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湖北興山縣探索綠色強縣之路——昭君故裏繪新圖

發布時間:2022-06-23 10:26:00來源: 經濟日報

  6月中旬,香溪河畔一列列高鐵試驗列車呼嘯而過。隨後,鄭渝高鐵開通,湖北興(xing) 山縣開啟了發展的“350時代”。

  興(xing) 山地處湖北省西部,是王昭君的故鄉(xiang) ,境內(nei) 多山,貧困發生率曾高居全省第二位。由於(yu) 地處三峽庫區,興(xing) 山落實長江大保護責任和生態環保要求的任務尤為(wei) 重要和艱巨。

  青山如黛,河水清淩。近年來,興(xing) 山縣立足山區縣情,推動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融合共進,著力把生態要素轉變為(wei) 生產(chan) 要素、生態優(you) 勢轉變為(wei) 經濟優(you) 勢、生態財富轉變為(wei) 物質財富,實現生態美、群眾(zhong) 富、縣域強,在山區縣中闖出一條綠色發展強縣之路。

  借地發展,托舉(ju) “鳳凰”出大山

  連日來,在興(xing) 山縣白沙河化工園,大型挖機來回穿梭,20餘(yu) 名工人忙著場平……5月19日,隨著年產(chan) 30萬(wan) 噸磷酸鐵鋰項目正式簽約落戶興(xing) 山,縣內(nei) 磷化工產(chan) 業(ye) 正全麵加快轉型升級步伐。

  好消息接踵而來。6月初,縣屬國企興(xing) 發集團飛地園區前5個(ge) 月分稅1.69億(yi) 餘(yu) 元,同比增長471.18%。

  提起興(xing) 發集團,不少人難以置信:一個(ge) 山區縣城,如何飛出這樣一隻“金鳳凰”?

  地處庫區,抬頭滿眼皆山,地無三尺平,在興(xing) 山大規模發展工業(ye) 難度可想而知。如何破局?“跳出興(xing) 山、發展興(xing) 山”,困難迎刃而解。

  “興(xing) 發集團發展勢頭強勁,但用地等係列因素卻受到嚴(yan) 重製約。當時,興(xing) 山有過一場大討論,‘要不要讓興(xing) 發飛出去’?縣委、縣政府認真討論後,決(jue) 定支持興(xing) 發走出去,直麵市場競爭(zheng) 。”興(xing) 發集團黨(dang) 委副書(shu) 記、總經理袁兵說。

  2000年,興(xing) 山在宜昌開發區“借地”300畝(mu) ,走出“飛地經濟”的第一步……截至目前,興(xing) 山在縣外建成總麵積2萬(wan) 畝(mu) 、成員企業(ye) 30家、分享稅收40%,產(chan) 值超200億(yi) 元的“飛地工業(ye) ”園區。在神農(nong) 架、五峰等地建成一批飛地旅遊景區,飛地經濟累計分稅突破5億(yi) 元。

  飛地經濟如火如荼,縣內(nei) 綠色工業(ye) 熱火朝天。依托縣內(nei) 經濟開發區,興(xing) 山加快傳(chuan) 統化工向精細化工革命性裂變,以畝(mu) 產(chan) 論英雄,20餘(yu) 家企業(ye) “隔牆配套”串起企業(ye) 產(chan) 值超過10億(yi) 元的碳基矽基新材料產(chan) 業(ye) 鏈。興(xing) 山縣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打造縣內(nei) “雙百億(yi) ”,即推動縣內(nei) 傳(chuan) 統磷化工產(chan) 業(ye) 向磷酸鐵鋰新能源新材料轉型,實現產(chan) 業(ye) 向百億(yi) 量級躍升,同時推動經濟開發區工業(ye) 產(chan) 值突破100億(yi) 元。

  “我們(men) 發展飛地經濟,就是打破土地、環保、交通、人才等要素瓶頸,跳出縣域在縣外發展飛地經濟,為(wei) 湖北山區縣統籌協調處理好縣域大保護與(yu) 高質量發展的矛盾探索路子。”興(xing) 山縣委書(shu) 記曹宏偉(wei) 說。

  全域皆景,綠水青山富興(xing) 山

  盛夏時節,興(xing) 山縣氣候宜人,風景如畫,一撥撥遊客慕名而來,或在水上公路打卡拍照,或在昭君別院體(ti) 驗鄉(xiang) 愁,或在高山小平原榛子鄉(xiang) 看田園風光,體(ti) 驗農(nong) 耕文化……

  工業(ye) 發展受限,但豐(feng) 富的氣候資源和優(you) 質的生態環境恰恰是大山專(zhuan) 屬的饋贈,傳(chuan) 承2000多年的昭君文化,更是興(xing) 山發展旅遊的獨特優(you) 勢。興(xing) 山將全域旅遊作為(wei) “綠水青山”與(yu) “金山銀山”的最佳結合點,以文化鑄魂,借助高鐵時代的到來,提出爭(zheng) 創全國全域旅遊示範區,以“大景區”理念構建旅遊發展新格局。

  旅遊業(ye) 具有“一業(ye) 興(xing) 百業(ye) ”的綜合帶動效應。為(wei) 發展全域旅遊,興(xing) 山堅持宜融則融、能融盡融,推動文體(ti) 農(nong) 旅業(ye) 態融合轉型升級,“旅遊+”新業(ye) 態全域開花。

