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文學教育縱橫談】融入生活的文學教育令人神往

發布時間:2022-05-18 10:39: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文學教育縱橫談】

  作者:顏同林(貴州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貴州省文藝評論家協會(hui) 主席)

  文學教育既是當今社會(hui) 輿論場上的一個(ge) 熟悉的舊話題,也是在公共文化領域不斷抽出枝芽的新景觀。從(cong) 字麵來看,文學教育以文學為(wei) 工具和載體(ti) ,自然先是文學的然後才是教育的,歸根到底重在精神的多重感受與(yu) 繁複的人間體(ti) 驗。它以文學、教育為(wei) 雙重根底,本身又不斷開疆拓土而跨越了不同職業(ye) 的樊籬,自有一片廣闊的天地。如何打開文學教育這一寶藏,最為(wei) 關(guan) 鍵的乃是融入生活。可以說,融入生活的文學教育令人神往。

  文學通過教育植入每個(ge) 人的童年記憶和精神領地,早就綠草成茵、花繁葉茂

  文學與(yu) 教育如何結合,是文學教育融入生活的前提。像一匙晶瑩剔透的鹽融入一杯澄澈的清水,表麵上看似乎一晃而過、不留痕跡,但舌尖不會(hui) 騙人,鹽的鹹味讓人的味蕾得到別樣的體(ti) 驗。

  在“文學教育”這一術語的釋義(yi) 中,文學作為(wei) 前綴和限定詞,讓這一複合體(ti) 生出無限可能,因為(wei) 文學既是語言文字的藝術,也是社會(hui) 生活的表現形式,被賦予人的思想、情感,承載現實生活與(yu) 藝術的美。語言是存在之家,通向語言的路永遠誘惑著我們(men) 。與(yu) 實用的、功利的價(jia) 值相比,文學內(nei) 在的、審美的、非功利的價(jia) 值尤其引人注目。那些看似無用的、超越功利的價(jia) 值才是文學的真正魅力所在,正可謂無用之用,方為(wei) 大用。

  文學如此,教育何嚐不是同樣如此?取其廣義(yi) ,教育是有目的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社會(hui) 實踐活動。從(cong) 詞源來看,在西方,“教育”一詞有“引出”“導出”之意,以知識為(wei) 工具來升華生命個(ge) 體(ti) 精神。文學遇上教育,不是簡單的“文學+教育”,而是雙向賦能的比翼齊飛,是文學與(yu) 教育發揮各自優(you) 勢的有機結晶。

  在人牙牙學語之時,文學以童話、歌謠、故事、寓言、古詩、動畫等形式,成為(wei) 家庭學前教育的內(nei) 容;在基礎教育階段,語文課程的設置和定位也讓文學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至於(yu) 曆經風雨的成人階段,文學教育更是無孔不入,文學通過教育植入每個(ge) 人的童年記憶和精神領地,早就綠草成茵、花繁葉茂。

  文學教育貼近生活、反映社會(hui) ,呈現的是發出璀璨光芒的不同球麵,蘊含著社會(hui) 生活的多重折射和反光。即使因為(wei) 社會(hui) 分工的迥異,每個(ge) 人觸摸文學和擁抱教育的機會(hui) 與(yu) 頻次因人而異,但文學教育並沒有揮手遠去,而是像忠誠的影子一樣不離不棄。

  文學教育與(yu) 生活具有高度的重構性,不但重疊於(yu) 某個(ge) 階段,而且貫通於(yu) 人的一生。以消遣閑適為(wei) 閱讀目的的普通讀者如此,暢遊書(shu) 海精於(yu) 此業(ye) 的專(zhuan) 家學者也同樣如此。

  突然記起這麽(me) 一則小故事。當代文學史研究專(zhuan) 家洪子誠教授在北京大學開講“當代文學史問題”課程,講過一個(ge) 現實的故事片段。一次,他和詩評家謝冕先生一起參加教材討論會(hui) ,議題包括評議會(hui) 計學、經濟學、市場營銷、當代文學等不同課程。當討論到會(hui) 計學等課程時,他和謝冕都不敢發言,隻能洗耳恭聽。輪到討論當代文學時,經濟學、會(hui) 計學等非文學專(zhuan) 業(ye) 教授爭(zheng) 先恐後發言,言下之意是他們(men) 對文學也懂很多。對這一小故事有多種解讀,包括文學教育打破了專(zhuan) 業(ye) 壁壘,其低門檻、多融通的特征足夠讓不同專(zhuan) 業(ye) 的人進進出出。

  作為(wei) 一名高校從(cong) 事文學教育的教師,我在與(yu) 全國不少同行交流中有此共識,不管是大學生或研究生,如果不深入、係統地讀書(shu) ,接受純正健康的文學教育和學術訓練,與(yu) 一些沒有高學曆的人相比,可能在文學閱讀、感受、表達上並不占優(you) 勢。因為(wei) 文學教育的大門始終向大眾(zhong) 敞開,不拒人於(yu) 千裏之外,甚至完全靠自學都可以趕超。

   文學的力量綿延不絕,化為(wei) 無形的小船讓人自渡

  文學教育為(wei) 什麽(me) 能融入生活呢?

