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短視頻著作權糾紛特點和化解思路

發布時間:2022-05-24 10:33:00來源: 經濟參考報

  作者:金燦

  近幾年,短視頻行業(ye) 用戶和市場規模持續增長。行業(ye) 的迅速發展也引發了新的矛盾和衝(chong) 突,一些短視頻用戶將影視劇、綜藝節目、體(ti) 育賽事等畫麵進行任意剪輯、切條、搬運等行為(wei) 頻發,引發了一係列侵權問題和糾紛,也製約了短視頻行業(ye) 的長遠發展。

  近日,北京互聯網法院發布《涉短視頻著作權案件審理情況報告》,全麵梳理了北京互聯網法院自建院以來涉短視頻的著作權案件,通過分析案件特點及成因、總結裁判要點及規則,為(wei) 規範化解此類糾紛、引導短視頻行業(ye) 健康發展提供指引。

  涉短視頻著作權案件基本情況及特點

  報告介紹,自2018年9月9日至2022年2月28日,北京互聯網法院共受理涉短視頻著作權糾紛案件2812件。案件呈現四個(ge) 特點:

  一是案件數量逐年增加,收案量增長潛力大。涉短視頻著作權案件收案數量逐年增加、增幅明顯,特別是2021年以來,長短視頻之爭(zheng) 日漸激烈,相關(guan) 案件數也有較大增長。二是涉訴主體(ti) 範圍廣泛,以長短視頻平台為(wei) 主。從(cong) 起訴主體(ti) 看,原始權利人起訴的有682件,包括網絡文章作者、短視頻博主、短視頻拍攝主體(ti) 等;通過許可協議等獲得權利的繼受權利主體(ti) 起訴的有2130件。從(cong) 被訴主體(ti) 看,起訴短視頻平台的有899件,起訴網絡用戶(包括短視頻平台用戶及公眾(zhong) 號運營主體(ti) 等其他網絡用戶)的有1449件。三是被訴侵權形式複雜多樣,切條、搬運類侵權居多。案件中,被訴侵權行為(wei) 仍以複製型侵權為(wei) 主,共2633件,包括切條長視頻、搬運短視頻、添加背景音樂(le) 等。四是案件類型化程度較高,爭(zheng) 議焦點同質化明顯。一般而言,短視頻用戶的切條、搬運行為(wei) 不是偶發行為(wei) 而是係列行為(wei) ,容易形成批量案件。

  短視頻著作權案件呈現上述特點的原因,與(yu) 短視頻產(chan) 業(ye) 的發展情況、短視頻作品的創作與(yu) 傳(chuan) 播特性等因素密切關(guan) 聯。具體(ti) 體(ti) 現為(wei) 以下幾點:

  一是短視頻產(chan) 業(ye) 迅速發展,與(yu) 其他產(chan) 業(ye) 相互競爭(zheng) 並融合。短視頻產(chan) 業(ye) 迅速發展,與(yu) 其他行業(ye) 深度融合,短視頻應用場景不斷拓寬,與(yu) 其他網絡文娛產(chan) 業(ye) 爭(zheng) 奪流量,引發競爭(zheng) 和衝(chong) 突,導致涉短視頻著作權案件數量不斷增加。二是直接侵權主體(ti) 分散且隱蔽,權利人傾(qing) 向於(yu) 起訴短視頻平台。對短視頻平台內(nei) 的侵權行為(wei) ,權利人更傾(qing) 向於(yu) 將短視頻平台作為(wei) 起訴對象,且往往針對同一短視頻平台內(nei) 不同用戶上傳(chuan) 的侵權短視頻向短視頻平台提起批量訴訟,主張短視頻平台對侵權內(nei) 容承擔連帶責任。三是短視頻製作者著作權保護意識不足,導致短視頻侵權行為(wei) 頻發。短視頻創作門檻低,普通公眾(zhong) 均可以成為(wei) 短視頻的製作者。部分短視頻製作者的著作權保護意識不強,利用他人已有作品製作短視頻時,往往不會(hui) 事先征得著作權人的許可。

  涉短視頻著作權案件中的疑難問題

  報告歸納了短視頻著作權案件中的疑難問題。短視頻創作靈活、內(nei) 容豐(feng) 富、形式多樣,新類型的創作和傳(chuan) 播行為(wei) 層出不窮,不斷給司法審判帶來新問題和新挑戰。