  在剛剛過去的端午節,來自湖北襄陽的遊客張群帶著家人來到昭君村,穿漢服、品嚐昭君家宴。張群說,在“中國最美鄉(xiang) 村”遊玩,不僅(jin) 可以體(ti) 驗穿漢服遊覽,還可以品嚐昭君美食,感受文化氛圍。

  依托得天獨厚的昭君文化資源,興(xing) 山縣打造和美文化與(yu) 鄉(xiang) 村旅遊品牌,帶動轄區鄉(xiang) 村旅遊全麵升級。興(xing) 山依托高嵐大峽穀、昭君村兩(liang) 個(ge) 核心景區,以及高鐵昭君特色小鎮的龍頭引領作用,帶動8個(ge) 鄉(xiang) 鎮96個(ge) 村組八仙過海,建設美麗(li) 鄉(xiang) 村、發展全域旅遊。

  如今,放眼興(xing) 山全域,從(cong) 香溪河穀觀光旅遊目的地到高海拔地區休閑度假目的地可謂全域皆景、步移景變,吸引各地遊客駐足觀賞。何以留客?興(xing) 山縣委副書(shu) 記、縣長吳浩道出緣由:興(xing) 山正打造“鄉(xiang) 村振興(xing) +全域旅遊”的模式,利用山下觀光目的地旅居、山上度假目的地定居,共同壯大消費新動能,支撐動能轉換;“綠色”又“生態”,“富民”又“強縣”。

  隨著全域旅遊的紅利逐步釋放,越來越多人返鄉(xiang) 挖“綠礦”。在興(xing) 山縣鄉(xiang) 村振興(xing) 示範區榛子鄉(xiang) 和平村,“80後”村民張立與(yu) 妻子回鄉(xiang) 開起了農(nong) 家樂(le) ,旺季時一天能有8000多元收入。如今,越來越多的興(xing) 山人像張立一樣,嚐到了賺“生態錢”的甜頭。

  小縣大城,搭乘高鐵出群山

  鄭渝高鐵和宜興(xing) 聯絡線在興(xing) 山交會(hui) 設站,興(xing) 山人這樣憧憬:“在北京過早,中午興(xing) 山吃農(nong) 家飯,下午重慶吃火鍋。”

  “如不提前做好準備,高鐵一通,有限的人氣、資源很可能被吸跑。”曹宏偉(wei) 分析說,鄭渝高鐵宜興(xing) 聯絡線建成後,興(xing) 山將形成“124經濟圈”,即興(xing) 山到宜昌、荊州、荊門、襄陽等城市僅(jin) 需1小時,到武漢、重慶、鄭州、西安僅(jin) 需2小時,到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僅(jin) 需4小時,破解“虹吸效應”是興(xing) 山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過程中麵臨(lin) 的一大課題。

  如何搶抓高鐵機遇發展縣域經濟?興(xing) 山人開展頭腦風暴,認為(wei) 謀求發展的關(guan) 鍵是產(chan) 業(ye) 、核心在人。但是,人口基數不大一直是興(xing) 山最大的短板。

  為(wei) 此,興(xing) 山謀劃實施“小縣大城”戰略,把縣域內(nei) 香溪河穀適合人居、交通基礎設施配套完善、空間布局比較緊密的新縣城古夫鎮、相鄰的老縣城昭君鎮和神農(nong) 架門戶南陽鎮3個(ge) 鄉(xiang) 鎮作為(wei) “大縣城”統一規劃建設管理,在全縣範圍內(nei) 努力實現人口在大縣城集中、產(chan) 業(ye) 在大縣城集聚、功能在大縣城集成、要素在大縣城集約。

  入夏以來,在興(xing) 山縣城高陽大道黃金地段,紅星美凱龍愛琴海文旅商業(ye) 綜合體(ti) 項目建設工地一直熱火朝天。該項目占地麵積3萬(wan) 平方米,計劃總投資30億(yi) 元,建成後將帶來知名品牌、時尚潮店、網紅書(shu) 店、不夜影城,豐(feng) 富當地夜經濟。“該項目建成後,將進一步提升古昭南大縣城核心承載力和競爭(zheng) 力,豐(feng) 富縣域產(chan) 業(ye) 業(ye) 態,激發城市活力。”曹宏偉(wei) 說。

  同時,興(xing) 山與(yu) 興(xing) 發集團、天坤國際集團簽約發展職業(ye) 教育,開辦空乘、高鐵乘務、旅遊管理等專(zhuan) 業(ye) ,打造區域性職業(ye) 教育中心。與(yu) 武漢、宜昌三甲醫院開展合作,共建區域醫療聯合體(ti) ,邀請專(zhuan) 家定期巡診,培育一批重點臨(lin) 床專(zhuan) 科,打造縣城15分鍾、鄉(xiang) 村30分鍾急救圈,建設區域性醫療康養(yang) 中心。圍繞人口集聚實施“人才強縣”戰略,研究出台招引青年人落戶、住房、就業(ye) 、育幼、養(yang) 老的係列激勵政策,推動鄉(xiang) 村人口向“大縣城”集聚的係列補貼政策,計劃到2026年“大縣城”常住人口突破10萬(wan) 人。

  從(cong) 基礎先行到商業(ye) 配套,從(cong) 城市功能轉型到人產(chan) 城融合,促進一體(ti) 化建設的50多個(ge) 項目每天刷新著興(xing) 山的麵孔,迎接呼嘯而來的高鐵新時代。 (經濟日報記者 董慶森 柳 潔)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