫穿著大量感人的報國榮校事跡。讓南大人特別為(wei) 之感動的匡亞(ya) 明、胡福明、程開甲、朱光亞(ya) 等,形成了南大百廿校史精神風貌的傳(chuan) 承序列。”
這場討論活動,得到了師生員工和校友的熱烈回應。在讀本科生米書(shu) 穎牽頭的“南望今昔”團隊,專(zhuan) 門展開調研采訪,並撰寫(xie) 了9000字長文建言獻策。今年春天,在這所文理工醫兼容並蓄、底蘊深厚的一流學府裏,這場討論無疑引發了人們(men) 對南大發展史、南大人心靈史的熱烈追溯、討論和對未來的暢想。
風氣傳(chuan) 承映現南大底色
“精神風貌有著具體(ti) 的南大人、南大事、南大物作為(wei) 承載。”校黨(dang) 委副書(shu) 記薛海林認為(wei) ,“南大的百廿校史是一部科學報國、人文輔國的奮鬥史和愛國史。特別是在新中國成立後,南大的發展進步,全程貫穿了為(wei) 黨(dang) 育才、為(wei) 國育人的追求”。
說到百廿校史上報國風氣之傳(chuan) 承,南大人會(hui) 想到太多先輩的感人奮鬥故事和鬥爭(zheng) 精神、許國情懷。提出“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李瑞清,在抗戰中組織西遷的校長羅家倫(lun) ……
大學之大,乃是因為(wei) 有報國之大師、大先生。“科學報國”是南大的傳(chuan) 統底色。在120年的辦學曆程中,南大走出了6位“兩(liang) 彈一星”元勳、4位改革先鋒、5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和“七一勳章”獲得者。“羲和號”衛星,全名“太陽Hα光譜探測與(yu) 雙超平台科學技術試驗衛星”,它的兩(liang) 位科學與(yu) 應用係統總設計師之一,是南大天文學院的副教授李川。
“堅持真理”是南大人的另一種風骨。1978年5月11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在《光明日報》上發表,如春雷乍響,拉開了全國範圍內(nei) 解放思想的序幕。建黨(dang) 百年之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主要作者、南大人胡福明又在《光明日報》發文。他寫(xie) 道:我就是要在這個(ge) 關(guan) 鍵的時刻“喊一嗓子”。
南大百廿校史上有許多“第一”,南大教育學院院長王運來對此如數家珍——首開女禁、首創諸科、首倡中國特色高等教育體(ti) 係,率先引入和國際接軌的科研評價(jia) 體(ti) 係、建設中文社會(hui) 科學引文索引、探索“三三製本科人才培養(yang) ”……
今天,“第一個(ge) 南大”的建設步伐正在不斷加快,仙林、鼓樓、蘇州、浦口四校區聯動的發展新格局,讓人耳目一新。“2022年南京大學蘇州校區招生計劃定了!”成為(wei) 這兩(liang) 年南大官微裏最火出圈的信息。南大與(yu) 蘇州的雙雙攜手、強強聯合,讓南大黨(dang) 委書(shu) 記胡金波、校長呂建和班子成員充滿信心:“蘇州校區的建設,必將在南京大學的發展史上產(chan) 生許多‘之一’‘第一’,甚至‘唯一’!”
誠鑄風骨、寬生境界,南雍自有大精神
在這場大討論中,中國科學院院士、校長呂建自始至終在聆聽和思考。呂建的係統思維,讓他一直想用四梁八柱的結構,構建一個(ge) 可以把南大校史所折射出的精神風貌和曆史傳(chuan) 承盡可能多地包容入內(nei) 的框架——如同一個(ge) 優(you) 秀軟件的底層架構。現今,他已經有了初步答案,這就是:培養(yang) 人、辦大學、融時代。南大的傳(chuan) 統、當代和未來追求,都圍繞這三個(ge) 層麵來傳(chuan) 承。
在座談會(hui) 和幾年來的各種場合,胡金波常常講到他心目中偉(wei) 大的南大辦學者:從(cong) 李瑞清“視教育若性命,學校若家庭,學生若子弟”,到陶行知“愛滿天下”,再到羅家倫(lun) “知識的責任”,一代又一代南大辦學者不斷豐(feng) 富和發展了作為(wei) 教育家的氣度與(yu) 報國追求。
在胡金波看來,百廿南大,如同一方清幽泮池,它所滋養(yang) 的師生,宛如遊弋其中悠然自得的南雍之魚。因此,南大的百廿精神風貌和傳(chuan) 承,在新時代可以用這樣十六個(ge) 字來提煉:“寬德養(yang) 士,至樂(le) 成學,吾道在國,與(yu) 世恒新”——辦學者以寬厚之德為(wei) 黨(dang) 育才、為(wei) 國育人,治學者在苦學中樂(le) 學,學至於(yu) 樂(le) 乃成。而校歌在百年前“吾道無窮”的祈願,有了“吾道在國”的方向。南大之道,道在愛國、報國、強國,在世代推移中恒久創新、在世界舞台上不斷引領。
文科資深教授莫礪鋒是新中國第一位古代文學博士。對於(yu) 這十六字,這位古典文學大家用兩(liang) 個(ge) “極好”表達了對“寬”和“樂(le) ”各領四字的讚許。“剛讀到時猛然一振,越回味越覺得像我們(men) 南大人。”在現代工程學院黨(dang) 委第三支部為(wei) 一位長江學者舉(ju) 行的入黨(dang) 儀(yi) 式上,大家說起了這十六字,說起了南大往事和南大今日及未來。
對於(yu) 一所百年名校,精神風貌是從(cong) 師生的心魂裏流淌出來的信念,是在曆史長河裏翻湧滾動、向前奮進的意誌的洪流。在南京大學,這百廿追求,每一名師生、每一名校友、每一位南大人,或許都有自己的解讀。但它的底色和信念,卻是校歌裏唱出的“一趨兮同”。跨越百廿、即將踏上新征程的南大人,將一如既往負重攀登、砥礪前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