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館:在線上與線下之間尋求突破
【專(zhuan) 家點評】
作者:高高(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副館長)
一段時間以來,“後疫情時代”已經成為(wei) 美術館在現狀分析或未來預判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話題“前綴”。新冠肺炎疫情仿佛是一場“特殊情境測試”,在特殊環境條件下,原本隱藏的或被忽視的問題得以凸顯。從(cong) 疫情突發時的應急處理到對疫情防控常態化的逐漸適應,美術館行業(ye) 對疫情影響的認識處於(yu) 不斷更新、變化和深入的過程中。
最為(wei) 直接且最易被感受到的一個(ge) 挑戰就是無法預料的臨(lin) 時閉館以及不能確定的展期安排。由於(yu) 展覽組織相關(guan) 因素的複雜性,如藝術家的個(ge) 人安排、借展方的借展時長要求與(yu) 借展作品的其他檔期計劃、作品運輸途經地區的不同疫情狀況、展覽保險覆蓋時間限製、國際作品在境內(nei) 停留時效的規定等等,展期調整常常不是從(cong) 這個(ge) 月調到下個(ge) 月,而是從(cong) 上半年調到下半年,甚至是從(cong) 今年調到明年乃至後年。在疫情持續波動的三年中,這種“乾坤大挪移”式的展期變化,是各個(ge) 美術館或多或少都麵對過的問題,且各館都練就了一番對應的本領。
如何在不確定中把握一種相對的確定性,是疫情為(wei) 美術館自身學術思路和展覽建構所提出的課題,它迫使美術館不斷反思建館的初衷與(yu) 宗旨,重新審視自身的優(you) 勢資源,再次評估原有展覽架構及相關(guan) 工作方式中的可控性程度。其中,重視對自有館藏資源的深度研究,關(guan) 注與(yu) 在地文化曆史和當下藝術生態的密切聯係,培養(yang) 有研究和策劃能力的館內(nei) 學術隊伍,這幾個(ge) 以往感覺“老生常談”的話題,經過疫情的檢驗,再次突顯其對於(yu) 美術館可持續性發展的根本性作用,且生發出新的意義(yi) 與(yu) 內(nei) 涵。
第二個(ge) 挑戰可能更關(guan) 係到美術館存在的意義(yi) ,那就是作為(wei) 以實體(ti) 的藝術品為(wei) 研究對象和生產(chan) 知識之載體(ti) 的美術館,麵對實體(ti) 展覽與(yu) 作品無法與(yu) 觀眾(zhong) 見麵,或隻能與(yu) 很有限的觀眾(zhong) 見麵的情況,該如何應對。十分自然地,可在線體(ti) 驗的虛擬展覽成了首選。展覽數字化並不是一個(ge) 新生事物。在過去近十年的時間裏,它的主要功用是通過數字技術記錄實體(ti) 展覽,並在展覽結束後,輔助性地繼續通過官方網站等線上形式,發揮相關(guan) 傳(chuan) 播和教育作用。較長時間的閉館,使得線上的展覽與(yu) 活動成為(wei) 美術館與(yu) 公眾(zhong) 見麵的唯一渠道,成為(wei) 美術館還在發生作用的唯一體(ti) 現,這一下將虛擬展覽推至無比重要的地位。很多美術館都嚐試了製作純虛擬的展覽,即完全通過電腦軟件製作一個(ge) 三維的展覽空間,並模擬作品在空間中展出的場景。盡管純虛擬展覽在觀展體(ti) 驗上與(yu) 實體(ti) 展覽相比不盡如人意,且完成一個(ge) 虛擬展覽所投入的時間與(yu) 成本不亞(ya) 於(yu) 甚至高於(yu) 製作一個(ge) 實體(ti) 展覽,但一上線後動輒幾十萬(wan) 的瀏覽人數,使得美術館的從(cong) 業(ye) 者們(men) 感受到一種新的觀展習(xi) 慣正在生成。
隨著國內(nei) 疫情防控情況的好轉,美術館恢複開館,實體(ti) 展覽回歸正常,但虛擬展覽已經離開原先的從(cong) 屬地位,成為(wei) 某種程度上可與(yu) 實體(ti) 展並肩的工作板塊,並可以獨立於(yu) 實體(ti) 展覽而存在。擁有“物質性”場館和藏品的美術館,在虛擬的世界中,要塑造一個(ge) 怎樣的形象?是現實中展覽的原樣數字複製,還是借由虛擬世界中的諸多靈活性和拓展性,創造隻有在虛擬世界中才可能存在的展覽,甚至是突破固有的展覽概念和美術館概念,形成一個(ge) 全新理念的藝術場域?這些都是新情況下美術館需要不斷探索與(yu) 實踐的問題。
第三個(ge) 挑戰主要是大學美術館普遍都要麵對的。高校中的美術館,如何同時為(wei) 高校與(yu) 社會(hui) 服務,如何既保持正常開放的活躍度,又盡量減少社會(hui) 觀眾(zhong) 與(yu) 高校學生的觀展交叉,是個(ge) 難題。大學美術館往往地處校園之中,在進館動線上很難分流社會(hui) 公眾(zhong) 和校內(nei) 學生。如遇疫情,國內(nei) 的大學美術館有的完全改為(wei) 隻對校內(nei) 師生開放,有的采取一周中的某一天或某幾個(ge) 時段隻對校內(nei) 師生開放,其他時間隻對社會(hui) 公眾(zhong) 開放,相對社會(hui) 上其他美術館來說,大學美術館會(hui) 麵臨(lin) 更長時間的閉館。這種情況對於(yu) 正在籌劃中或未來將要建設的大學美術館可能會(hui) 有參考意義(yi) :在建築及其環境規劃中,需要考慮大學美術館的社會(hui) 屬性,比如設有可直接通往校區外的大門或通道;美術館與(yu) 校園環境的關(guan) 聯程度可以靈活調整,在有需要時,能夠與(yu) 校園環境分割開,方便分流管理。
正如文章開篇時所說,美術館是以人的在場為(wei) 存在之基礎的。眾(zhong) 所周知,美術館的基本功能是研究、收藏、展示與(yu) 教育。其中,前三項功能的工作對象是藝術品,最後一項功能的工作對象是人,而所有的功能最終都是為(wei) 社會(hui) 公眾(zhong) 的美育而服務。人與(yu) 藝術品的麵對麵交流是美術館的永恒主題。在凝視藝術作品的某個(ge) 瞬間獲得精神上的滌蕩或共振,是美術館提供給觀眾(zhong) 的獨特體(ti) 驗。希望大家在任何可能的時候,去到美術館,感受這種體(ti) 驗的無比魅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