  人精神世界的充實、豐(feng) 富與(yu) 提高,需要文學的介入。以語言為(wei) 筏、文字為(wei) 槳,文學通過文字審美地記錄生活,可以讓不同讀者跨越時空的種種局限,增加生命的長度、厚度,想象和體(ti) 驗別處的生活,並以之作為(wei) 借鑒。徜徉其間,或忘情於(yu) 山水風物,或沉迷於(yu) 敘事抒情,或有感於(yu) 故事細節,或動心於(yu) 人物形象,豈不樂(le) 哉!

  作家葉辛當初離開繁華的上海,前往窮鄉(xiang) 僻壤的貴州鄉(xiang) 下當知青,隨身攜帶了裝滿世界文學名著的兩(liang) 個(ge) 木箱,在貧困的鄉(xiang) 間暗自咀嚼文學的食糧,終於(yu) 成長為(wei) 新時期貴州文壇的一棵大樹,後來走進當代文壇的重要殿堂。

  人的情感、意誌和以此為(wei) 核心的心靈世界,給予文學一個(ge) 特殊的位置。文學是韌性的、溫情的,也是形象的、直觀的,與(yu) 人的生存狀態和生命狀態暗自吻合,像徐誌摩筆下快樂(le) 的雪花一樣消融在人的心胸。每當文學與(yu) 特殊人群或人的特殊時期邂逅之時,比如人處於(yu) 情緒低潮時,文學的力量更是綿延不絕,或者內(nei) 化為(wei) 心中的堡壘讓人固守,或者化為(wei) 無形的小船讓人自渡。

  記得幾年前,以理工科見長的清華大學校方為(wei) 入學的新生贈送路遙的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告誡清華驕子在未踏入大學之前汲取文學的營養(yang) ,體(ti) 會(hui) 人生奮鬥、理想追求。其實,20世紀80年代,路遙的中篇小說《人生》,就曾引起青年的轟動。顯然,文學既是青春的教科書(shu) ,也為(wei) 平凡的世界增添光彩。無論是古代士人生活的泛文學化,還是當今營造書(shu) 香氛圍的全民閱讀,文學教育始終在場。

  文學教育的本真力量還能讓人不斷地認識你自己,打通內(nei) 心精神自愈的甬道,安頓或疲倦或孤獨的心靈。“認識你自己。”這是西方哲學家的一句名言,通過文學教育的啟迪同樣可以達到。魯迅對文學與(yu) 教育的看法均是“立人”。他說:“人立而後凡事舉(ju) ,若其道術,乃必尊個(ge) 性而張精神。”“掊物質而張靈明,任個(ge) 人而排眾(zhong) 數。”這些見解表達的都是類似的意思。換言之,不是文學教育有理由融入生活,而是生活無理由地需要文學教育。在這一邏輯起點上,文學教育啟發人的心智,讓人的心靈有所憑借,改變人的命運,讓人擁有無窮的力量。這些都是文學沿途中不斷變化的風景。

  讀透若幹文學經典,養(yang) 成純正的眼光與(yu) 趣味,慢慢心中有溝壑有峰巒,有遠近高低的無限風景

  與(yu) 文學教育融入生活的前提、理由等相比,文學教育融入生活的方式則更為(wei) 迫切,也更為(wei) 具體(ti) 。

  充分挖掘文學教育在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的存在形態和經驗,立足傳(chuan) 統與(yu) 創造的二元結構,從(cong) “傳(chuan) 統的發明”中汲取方法和智慧。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大傳(chuan) 統是以文學為(wei) 根基,“學而優(you) 則仕”的格局為(wei) 文學教育創造了光明前途。科舉(ju) 取士的內(nei) 容大多是儒家經典,《詩經》《論語》《大學》《中庸》等多半以文學為(wei) 內(nei) 涵,傳(chuan) 統家學、私學和曆代書(shu) 香之家,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上,都讓文學教育大放異彩。大凡一個(ge) 家族的壯大、兒(er) 輩的成才,無不受到文學教育或深或淺的影響。比如,孔子對兒(er) 子孔鯉的庭訓“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杜甫給兒(er) 子宗武一詩中有“詩是吾家事,人傳(chuan) 世上情”之語,企盼以詩書(shu) 傳(chuan) 家而“奉儒守官,未墜素業(ye) ”。