  新型創作成果的客體(ti) 屬性認定存在爭(zheng) 議

  如何區分短視頻作品及短視頻製品存在爭(zheng) 議。短視頻內(nei) 容豐(feng) 富、類型廣泛,既有專(zhuan) 業(ye) 機構通過腳本撰寫(xie) 、專(zhuan) 業(ye) 運鏡、鏡頭剪輯等製作的具有較高獨創性的短視頻,亦有普通網絡用戶對已有事物進行單一角度拍攝形成的單純錄製類短視頻。前者構成作品已基本達成共識,後者屬於(yu) 視聽作品還是錄像製品,仍有待個(ge) 案認定。在認定短視頻構成視聽作品的前提下,如何對其進一步歸類存在爭(zheng) 議。新著作權法將視聽作品分為(wei) 電影作品、電視劇作品及其他視聽作品並適用不同的權屬認定規則,但上述作品的區分標準有待明確,理論爭(zheng) 議也較大。某些新型創作成果的性質亦有待明確。例如,利用延時攝影技術拍攝的畫麵、GIF動圖、短視頻模板等從(cong) 表現形式看均為(wei) 連續畫麵,是否可以納入短視頻的範疇從(cong) 而被認定為(wei) 視聽作品或錄像製品加以保護仍存在爭(zheng) 議。

  新著作權法背景下短視頻的權屬認定規則有待明確

  與(yu) 傳(chuan) 統影視劇作品不同,短視頻的署名規則尚不成熟,通過署名推定短視頻著作權歸屬存在困難。在將短視頻認定為(wei) 其他視聽作品的前提下,如何查明短視頻的權利歸屬存在困難。依據新著作權法的規定,其他視聽作品的著作權歸屬適用“當事人約定優(you) 先、無約定或約定不明的歸製作者”的規則。這一權屬認定規則適用存在困難。根據創作模式,短視頻可分為(wei) 用戶生產(chan) 內(nei) 容(UGC)、專(zhuan) 業(ye) 生產(chan) 內(nei) 容(PGC)、專(zhuan) 業(ye) 用戶生產(chan) 內(nei) 容(PUGC)等,不同類型短視頻的參與(yu) 創作主體(ti) 具有很大差異,哪些主體(ti) 有權就短視頻的著作權歸屬進行約定,哪些主體(ti) 屬於(yu) 短視頻的製作者,有待進一步明確。

  重塑短視頻平台注意義(yi) 務引發較大爭(zheng) 議

  通知-刪除規則適用受到挑戰。目前,已有法院在個(ge) 案審理中要求短視頻平台在刪除平台內(nei) 已有侵權內(nei) 容的基礎上,對可能出現的侵權行為(wei) 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過濾和攔截,實質上讓短視頻平台負擔起主動發現侵權行為(wei) 的責任。與(yu) 傳(chuan) 統避風港規則下由權利人發現侵權行為(wei) 相比,此種模式能夠獲得更優(you) 的知識產(chan) 權保護效果,但其法理基礎和法律依據仍有待進一步討論和完善。

  短視頻平台的新業(ye) 態和新模式對其注意義(yi) 務的認定產(chan) 生影響。在混業(ye) 經營的新模式下,短視頻平台既為(wei) 短視頻用戶提供信息存儲(chu) 空間服務,也以各種方式廣泛參與(yu) 短視頻的創作和傳(chuan) 播。短視頻平台對短視頻內(nei) 容的控製力和影響力逐步增強,其注意義(yi) 務亦應予以相應增加。

  著作權與(yu) 其他民事權利的衝(chong) 突更加凸顯

  短視頻創作取材廣泛、方式靈活,加之短視頻創作者的知識產(chan) 權保護意識不足,在短視頻領域著作權與(yu) 其他民事權利的衝(chong) 突現象更為(wei) 突出。一方麵是物的所有權與(yu) 物品上所載作品的著作權之間的衝(chong) 突。例如,使用自行購買(mai) 的正版玩具拍攝短視頻並在互聯網上進行傳(chuan) 播,涉及玩具所有者對物權的行使以及玩具上所承載的美術作品著作權保護的衝(chong) 突問題。另一方麵是著作權與(yu) 他人肖像權、隱私權等人格權利的衝(chong) 突。例如,在公共場合拍攝短視頻會(hui) 不可避免地使用他人肖像,而要求短視頻創作者事先征得許可又缺乏可行性。

