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享家】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培育國際競爭合作新優勢
作者:崔凡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教授)
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建設高標準市場體(ti) 係、構建高水平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的必然選擇。早在1992年,黨(dang) 的十四大就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ti) 製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1993年,黨(dang) 的十四屆三中全會(hui) 通過的《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建立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若幹問題的決(jue) 定》提出,“打破地區、部門的分割和封鎖,反對不正當競爭(zheng) ,創造平等競爭(zheng) 的環境,形成統一、開放、競爭(zheng) 、有序的大市場”。三十年來,我國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努力從(cong) 未放鬆。今年4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guan) 於(yu) 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發布,這是在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以國內(nei) 大循環為(wei) 主體(ti) 、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舉(ju) 措。《意見》指出,要“培育參與(yu) 國際競爭(zheng) 合作新優(you) 勢。以國內(nei) 大循環和統一大市場為(wei) 支撐,有效利用全球要素和市場資源,使國內(nei) 市場與(yu) 國際市場更好聯通”。可以說,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支撐和內(nei) 在要求,也是我國培育國際競爭(zheng) 合作新優(you) 勢的重要基礎。
新發展階段下中國正在形成基於(yu) 超大規模國內(nei) 市場的新比較優(you) 勢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主要依靠勞動密集型產(chan) 業(ye) 的發展來參與(yu) 國際分工,一度存在我們(men) “用幾億(yi) 件襯衫換一架飛機”的說法。低廉的勞動力工資幾乎是我們(men) 唯一的競爭(zheng) 優(you) 勢來源。中國早期對外開放大力發展的“三來一補”業(ye) 務(即來樣加工、來料加工、來件裝配、補償(chang) 貿易)實際上就是在我們(men) 缺乏技術、缺乏料件、缺乏機器設備、缺乏國際市場信息的情況下,僅(jin) 僅(jin) 依靠便宜勞動力,通過“兩(liang) 頭在外,大進大出”逐漸融入到全球化的國際分工體(ti) 係中的手段。
“兩(liang) 頭在外,大進大出”的開放模式是我國國民經濟從(cong) 長期封閉狀態下走向開放的必經之路,但是,這種開放模式對國內(nei) 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有限,國內(nei) 外市場相對隔絕,內(nei) 外銷產(chan) 品標準存在巨大差異,我國從(cong) 國際貿易中獲得的相對收益較低,迅速擴大的勞動密集型產(chan) 業(ye) 對國外市場和資源的依賴程度高。2006年,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達到了64.2%的曆史高點。
2006年以後,隨著我國國內(nei) 市場規模的迅速擴大,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不斷下降,到2020年下降到30%左右,不到2006年的一半。與(yu) 此同時,中國的勞動力工資水平不斷上升,勞動力便宜的優(you) 勢有所下降。勞動力工資水平的上升固然削弱了勞動密集型產(chan) 業(ye) 的競爭(zheng) 優(you) 勢,但這是我們(men) 經濟發展的必然方向,由此帶來的國內(nei) 市場規模的擴大也給我們(men) 帶來了新的競爭(zheng) 優(you) 勢。
上個(ge) 世紀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產(chan) 生的新貿易理論認為(wei) ,國內(nei) 市場規模大的國家,具有一種“本土市場效應”,相對於(yu) 國內(nei) 市場規模較小的國家而言,國內(nei) 大市場有利於(yu) 在規模經濟型產(chan) 業(ye) 上形成比較優(you) 勢,從(cong) 而可以出口規模經濟效應強的產(chan) 品,進口規模經濟效應弱的產(chan) 品。
