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誌做大先生 潛心做大學問 努力育大英才
【教育沙龍】
立誌做大先生 潛心做大學問 努力育大英才
——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代表談
光明日報記者 靳曉燕
對話嘉賓
孫鬱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語言文學教師團隊帶頭人
鄒長春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球物理與(yu) 信息技術教師團隊帶頭人
張化光 東(dong) 北大學電氣自動化研究所教師團隊帶頭人
丁文江 上海交通大學氫輕之美創新教師團隊帶頭人
韓家淮 廈門大學細胞生物學教師團隊帶頭人
2017年5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黃大年同誌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指示。當年7月,教育部啟動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創建活動。截至目前,共創建兩(liang) 批共計401個(ge) 教師團隊。這是一群立德修身、潛心治學、開拓創新,立誌做大先生、潛心做大學問、努力育大英才的教師榜樣。我們(men) 特邀五位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代表,請他們(men) 分享成為(wei) 好老師的路徑和方法,講述他們(men) 教學、科研中的難忘故事,暢談如何把為(wei) 學、為(wei) 事、為(wei) 人統一起來,當好學生成長的引路人。
1.好老師要能“承上啟下”
記者:人們(men) 看到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首先想到團隊成員的第一身份是教師。也許,在報考院校時,同學們(men) 看到這樣的介紹,會(hui) 對這樣一個(ge) 團隊有更多的期待和向往——這裏有好老師,有大先生。大先生是“經師”,亦是“人師”,是大學精神的締造者、傳(chuan) 承者。當然,大先生也是從(cong) 一名普通教師成長起來的。在立誌做大先生的道路上,各位是怎樣實現提升和跨越的?
鄒長春:我經常用一句話來勉勵我們(men) 從(cong) 事地球物理研究的同學,那就是“仰望星空,腳踏實地”。希望他們(men) 有高遠的理想,把自己置於(yu) 國家的坐標係中,用我們(men) 地球物理人高超的探測本領,找準自己正確的位置。在實現自身價(jia) 值的同時,更要為(wei) 國家和人民創造價(jia) 值。同時,更要有腳踏實地、求真務實的學習(xi) 和工作態度,隻有腳踏實地,才能行久行遠。我們(men) 團隊培養(yang) 出了一批又一批地球物理學和地球物理勘探領域的優(you) 秀學子,許多出國深造的同學已經學成歸來,成為(wei) 國內(nei) 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頂梁柱。著名地球物理學家黃大年同誌心有大我的愛國情懷,在他們(men) 身上也得到了詮釋。
張化光:從(cong) 教30年,我將自己的教學理念概括為(wei) “創新、發展、嚴(yan) 謹、求實”八字方針。我經常提醒學生:科學是嚴(yan) 謹的,它需要創新,需要發展,但如果沒有嚴(yan) 謹的科學態度,無論如何也不能攀登上科學的高峰。曾有一位碩博連讀的學生由於(yu) 感覺自身創新能力不足,找到我想要退學。我采用“三步曲”進行指導:第一步是讓學生把我推導的公式,用另一種方法進行推導;第二步是給學生舉(ju) 個(ge) 例子,讓學生用這個(ge) 方法做仿真;第三步是給學生幾篇文章,讓學生寫(xie) 一篇綜述。十天時間,一篇文章寫(xie) 好了,送到國際雜誌,一投就中了。從(cong) 此,這個(ge) 學生的創新潛質被激發了出來,成果也越來越多。
丁文江:“師者,所以傳(chuan) 道授業(ye) 解惑也。”我們(men) 始終相信,培養(yang) 優(you) 秀的學生是教師的第一要務,要真正把學科的內(nei) 涵建設和質量提升體(ti) 現在每一個(ge) 學生的學習(xi) 成果上。我們(men) 團隊中的教授和副教授承擔本科生、研究生課程的課時量每年達到500學時。為(wei) 了提升學生學習(xi) 質量,我們(men) 采用“技術原理認知+理論體(ti) 係學習(xi) +科研案例分析+綜合實踐創新”的新工科培養(yang) 模式,在本科課程中增設熱加工綜合實踐研究,將知識點結合多樣化教學手法,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yu) 度和教學效果。
韓家淮:學校最重要的功能是人類知識的傳(chuan) 承,一個(ge) 好的老師就是要能夠“承上啟下”,承接前人的智慧碩果、傳(chuan) 承給後人接續奮鬥。無論是“經師”還是“人師”,首先是一個(ge) 老師,要承擔教師最基本的職責。
一開始有很多人不理解我為(wei) 何要擔任本科生班主任,其實原因很簡單——我是老師,需要了解學生。我們(men) 團隊有六成以上成員都陸續加入班主任隊伍,通過開班會(hui) 、辦茶話會(hui) 的形式,在學業(ye) 上指導督促學生,生活上給他們(men) 答疑解惑。
要了解學生,就要主動多去溝通交流。我喜歡與(yu) 學生一起就餐,這樣一來,我跟每個(ge) 學生能有更多的溝通時間。隻要我在辦公室,門始終是敞開的,學生有事就可以直接進來。
