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圖強,攜手圓夢
【直通海峽論壇】
向海圖強,攜手圓夢
——第十三屆海峽兩(liang) 岸船政文化研討會(hui) 在福州舉(ju) 辦
光明日報福州7月14日電(記者張詩瑤)百年船政薪火相傳(chuan) ,兩(liang) 岸攜手向海圖強。7月14日,海峽論壇配套活動之一——第十三屆海峽兩(liang) 岸船政文化研討會(hui) 在福州舉(ju) 行。海峽兩(liang) 岸百餘(yu) 名專(zhuan) 家學者、船政後裔齊聚一堂,圍繞“向海圖強,攜手圓夢”這一主題,用寬廣的視野、多樣的視角,探討、挖掘百年船政留給兩(liang) 岸的寶貴財富。
1866年,船政在福州馬尾誕生。造艦船、辦教育、育人才、興(xing) 海軍(jun) 、試飛機,這裏成為(wei) 近代中國探索國家自強之道、複興(xing) 之路的先鋒陣地。1874年,船政先驅沈葆楨渡海赴台,在台開山辟路、興(xing) 辦義(yi) 學、發展經濟,奠定了台灣近代化的基礎。一百多年來,“愛國、科學、創新、圖強”的船政精神在兩(liang) 岸生根發芽,成為(wei) 兩(liang) 岸重要的精神橋梁。
“日前,我國第三艘航母‘福建艦’下水,正是對近代以來為(wei) 向海圖強而奮鬥的仁人誌士們(men) 最好的告慰。”全國政協副主席、台盟中央主席蘇輝表示,希望兩(liang) 岸同胞攜起手來,大力弘揚船政文化精神,踔厲奮發,共創海洋強國新未來。
“在船政曆史研究過程中,台灣學者的力量不容忽視。”馬尾船政文化研究會(hui) 會(hui) 長陳悅表示,船政有大量史料遺存在台灣,通過每年的研討會(hui) ,兩(liang) 岸學者交流、共享新的研究成果。“我們(men) 不僅(jin) 一起思考如何將船政文化的研究向前推進,更重要的是共同探討如何推廣、普及船政文化,尤其是麵向兩(liang) 岸青年人的普及,讓船政文化成為(wei) 兩(liang) 岸青年情感共鳴的紐帶。”
“兩(liang) 岸攜手推動文化融合,船政文化不可或缺。”福建工程學院設計學院院長、台灣學者管幸生說,這是他第二次參加海峽兩(liang) 岸船政文化研討會(hui) 。多年來他一直關(guan) 注兩(liang) 岸船政文化的傳(chuan) 承和發展,如今在大陸工作的他正積極投身於(yu) 馬尾船政的文旅與(yu) 文創產(chan) 業(ye) ,為(wei) 使船政文化這一民族瑰寶“活”起來、“火”起來貢獻力量。
在本次研討會(hui) 上,“船政文化基因工程”正式啟動。該工程將分步分階段對船政人物譜係、船政大事記、船政文物、船政史跡圖、船政非遺等五大類內(nei) 容進行梳理、匯總,打造權威、係統、全麵的船政“百科全書(shu) ”,讓優(you) 秀文化煥發新時代魅力。
“通過梳理、匯總,形成一張世界船政文化地圖,在保護、傳(chuan) 承好船政文化的同時將其打造成對外交流的一張世界名片。”與(yu) 會(hui) 青年代表陳正勳說,“作為(wei) 青年人,我們(men) 有必要站在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高度講好船政故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在當天下午舉(ju) 行的圓桌會(hui) 議上,海峽兩(liang) 岸船政專(zhuan) 家、學者、在榕台灣青年等代表以“傳(chuan) 承與(yu) 弘揚船政文化”和“福馬家園”為(wei) 主題,就船政申遺、船政文創產(chan) 業(ye) 、船政旅遊發展、福馬家園建設等內(nei) 容展開討論。研討會(hui) 期間,還將通過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ju) 行“船政學堂”名家講壇特別活動,深入探討船政的發展曆史和文化內(nei) 涵,挖掘船政文化中的閩台、福馬元素,促進兩(liang) 岸青年學者之間的交流與(yu) 合作。
“這些研討活動,讓船政文化的價(jia) 值和精神得到繼承和發揚,對於(yu) 整個(ge) 民族的未來有積極意義(yi) 。”陽光學院兩(liang) 岸融合發展研究院院長、台灣學者馬彥彬提出,如何通過交流合作,將船政文化更好地運用起來,將其精神內(nei) 涵融入方方麵麵,打造“船政文化2.0”,是兩(liang) 岸青年的共同課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