我國作為(wei) 目前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ti) ,國內(nei) 市場規模越大,本土市場效應將會(hui) 越強,在規模經濟型產(chan) 業(ye) 上的優(you) 勢將會(hui) 更明顯。與(yu) 此同時,對於(yu) 企業(ye) 來說,中國國內(nei) 市場所提供的市場機遇將會(hui) 更大,失去中國國內(nei) 市場造成的損失也會(hui) 更大。利用好中國龐大的國內(nei) 市場,在規模經濟型產(chan) 業(ye) 上就可能具有更強的國際競爭(zheng) 力。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講,企業(ye) 滿足好中國的國內(nei) 市場需求,將更容易在國際市場上贏得競爭(zheng) 優(you) 勢。因此,以國內(nei) 大循環為(wei) 主體(ti) 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與(yu) 此同時,對於(yu) 規模經濟型產(chan) 業(ye) 來說,中國的超大規模國內(nei) 市場將成為(wei) 企業(ye) 國際競爭(zheng) 力優(you) 勢的來源。
超大規模國內(nei) 市場優(you) 勢實質上就是創新型產(chan) 業(ye) 優(you) 勢
超大規模國內(nei) 市場優(you) 勢將使中國在規模經濟型產(chan) 業(ye) 上獲得比較優(you) 勢。在規模經濟型產(chan) 業(ye) 上,中國正在形成國際競爭(zheng) 合作的新優(you) 勢。那麽(me) ,哪些產(chan) 業(ye) 是規模經濟效應明顯的產(chan) 業(ye) 呢?通訊設備行業(ye) 是我國過去一段時間國際化比較成功的行業(ye) 。正是因為(wei) 有了中國龐大國內(nei) 市場的支撐,華為(wei) 、中興(xing) 等通訊設備企業(ye) 得以進行大規模的研發投入,逐漸形成了很強的國際競爭(zheng) 力。研發投入是一種固定生產(chan) 成本,大規模研發投入是規模經濟效應的重要來源。互聯網行業(ye) 也是一種規模經濟型產(chan) 業(ye) 。除了研發投入較高以外,互聯網行業(ye) 具有網絡效應和學習(xi) 效應,這也同樣是規模經濟的基礎。
研發投入高、網絡效應強、學習(xi) 效應強,這些都是創新型產(chan) 業(ye) 的根本特征。我們(men) 平時所說的超大規模國內(nei) 市場優(you) 勢和內(nei) 需潛力,通過“本土市場效應”,將形成規模經濟型產(chan) 業(ye) 的比較優(you) 勢。而規模經濟型產(chan) 業(ye) ,往往就是創新型產(chan) 業(ye) 。在新發展階段,創新發展理念是最為(wei) 重要的新發展理念,中國經濟能夠走上創新發展之路,超大規模國內(nei) 市場是其堅實的基礎。正是有了這個(ge) 基礎,我們(men) 的創新型產(chan) 業(ye) 才有廣闊的舞台,創新和創意才有廣大的應用場景。因此,超大規模國內(nei) 市場優(you) 勢從(cong) 本質上來講就是創新型產(chan) 業(ye) 優(you) 勢。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形成創新型產(chan) 業(ye) 國際競爭(zheng) 合作新優(you) 勢的必要前提
超大規模國內(nei) 市場的優(you) 勢要充分發揮出來,就需要建設一個(ge) 全國統一的大市場,條塊分割的國內(nei) 市場無法充分發揮大市場優(you) 勢。經過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多年的建設,國內(nei) 市場分割的情況有所遏製,然而真正的統一大市場,特別是全國統一的要素市場,還遠遠沒有完成建設。《意見》的重要意義(yi) 在於(yu) ,在進入新發展階段的關(guan) 鍵時期,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對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規劃了具體(ti) 的藍圖。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難點在於(yu) 如何把握全國大市場的統一性和地方發展的差異性。不少研究者認為(wei) ,在經濟發展中的區域間競爭(zheng) 是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之一。各地具有差異性,在招商引資和經濟發展方麵,地方政府在法定權限內(nei) 因地製宜地製定投資促進和便利化措施,國家根據需要在特定行業(ye) 、領域和地區實施鼓勵和引導性政策,這都是具有積極意義(yi) 的。在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過程中,既要維護全國大市場的統一性,又要考慮到地方發展的差異性,平衡好兩(liang) 者的關(guan) 鍵要素在於(yu) 強化競爭(zheng) 政策的基礎地位和依法行政。
經過多年的摸索,我國已經初步建立起了比較完善的競爭(zheng) 法體(ti) 係,包括《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zheng) 法》、公平競爭(zheng) 審查製度等。《稅收征管法》《外商投資法》等也對地方政府的法定權限有了比較明確的界定。如果各級政府能夠切實依法行政,在法定權限範圍內(nei) 積極作為(wei) ,就能夠在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同時促進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這是我國形成創新型產(chan) 業(ye) 國際競爭(zheng) 合作新優(you) 勢的必要前提。
【本文係教育部人文社會(hui) 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全球“規製協調”的經濟與(yu) 福利影響研究》(項目批準號:16JJD79000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