我認為(wei) 讓學生了解自己尤為(wei) 重要。就怎麽(me) 做科研而言,首先要看自己會(hui) 不會(hui) 提出問題,提出問題的水平決(jue) 定其研究成果的影響力;能不能回答提出的問題,則是能否做好科研的關(guan) 鍵。我的願望是培養(yang) 一批有解決(jue) 問題能力的科研工作者,我和我的導師,也就是諾貝爾獎得主布魯斯·博伊特勒教授在這方麵有共同的理念。我們(men) 合作建立了廈門大學博伊特勒書(shu) 院,讓學生“足不出戶”就能接受世界級生命科學領域大師的引領和熏陶。博伊特勒教授說:“比諾獎更重要的是知識的傳(chuan) 承。百年後,諾獎得主或許會(hui) 被遺忘,但書(shu) 院的教育事業(ye) 仍會(hui) 繼續。”團隊中每位成員都以自己對教學及科研的熱愛,勤勉踐行著黃大年精神,言傳(chuan) 身教帶領學生求知探索,不斷前行。
2.“做研究,要有種勞模精神”
記者: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成員的身份是多重的,是教師,也是科研工作者;教書(shu) 育人是使命,科研報國更是義(yi) 不容辭。不少老師的工作重地不僅(jin) 在課堂,更在實踐一線、科學前沿。這其中,有哪些難忘的經曆?如何磨煉自己“板凳要坐十年冷”的韌勁,“不破樓蘭(lan) 終不還”的鑽勁,“敢教日月換新天”的闖勁?
孫鬱: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的目光不僅(jin) 要回望曆史,也要著眼文學現場,關(guan) 注最為(wei) 前沿的文學與(yu) 曆史的發生與(yu) 成長。作為(wei) 教師,不僅(jin) 要在科研領域對學生多有傳(chuan) 授,也要引導年輕人著眼當下,以最新的文學作品為(wei) 切入點,完成對社會(hui) 與(yu) 時代的關(guan) 切。教書(shu) 育人和學術科研都離不開“韌勁”“鑽勁”與(yu) “闖勁”。概言之,這是一種持之以恒的為(wei) 學之誌。想要做到持續奮進,必須將熱愛與(yu) 責任感和使命感相結合。
作為(wei) 教師,我們(men) 身負為(wei) 國家培育棟梁之材的重任,青年學生的成長需要我們(men) 以身作則、言傳(chuan) 身教,這是一份不容回避更是無上光榮的責任和使命;作為(wei) 科研工作者,我們(men) 必須行走在研究的最前沿,既能領略學術研究精深的魅力,又能從(cong) 為(wei) 學術奉獻的熱忱裏感受到自我價(jia) 值。因此,我們(men) 需要保持熱愛,時時回望初心,同時鍛煉耐力,以長跑的姿態迎接一個(ge) 個(ge) 挑戰。
鄒長春:我們(men) 團隊秉承“以研促教,教研相長”的育人理念,瞄準地球科學前沿,對接國家重大需求,注重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勇於(yu) 探索。
上天難,入地更難。我們(men) 團隊積極投身“入地”之旅的科學鑽探研究,自2000年起先後參與(yu) 江蘇東(dong) 海、四川汶川、雲(yun) 南騰衝(chong) 的科學鑽探測井工作;2013年起,負責鬆遼盆地科學鑽探工程鬆科2井測井任務。測井是將精密儀(yi) 器下放到數千米深的井中采集地球物理信息,是科學鑽探過程中實現原位探測的唯一手段。超高溫井眼環境是鬆科2井測井工作的最大挑戰,5000米以下的井中溫度太高,一般儀(yi) 器根本無法放下去測量,必須采用最先進的超高溫測井儀(yi) 器和工藝,設計非常合理的測量方案,整個(ge) 測量過程要跟時間賽跑。鬆科2井井底溫度高達241℃,這是目前國內(nei) 的最高溫測井紀錄。
正是團隊成員不畏困難、勇於(yu) 探索,才有了鬆科2井彌足珍貴的科研資料,為(wei) 探索地球深部奧秘、尋找深部能源和資源、解密氣候和環境變化提供了重要數據支撐。在科研工作中敢為(wei) 人先、爭(zheng) 創一流,是對黃大年式教師團隊最好的注解。
丁文江:對科研工作者來說,“沉得住氣”是我們(men) 應該具備的首要素質。做人、做學問都要具備一些“鈍感力”,學會(hui) 包容、吸收、容忍與(yu) 平淡。隻有在一個(ge) 領域不斷深入研究、辛勤耕耘,長此以往樂(le) 此不疲,才能根深葉茂。做科研,如果有所創新、做出技術原型,這就是有效的科研;若既無原創、也無效果,僅(jin) 僅(jin) 是模仿、翻版,就是完全無效的科研。“寓精於(yu) 料,料要成材,材要成器,器要好用。”科研工作者也應該關(guan) 注國家需求和民生發展,把學術研究和生產(chan) 力發展緊密結合,這樣才能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韓家淮:科學研究的開花結果本不是一蹴而就的。我經常告訴學生,“最幸福的事,就是找到自己感興(xing) 趣的工作,並為(wei) 之努力。無論什麽(me) 學科,要做好都是要付出的。做科學,要有種勞模精神,追求所成,不慮所得。不能還沒開始做就想著要得到些什麽(me) 。”
要有用敬致知的堅守。“涵養(yang) 須用敬,進學在致知。”這是我們(men) 團隊一直在努力踐行的團隊文化。做科研要有大情懷、大格局,深耕一個(ge) 課題,潛下心來做真正有意義(yi) 的研究。比如,我們(men) 實驗室一直攻堅細胞程序性死亡研究,揭示了細胞命運調控新機製。多年來,團隊成員以通訊作者身份發表研究論文100餘(yu) 篇,其中不乏被著名雜誌錄用的文章。
每個(ge) 科研人的初心都是對科研本身的熱愛和對探索未知的渴望。因為(wei) 熱愛,才做科研。唯有熱愛,才能堅持。克服困難的方法無非就是找到問題所在,解決(jue) 問題。這是每個(ge) 科研工作者終其一生都在不斷探索、優(you) 化的解決(jue) 方案。在這條路上,我們(men) 能做的自我調節就是思考、行動以及堅持。
3.“第一要務是育人”
記者:科學需要傳(chuan) 承。作為(wei) 團隊核心人物,如何凝聚、塑造團隊力量?如何培育能幹事、幹成事的建設者和敢於(yu) 開拓、勇於(yu) 創新的接班人?
