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正拋棄婚戀網站?市場亂象叢生,有人選擇隨緣脫單
年輕人為(wei) 何對婚戀網站越來越“無感”
隨著互聯網經濟的崛起,婚戀網站一度成為(wei) 年輕人戀愛交友的重要方式。而我國龐大的單身人口數量,也成為(wei) 支持婚戀網站蓬勃發展的市場基礎。一些頭部網站迅速壯大,在短短幾年內(nei) 就實現盈利,甚至完成上市。
然而,年輕人卻似乎對婚戀網站越來越“無感”了。“通過婚戀網站真的能找到對象嗎?”在社交平台上,類似的問題後麵往往跟著眾(zhong) 多吐槽。在媒體(ti) 報道中,“殺豬盤”、隱私泄露、虛假信息等與(yu) 婚戀網站相關(guan) 的醜(chou) 聞頻頻曝出。一份關(guan) 於(yu) “Z世代”的婚戀報告顯示,年輕人最喜歡通過興(xing) 趣活動、工作學習(xi) 渠道來找對象。婚戀網站,似乎並不在主要的考慮範圍之中。
年輕人正在拋棄婚戀網站?這或許不是危言聳聽。2021年9月,江蘇省消保委發布《婚戀交友平台服務狀況消費調查報告》,報告顯示,婚戀交友平台存在網站會(hui) 員無信息審核、實體(ti) 門店信息審核形同虛設、消費者受推銷困擾、婚戀費用較高但效果不明等問題,部分平台涉嫌虛假宣傳(chuan) 。婚戀市場亂(luan) 象叢(cong) 生,行業(ye) 缺乏規範。
而所有這些亂(luan) 象,目標都指向錢。很多婚戀網站的“紅娘”已經摸索出了一套熟練的“業(ye) 務流程”——先是語言打壓,製造焦慮,讓會(hui) 員覺得自己找對象很難,但又很迫切;緊接著就是挖掘會(hui) 員的資產(chan) 情況,為(wei) 其推薦消費套餐。江蘇省消保委發布的報告指出:24.2%的消費者在網絡婚戀交友平台上花費1.5萬(wan) 元至3萬(wan) 元;0.6%的消費者在其門店消費金額超過10萬(wan) 元。把交友變成“氪金”遊戲,把年輕人忽悠成“人民幣玩家”,似乎成為(wei) 部分婚戀網站的套路。“我跟你談感情,你卻跟我談錢”,關(guan) 鍵是“氪金”以後,人們(men) 發現依然很難找到合適的對象。這就難怪年輕人興(xing) 味索然了。
於(yu) 是,“隨緣脫單”成了越來越多年輕人的選擇。表現在數據上,則是近年來結婚登記對數的逐年下降和初婚年齡的不斷攀升。根據國家統計局近期公布的《中國人口普查年鑒-2020》,我國城市居民平均初婚年齡為(wei) 28.84歲,鄉(xiang) 村平均初婚年齡也已經達28.38歲,十年間均延後了3-4歲。
數據的背後,是觀念的變化和社會(hui) 的發展。在不知不覺間,年輕人的婚戀觀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智聯招聘發布的《2021中國女性職場現狀調查報告》顯示,關(guan) 於(yu) 未婚職場人不打算結婚的原因,64.1%的女性受訪者表示“婚姻不是必選項”,其次是占比43.5%的“擔心因結婚而降低生活質量”。可見,對於(yu) 年輕人特別是女性來說,戀愛和婚姻固然是好的,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生活質量。如果不能找到合適的另一半,那麽(me) 寧願單著也不願將就。
實際上,“隨緣脫單”未必是“佛係”,更重要的是有底氣。在過去物質還比較匱乏的時代,人們(men) 需要通過結婚來結成一個(ge) “利益共同體(ti) ”,雙方在經濟、生活上互助合作,抵禦風險,才能安穩地生活下去。但是,在經曆了數十年經濟高速發展之後,溫飽問題早已不再是人們(men) 的考慮範圍,年輕人擇偶,擇的是“三觀相同”,擇的是“趣味相近”。很多年輕人在選擇另一半時,更多考慮的是精神和情感的契合。
年輕人並非不向往戀愛婚姻,而是不想把自己像明碼標價(jia) 的商品一樣“掛牌”“出售”,不想在“相親(qin) 價(jia) 目表”中丟(diu) 失了純粹的情感。
土土絨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