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開放平台,才能人人分享科學營養
【科學隨筆】
作者:曾偉(wei) 明(江西理工大學期刊社副社長、編審)
知網的風波仍未平息——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依法對知網涉嫌實施壟斷行為(wei) 立案調查。筆者認為(wei) ,從(cong) 市場角度而言,知網的問題或許隻在於(yu) 是否有壟斷行為(wei) ,但在科技發展層麵,壟斷行為(wei) 或許會(hui) 成為(wei) 科技進步的阻礙,而在國家安全層麵,這對保障我國信息安全是個(ge) 極大威脅。
為(wei) 服務於(yu) 國民經濟信息化建設,推動中國全民信息素質的提高,經過多年發展,形成了中國知網、萬(wan) 方、維普等數據庫。近年來,憑借賣方市場的主導地位,數據庫依靠壟斷地位搞市場化牟利,事實上已造成三個(ge) 不滿意:作者不滿意、讀者(用戶)不滿意、學術期刊不滿意,數據庫已經與(yu) 國家設立初衷相悖。
一是費用高昂,獲取不易。作者一般身兼數據來源者和數據消費者雙重角色的身份,但荒謬的是,作者在數據庫閱讀和下載自己作品卻要付錢,為(wei) 此訴訟不斷。曆年來,因費用高昂,各學術機構退訂數據庫已經不再是新聞。普遍認為(wei) ,論文數據庫這個(ge) 學術公器已淪為(wei) 牟利工具。
二是重複建設嚴(yan) 重,核心期刊泛濫。我國現有數據庫數十家之多,但學術期刊數量是基本固定的,各數據收錄的獨特性其實很小。為(wei) 何還有如此之多的簡單重複呢?原因在於(yu) 數據庫鑽了學術期刊評價(jia) 機製缺失的空當,紛紛充當起評價(jia) 主體(ti) ,發布所謂的核心期刊目錄與(yu) 排名。某些學術期刊為(wei) 一味迎合評價(jia) 機構的偏好,甚至不惜造假。而一些學術機構為(wei) 在排行榜上有好名次,不得不重複購買(mai) 數據庫,加重了經費負擔、浪費了社會(hui) 資源。此外,各數據庫上網格式、信息檢索手段標準各自不一,無法實現學術期刊信息資源的共享,不利於(yu) 學術研究的開展和產(chan) 業(ye) 發展。
三是無序競爭(zheng) ,陷入“囚徒困境”。與(yu) 強勢數據庫相比,學術期刊處於(yu) 弱勢地位,被數據庫低價(jia) 掠奪內(nei) 容資源,淪為(wei) “數據加工廠”。為(wei) 了獲得更好的傳(chuan) 播效果,學術期刊普遍采取的是“一女多嫁”的多家授權形式。各數據庫為(wei) 獲得更大市場份額,無序競爭(zheng) 嚴(yan) 重。這種競爭(zheng) 屬於(yu) 典型的非合作博弈,容易陷入“囚徒困境”——最終得到的是相對較劣的選擇。
這樣的內(nei) 耗實際上損害的是國家科技事業(ye) 整體(ti) ——我國的科研數據庫不僅(jin) 國際影響力弱,在世界學術評價(jia) 體(ti) 係中沒有話語權,在國內(nei) 的科研評價(jia) 中,也不占優(you) 勢。這也是導致我國科技論文外流的主要原因之一。
科研數據庫不僅(jin) 僅(jin) 是科研數據的“儲(chu) 存庫”,更在數據分享、學術傳(chuan) 播、數據的再分析和利用上具有至關(guan) 重要的作用,是保證我國數據安全的重要方麵。如今,在基礎科研數據和知識產(chan) 權數據方麵,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zheng) 已經打響——切斷所有科學和研究聯係是國際衝(chong) 突中的手段之一,這一幕已然出現:今年3月11日,全球科學和知識產(chan) 權信息服務最大提供商之一,科睿唯安宣布製裁俄羅斯,停止數據庫服務,給科學界造成極大困難。這一事件也給我國的科技信息安全敲響了警鍾,假設出現極端情況,國外科技文獻數據庫對我國“卡脖子”,後果不堪設想。
為(wei) 此,必須以國家戰略的高度,未雨綢繆,積極加以應對。
首先,應將數據庫納入公益性事業(ye) 管理。由公共財政支持的科研產(chan) 出,理應回饋社會(hui) 。因此,數據庫的建設不應完全交由市場完成,否則難以實現社會(hui) 資源的優(you) 勢配置,也不能保證產(chan) 品與(yu) 服務的質量,最終將損害公眾(zhong) 的利益。知識是天下公器,打造更加開放的平台,才能讓每個(ge) 人都能分享科學知識的營養(yang) ,實現普惠、包容發展。因此,建議國家層麵實行係統的戰略規劃,將國內(nei) 現有若幹數據庫整合為(wei) “國家學術論文大數據發布平台”,納入非營利性政策性出版事業(ye) ,作為(wei) 公益性事業(ye) 來管理,讓大眾(zhong) 方便地使用免費學術文獻,最終實現公共服務的社會(hui) 化低成本和高效率供給。
其次,依托“國家學術論文大數據發布平台”,科學構建中國學術話語體(ti) 係。當前,學術出版處於(yu) 曆史轉型的十字路口,開放與(yu) 封閉、公益與(yu) 商業(ye) 、顛覆與(yu) 傳(chuan) 統之爭(zheng) 愈演愈烈。歐美開放獲取的發展實踐,以及近期在開放轉型協議、開放生態構建和科研政策改革方麵的創新,為(wei) 中國提供了值得借鑒的經驗和模式。在這個(ge) 全球重構期刊評價(jia) 的重要時刻,中國不應該“失語”,要抓住千載難逢的世界傳(chuan) 播新秩序建構的戰略機遇期。待“國家學術論文大數據發布平台”技術和方法成熟,並具備一定的規模後,可以此為(wei) 基礎,加強引文數據庫建設,並把其打造成具有中國知識產(chan) 權的學術評價(jia) 權威數據庫,進行科學、客觀的學術評價(jia) ,以引導高水平學術論文回流,增強權威性和影響力。同時,具有中國知識產(chan) 權的學術評價(jia) 體(ti) 係,可以變“外向型”為(wei) “內(nei) 向型”,昂著頭逐步走出去,增加國際學術話語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