  妥善化解短視頻著作權糾紛的對策建議

  涉短視頻的著作權侵權行為(wei) 高發,損害著作權人的合法權利,影響短視頻行業(ye) 的長遠發展,應當成為(wei) 網絡空間著作權保護的治理重點。報告提出,法院作為(wei) 司法裁判機關(guan) ,負有化解侵權糾紛、保護知識產(chan) 權的重要職責。但司法是在侵權發生後對權利人的事後救濟手段,短視頻著作權糾紛的解決(jue) 應重在預防,需要司法及行政機關(guan) 、集體(ti) 管理組織、長短視頻平台、短視頻創作者等有關(guan) 主體(ti) 共同參與(yu) ,形成係統性解決(jue) 路徑,從(cong) 源頭減少侵權行為(wei) 的發生、推動短視頻行業(ye) 的規範健康發展。

  樹立規則、參與(yu) 治理,發揮司法引領作用

  首先,短視頻是新興(xing) 行業(ye) ,涉短視頻著作權糾紛具有新穎性和複雜性,審理規則有待進一步細化和完善。法院在案件審理過程中,應當注意規則的樹立,為(wei) 妥善化解糾紛、規範短視頻行業(ye) 發展提供指引,也為(wei) 相關(guan) 法律規則的修訂和完善提供依據。其次,應當加強司法機關(guan) 與(yu) 行政機關(guan) 的協同治理。建立針對短視頻領域的“行政—司法—行業(ye) ”協同機製,共建良性的知識產(chan) 權保護生態。一方麵,依托法院與(yu) 北京市版權保護中心聯合創建的“e版權訴源共治體(ti) 係”,鼓勵短視頻創作者對短視頻權屬、授權情況進行數字備案,解決(jue) 短視頻署名不清晰、權屬難認定的問題。另一方麵,充分利用北京市長短視頻公司、大型互聯網公司聚集的優(you) 勢,倡導平台共治共建,建立多元糾紛解決(jue) 機製。

  強化短視頻平台責任,加強知識產(chan) 權保護

  一方麵,短視頻平台應當加強監管。一是對內(nei) 容進行分類管理,強化平台對侵權屬性明顯、平台控製力較強、平台直接獲益等類短視頻的監管義(yi) 務。二是加強對平台用戶的監管,對持續、反複侵權的用戶,應當采取限權、封號等措施,有效避免重複侵權行為(wei) 的發生。另一方麵,短視頻平台應當成為(wei) 連接作品權利人與(yu) 使用人的紐帶,有效整合音樂(le) 、圖片、視頻等資源,構建先授權、後使用、再付費的著作權授權分發體(ti) 係,有效減少侵權行為(wei) 的發生。

  發揮集體(ti) 管理組織作用,推動構建著作權多元許可市場

  著作權集體(ti) 管理組織在著作權流轉過程中扮演連結雙方、促成交易的角色,對構建著作權授權交易市場具有重要作用。著作權集體(ti) 管理組織應當探索網絡著作權交易新路徑,促進作品的使用和傳(chuan) 播,更有力地激發創作者的創作動力,減少著作權爭(zheng) 議的發生。一是與(yu) 短視頻平台、MCN機構廣泛開展合作,以向短視頻平台事先集中授權代替向短視頻創作者事後分散維權。二是充分利用區塊鏈、智能合約等技術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進而增加作品利用效能和權利人收益。

  引導短視頻創作者提高權利意識,減少侵權行為(wei) 發生

  短視頻創作門檻低,普通公眾(zhong) 均可以成為(wei) 短視頻的創作者。提高短視頻創作者的著作權保護意識,對於(yu) 從(cong) 源頭上減少侵權行為(wei) 發生尤為(wei) 重要。法院、行政主管部門、教育機構等有關(guan) 單位均可以依托短視頻平台,向短視頻創作者進行普法教育,普及著作權保護知識。短視頻平台應當依據法律規定、司法案例、行政監管要求等,針對多發常見的短視頻著作權侵權行為(wei) 進行專(zhuan) 項治理,指導用戶規範短視頻創作行為(wei) 。(金燦)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