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數九”蒔秧品美食
今年6月21日為(wei) 夏至日,太陽在這天到達黃經90度。至者,極也,夏至意為(wei) 夏日之極。中國古代先民用土圭測日影,確定一年中正午太陽影子最短的一天為(wei) 夏至,日影最長的那一天為(wei) 冬至。對於(yu) 生活在北半球的我們(men) 來說,夏至日是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此後,晝漸短、夜漸長,直到秋分,晝夜等長。
夏至過後,太陽直射地麵的位置逐漸南移,氣溫逐漸升高,農(nong) 諺有“夏至不過不熱”“夏至未來莫道熱,冬至未來莫道寒”的說法。舊時,人們(men) 有數“夏九九”的習(xi) 俗,即從(cong) 夏至日開始數“九”,每九天為(wei) 一九,稱為(wei) “夏九九”。同“冬九九”有“數九歌”一樣,“夏九九”也有“九九歌”。清同治《安吉縣誌》引《烏(wu) 青文獻》夏至“九九歌”,歌中唱道:“一九二九,扇子不離手;三九二十七,冰水如甜蜜;四九三十六,拭汗如出浴;五九四十五,頭戴秋葉舞;六九五十四,乘涼不入寺;七九六十三,上床尋被單;八九七十二,思量蓋夾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
北方地區夏至正值麥收之後,人們(men) 用新麥麵蒸出各色花饃,親(qin) 友間往來饋送嚐新,稱為(wei) “看夏”或“瞧夏”。新女婿得帶上禮物探望嶽父母,稱為(wei) “望夏”。此時的江南,農(nong) 人們(men) 卻是“才了蠶桑又插田”,單季晚稻插秧在即,民間俗稱“蒔秧”。蒔秧,是將秧苗從(cong) 秧田裏拔出來,移植到大田,讓其“自立門戶”,紮根生長。拔秧多為(wei) 農(nong) 家女子的活計。拔起的秧苗被層層卷起,用秧禾草打結成秧把,拋於(yu) 秧田的水麵上。挑秧手從(cong) 秧田裏將秧把子一擔擔挑到大田,再向大田中央蒔秧手經過的水路投秧。出色的挑秧手能不偏不倚地將秧把投在蒔秧手跟前,秧把一支支接著插,整個(ge) 過程十分流暢。
夏至蒔秧十分辛苦,亦關(guan) 乎一年收成,農(nong) 人們(men) 對此分外上心,由此有了祭祀田公田婆的習(xi) 俗。民國時夏至這一天,浙江東(dong) 陽一帶的農(nong) 民會(hui) 在田間“束草立標”奉為(wei) 田婆,並備上酒肉祭祀,祈求稻穀豐(feng) 收。此俗在麗(li) 水雲(yun) 和一帶被稱為(wei) “做田福”,農(nong) 人們(men) 還要在這天選出長勢最佳的禾苗,稱為(wei) “掛榜”。浙江紹興(xing) 一帶喜用圓糊醮祭祀田公田婆。圓糊醮以米粉為(wei) 原料,加韭菜等作料煮熟而成。夏至時,農(nong) 人用小竹簽穿好醮坨,插在水田出水口,並點香祈求豐(feng) 收。待儀(yi) 式完畢,農(nong) 人散去,小孩子們(men) 跑到田地裏來取醮坨,飽食一頓。當地民諺雲(yun) “夏至吃了圓糊醮,踩得石頭咕咕叫”,有期盼孩童身體(ti) 健壯之意。
夏至天氣悶熱,飲食以清泄暑熱為(wei) 主,多食清淡的湯麵、麥餅等。“冬至餛飩夏至麵”,夏至吃麵的習(xi) 俗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流行。清代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記載,夏至這天,北京家家戶戶都要吃一種“冷淘麵”——將麵條下鍋煮熟,撈起來過一下涼水,食用時再加作料調味。至於(yu) 江南的夏至麵,不能不提江蘇蘇州的楓鎮白湯麵。此種清湯白麵,在暑氣逼人的夏季吃起來格外清爽。關(guan) 於(yu) 此麵的由來有個(ge) 傳(chuan) 說:從(cong) 前有一對姓張的夫妻在楓鎮開了一家麵店,專(zhuan) 做濃油赤醬燜肉麵。有一天,張老板進城買(mai) 醬油時,將所帶的錢接濟了一個(ge) 窮苦男子,無錢再買(mai) 醬油。於(yu) 是,夫妻倆(lia) 隻好燒起了清湯白麵。不料這款清湯麵大受食客歡迎,從(cong) 此楓鎮湯麵聲名鵲起。
夏至是夏季的大節氣,是年度周期的重要節點,按照陰陽二氣流轉觀念,夏至是陰氣轉為(wei) 上升之氣的起點,所謂“夏至一陰生”。曆史上,皇家曾在此日祭祀地神,驅疫逐鬁;民間以掏水井換新水應和“微陰生水泉”的時氣,人們(men) 還用新麥魚鴨祭祀祖先,以求庇佑。夏至體(ti) 現了追求人與(yu) 自然和諧平衡的智慧,曆經千百年仍傳(chuan) 承不息。
(作者袁瑾 杭州師範大學副教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