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發揮基礎設施投資“托底”作用

發布時間:2022-05-18 10:41:00來源: 經濟日報

  作者:賈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研究員)

  基礎設施是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重要支撐,具有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引領性作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既是建設現代化國家、全麵提升國際競爭(zheng) 力的重要途徑,也是應對經濟下行壓力、實施逆周期調節的重要手段。

  針對我國經濟發展麵臨(lin) 需求收縮、供給衝(chong) 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提出宏觀政策要穩健有效,要求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要求,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部署和“十四五”規劃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和國際形勢複雜多變導致風險挑戰增多,我國經濟發展環境的複雜性、嚴(yan) 峻性、不確定性上升,穩增長、穩就業(ye) 、穩物價(jia) 麵臨(lin) 新的挑戰,全麵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必要性更加凸顯。各地各部門落實好今年黨(dang) 中央、國務院關(guan) 於(yu) 基礎設施建設的工作部署,有利於(yu) 把重大項目牽引和政府投資撬動作用發揮好,不僅(jin) 能精準補短板、強弱項,紮紮實實推動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而且能間接拉動租賃和商務服務業(ye) 、製造業(ye) 、采礦業(ye) 等行業(ye) 實現不同程度增長,激發更多內(nei) 生增長動力。

  一方麵,從(cong) 國際比較和國內(nei) 需求看,我國基礎設施建設仍有較大空間。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2020年全球競爭(zheng) 力報告》,我國基礎設施升級方麵的評分為(wei) 77.5分(百分製),在參評國家中位列第22位。與(yu) 主要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人均擁有量尚存在差距。與(yu) 此同時,我國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發生深刻變化,高質量發展和安全發展的要求日益顯著。相比之下,我國基礎設施的網絡性、聯通性還不夠強,與(yu) 國家發展和安全保障的需要還不適應,這些問題都需要通過持續發展基礎設施來化解。

  另一方麵,科技革命、綠色發展、內(nei) 需升級為(wei) 我國基礎設施建設拓展新空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深入發展,我國經濟社會(hui) 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已經全麵開啟;應對氣候變化成為(wei) 全球共同麵對的迫切任務,我國已經提出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我國人口結構和居民消費需求結構持續變化,城鎮化水平和質量還將繼續提升,城鄉(xiang) 基礎設施在數量和質量方麵的需求仍會(hui) 增長……這些都將衍生出大量基礎設施建設需求。“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圍繞強化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支撐,布局建設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等新型基礎設施”,也將進一步拓展基礎設施建設的新空間。

  與(yu) 此同時,日趨增加的基礎設施更新需求帶來大量投資機會(hui) 。更新老舊基礎設施,不僅(jin) 事關(guan) 經濟發展,也事關(guan) 社會(hui) 民生和公共安全。我國人口密度高,傳(chuan) 統基礎設施耗費明顯快於(yu) 發達國家,新型基礎設施的折舊年限也明顯短於(yu) 傳(chuan) 統基礎設施。因此,未來基礎設施更新需求將持續增加。“十四五”時期,各類老舊基礎設施更新將是基礎設施投資的重要方向。

  做好當前和今後一個(ge) 時期的經濟工作,必須充分認識基礎設施建設對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重要意義(yi) ,發揮好基礎設施投資的“托底”作用,優(you) 化基礎設施布局、結構、功能和發展模式,調動全社會(hui) 力量,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ti) 係,實現經濟效益、社會(hui) 效益、生態效益、安全效益相統一。

  一是做好資金安排、項目推動等工作。建議加快中央預算內(nei) 投資、地方政府專(zhuan) 項債(zhai) 券發行的節奏,各級各地行業(ye) 主管、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等部門要加強協同配合,幫助項目依法依規加快辦理相關(guan) 手續,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盡快形成實物工作量。

  二是著力提高資金的配置精準度和使用效率。要緊緊圍繞黨(dang) 中央、國務院部署的重點建設領域、重點發展區域來安排項目資金使用,財政資金要更多向債(zhai) 務風險較低、建設需求較強、前期準備較為(wei) 充分的地區傾(qing) 斜。

  三是持續研究和謀劃儲(chu) 備項目。項目要走在資金前麵,避免“錢等項目”。要將重大項目研究儲(chu) 備作為(wei) 一項長期工作,在以往工作基礎上,結合高質量發展要求和地方發展實際需要,持續加強項目庫建設,保持儲(chu) 備項目數量合理,不斷提高儲(chu) 備項目質量。

  四是強化激勵督導。對在新型基礎設施、綠色低碳基礎設施等方麵建設成效明顯的地區,可考慮在創建國家相關(guan) 試驗區、示範基地等事項上給予優(you) 先支持。對財政下達資金使用等方麵工作績效突出的地區,中央財政可通過預算安排資金予以獎勵。同時,要加強項目建設督導,壓實地方責任,確保項目建設順利推進。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