孫鬱:首先要加強與(yu) 學生的溝通,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對學生而言,我們(men) 既是師長又是朋友,多多互動溝通才能打破隔膜,增進彼此的了解和信任。其次要盡己所能為(wei) 學生答疑解惑,不管是學業(ye) 上的疑難,還是生活中的困難,老師都要成為(wei) 學生的有力後盾。教師的付出是建立一個(ge) 具有凝聚力團隊的必要條件。最後要相信學生的能力,給予學生鍛煉機會(hui) ,既要幫扶也要放手。鼓勵學生勇挑大梁,不怕犯錯,勇於(yu) 創新。
張化光:我一直認為(wei) ,有項目才能出成果,才能培養(yang) 拔尖創新人才。一定要抓住科研項目這個(ge) 拔尖創新人才培養(yang) 的牛鼻子,在實踐中助力青年人成長成才。在我們(men) 團隊中,孫秋野教授作為(wei) 課題負責人,承擔起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變革性技術關(guan) 鍵科學問題”專(zhuan) 項相關(guan) 工作;劉金海教授成為(wei) 海底管道內(nei) 檢測器研究的科研主力;楊東(dong) 升教授獲中國儀(yi) 器儀(yi) 表學會(hui) 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團隊每個(ge) 成員都誌存高遠、腳踏實地,在科技強國的道路上接續奮鬥、砥礪前行。
丁文江:團隊建設的第一要務是育人。我們(men) 團隊中有多名40歲以下的青年教授、研究員,大家有一個(ge) 共同願景,就是成為(wei) 中國鎂產(chan) 業(ye) 的最優(you) 人才培育基地、成為(wei) 世界鎂研究最有競爭(zheng) 力的基地之一。團隊的發展過程可以用“吃飯—吃好飯—開心地吃飯”三個(ge) 階段來形容。“吃飯”是為(wei) 了生存,“吃好飯”是小康,“開心地吃飯”是大家既能高效工作,又能愉快相處。我希望團隊能做到4個(ge) “N”:耐煩、耐看、內(nei) 省、內(nei) 斂。團隊成員在境界、胸懷、能力和激情四個(ge) 方麵也在不斷提高。我們(men) 團隊內(nei) 部形成了一整套人才育引、使用、評價(jia) 和激勵機製,最大限度地調動科技人員的創新積極性。
韓家淮:一個(ge) 團隊之所以能夠凝聚在一起,是因為(wei) 大家有共同的目標。在團隊成立之初我說過,這支黃大年式教師團隊要成為(wei) 一個(ge) 載體(ti) 、一個(ge) 牽引,加強教師間的交流與(yu) 合作,凝聚力量推進科研攻堅與(yu) 育人育才目標。我們(men) 團隊中有“師生檔”“免疫學團隊”等組合。成員之間聯係十分緊密,經常就教學育人、科研攻關(guan) 進行溝通交流。團隊成立以來,成員聚焦領域核心科學問題,取得多項重大原創性成果。大家靠的不是單打獨鬥、各自為(wei) 戰,而是群策群力,將集體(ti) 的力量發揮到極致。
在這支老中青結合的教師團隊裏,年長者富有科學經驗和奉獻精神,年輕人富有激情與(yu) 創新活力,大家取長補短、比學趕幫,為(wei) 了共同的目標努力——讓世界因為(wei) 中國的生命科學研究而更加美好。光有團隊是遠遠不夠的,我們(men) 努力打造一流的平台,提供頂尖的硬件設施、工作條件與(yu) 管理製度,將損耗降到最低,讓科研人員能夠做自己想做的事,也更容易做自己想做的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