  在新文學史上,以筆者熟悉的貴州本土作家為(wei) 例,蹇先艾受到家學淵源的熏陶,少年時期遠赴北京接受新學,這樣的曆程才讓他擁有《水葬》《貴州道上》等留世作品;何士光從(cong) 貴州大學畢業(ye) 後,蟄居黔北鄉(xiang) 間十多年,在貴州文學先賢的影響下挑燈夜讀、埋首筆耕,為(wei) 改革文學發出“鄉(xiang) 場上”小人物的呼聲;歐陽黔森的短篇小說《敲狗》獲第二屆蒲鬆齡短篇小說獎時,動情地回憶了他與(yu) 《聊齋誌異》的緣分:“小時候,每逢夜深人靜,母親(qin) 總是給我講《聊齋》故事”;魯迅文學獎獲得者肖江虹的《儺(nuo) 麵》在創作劄記中不斷追認作為(wei) 中學老師的父輩給他的教誨……這一切,都是文學教育傳(chuan) 統在不同路徑上的承繼與(yu) 創新性發展,可以說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如今,文學教育日漸與(yu) 現代生活同步。盡管也有文學落後於(yu) 生活,文學教育不斷後退,文學教育和生活存在分離悖反等現象,但總體(ti) 趨勢是同步跟進。同步,不是走上一條崎嶇的窄路,而是在現實生活中及時得到多重印證和檢驗,不斷向生活敞開懷抱。人生得意與(yu) 失意之間的徘徊,捷徑與(yu) 彎路之間的選擇,親(qin) 情與(yu) 友情之間的交融,都飽含著“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的人生況味。“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隻有不斷在文學教育與(yu) 生活之間往返,並落腳於(yu) 生活,兩(liang) 者才能達到水乳交融的境界。正如現代詩人馮(feng) 至《十四行集》中的詩句一樣,“哪條路、哪道水,沒有關(guan) 聯,/哪陣風、哪片雲(yun) ,沒有呼應:/我們(men) 走過的城市、山川,/都化成了我們(men) 的生命”。

  另外,應切實重視文學經典的教育路徑,追求以小見大、事半功倍的功效。熟悉新文學的讀者不難發現,不論是高雅文學還是通俗文學,不論是影視文學還是網絡文學,在新文學史上追蹤一個(ge) 重要作家的產(chan) 出十分困難,比如魯迅、茅盾、張恨水、金庸、莫言、賈平凹、王安憶等著作等身的作家。文學類書(shu) 籍越來越多,如果不加選擇往往會(hui) 望書(shu) 興(xing) 歎,不能再像饑餓的孩子撲在麵包上那樣讀書(shu) 了。其實,開卷未必全部有益,少讀書(shu) 才能讀好書(shu) 。在閱讀文學書(shu) 籍時,在多與(yu) 少、快與(yu) 慢、濫與(yu) 精這幾組對立物之上,我們(men) 主張選擇後者而不是前者,盡量在少、慢、精上下功夫,因為(wei) 絕大多數普通讀者並非專(zhuan) 業(ye) 人員。不管從(cong) 事什麽(me) 行業(ye) ,一旦你抽空認真讀幾本心儀(yi) 的經典文學書(shu) ,以此作為(wei) 為(wei) 人處世的根基,人生就有了詩意和溫度,精神就有了寬度和縱深。讀透若幹文學經典,養(yang) 成純正的眼光與(yu) 趣味,用來滋養(yang) 自己,慢慢心中有溝壑有峰巒,自然就有遠近高低的無限風景。

  文學教育需要無條件地融入生活、沉浸生活才能擁抱文學;文學教育尋找活潑的生命,像一汪靜水尋找並安撫一尾容易受到驚嚇的魚。文學教育與(yu) 生活各自安好,正如你坐在窗明幾淨的桌前,聆聽並享受手指劃過紙麵的沙沙之聲,或者如你度過喧囂繁雜的白天,在夜裏尋一靜處坦然地步入文學的另一個(ge) 世界,心靈平靜而充實。

    (本文係貴州省哲學社會(hui) 科學規劃重點課題“貴州當代小說資料整理與(yu) 研究”〔21GZZD24〕階段性成果)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