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行進了38年的“文化大篷車”

發布時間:2022-07-15 10:04: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張文攀 王建宏

  7月9日上午9點半,寧夏石嘴山市平羅縣姚伏鎮的農(nong) 貿市場,一輛大篷車改裝的舞台上,話劇《閩寧鎮移民之歌》開演。台下300多名觀眾(zhong) 搖著扇子,不一會(hui) 兒(er) 就被帶入那段波瀾壯闊的移民史,短暫安靜後,現場響起雷鳴般的掌聲。

  在寧夏,一輛車、一群人、一台戲……1984年,寧夏話劇團將拉演員和道具的“老解放”改裝成流動演出的大篷車,38年來,送到群眾(zhong) 家門口的演出已有8000多場次,足跡遍及寧夏所有鄉(xiang) 鎮。

  寧夏“文化大篷車”緊跟時代腳步、觸摸時代脈搏,充分發揮黨(dang) 的創新理論“宣傳(chuan) 隊”、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播種機”、群眾(zhong) 文藝工作“輕騎兵”的作用,把時代精神嵌入豐(feng) 富多彩的現實生活中,從(cong) 人民群眾(zhong) 中汲取養(yang) 分,把精神食糧送到千家萬(wan) 戶,成為(wei) 全國文藝戰線的一麵旗幟。

  如今,大篷車已升級到第三代,設備也越來越齊全。流動舞台迭代的同時,大篷車的足跡逐漸從(cong) 農(nong) 村向廠礦、工地、校園和城市延伸,劇種從(cong) 農(nong) 村劇向兒(er) 童劇、都市劇、語言類小戲等拓展,內(nei) 容更豐(feng) 滿、內(nei) 涵愈厚重。

  “你們(men) 的戲必須對群眾(zhong) 的胃口,真實反映今天的現實生活,才有人看”

  無論酷暑嚴(yan) 冬,大篷車下鄉(xiang) 演出時,總有一位特殊“觀眾(zhong) ”,拎著凳子最早到場、最晚離場,卻不看台上隻看台下。這就是81歲的原寧夏話劇團團長、編劇王誌洪。

  “我就看觀眾(zhong) 的反應怎麽(me) 樣,什麽(me) 時候笑、哪個(ge) 節點哭,根據這些對作品打磨提升。”王誌洪說。一部劇已巡演數百場,修改了無數遍,他仍會(hui) 根據現場的反響不斷完善。

  1983年,王誌洪剛接過寧夏話劇團的接力棒,就趕上一場“遭遇戰”。改革開放帶來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城市電視機逐漸普及,劇院演出麵臨(lin) “無人問津”的尷尬。那一年,寧夏話劇團隻演了8場戲。

  當時的寧夏話劇團仍執著於(yu) 通過城市話劇打一個(ge) “翻身仗”。1984年,一部精心創排的《但願人長久》公演,台上大幕拉開,贈出的1080張票隻換來兩(liang) 位觀眾(zhong) ,一位是自治區黨(dang) 委宣傳(chuan) 部文藝處處長,一位是自治區文化廳藝術處副處長。全團人的心一下子涼了。

  上哪兒(er) 找觀眾(zhong) ?接下來如何生存?城市沒人看,農(nong) 村行不行?大夥(huo) 兒(er) 為(wei) 話劇團的出路爭(zheng) 吵不休。最終,王誌洪拍板:“到農(nong) 村去!”

  他帶著兩(liang) 個(ge) 幹部騎自行車跑了銀川周邊的9個(ge) 公社,這一趟,看到了希望,“改革開放了,老百姓不愁吃不愁穿,就說一樣不好,文藝不下鄉(xiang) 了。這就是咱話劇的機會(hui) 啊!”

  城市“轉戰”農(nong) 村的第一站是銀川市蘆花台公社,演了兩(liang) 個(ge) 老劇目。演出還沒結束,觀眾(zhong) 就走光了,他們(men) 都說“來了個(ge) 走江湖的班子”,正好碰見村頭耍猴的,老百姓說“猴子比話劇團演得都好”。

  當時銀川郊區黨(dang) 委一位朱姓幹部的話點醒了話劇團:請你們(men) 來演戲,不能瞎對付。你們(men) 的戲必須對群眾(zhong) 的胃口,真實反映今天的現實生活,才有人看。

  “我想起了黨(dang) 中央提出的‘文藝為(wei) 人民服務、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服務’。怎麽(me) 服務好人民呢?首先得無條件深入人民群眾(zhong) 的生活中去。”王誌洪說,走向群眾(zhong) 文化需求更加強烈的農(nong) 村、把話劇送到農(nong) 民家門口,既是滿足人民的需要,也是發展轉型的需要。寧夏話劇由此邁出了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的步伐。

  “你們(men) 的戲和莊子裏的事一樣一樣的,一會(hui) 兒(er) 讓你哭,一會(hui) 兒(er) 讓你笑,還受教育”

  2020年底,文化和旅遊部“慶祝建黨(dang) 100周年舞台藝術精品創作工程”重點扶持作品公布,寧夏話劇《高沙窩脫貧記》《閩寧鎮移民之歌》分別入選“百年百部”創作計劃、“百年百部”傳(chuan) 統精品複排計劃。

  “這些年我們(men) 創排了20多部農(nong) 村題材話劇,寧夏農(nong) 村改革發展的重要節點,都有話劇補位。”寧夏演藝集團話劇院院長蔣全洲說。

  1984年,話劇團第一次到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體(ti) 驗生活。那時,家庭聯產(chan) 承包責任製在中國廣袤的農(nong) 村大地上已激起無限的奮鬥力量,寧夏偏僻的山村卻還沒有完全被改革的春風沐浴。與(yu) 農(nong) 民同吃同住,王誌洪以貧困懶漢古秋林變自立自強模範的故事為(wei) 原型,編寫(xie) 了劇本《包產(chan) 到戶》,排演前一遍遍講給農(nong) 民聽,讓他們(men) 指出哪些地方與(yu) 事實有出入,不斷修改完善。演出後,幹部群眾(zhong) 反響很好,當場就包出去26場戲,每場演出費500元,比城市話劇滿場掙得還多。

  戲有人看了,新的問題又來了。觀眾(zhong) 都是農(nong) 民,得送戲到家門口才行。就這樣,第一輛大篷車誕生了。在鄉(xiang) 鎮集市、農(nong) 村曬場、學校操場,隻要人多的地方,大篷車就開演。有人端著飯碗吃著看,有人幹脆爬到樹上看。

  沒有奢華布景、炫目燈光,演員們(men) 苦練“內(nei) 功”、精益求精,打磨出一個(ge) 個(ge) 文藝精品,送到田間地頭,送進群眾(zhong) 心坎。

  《鐵杆莊稼》演出後,許多農(nong) 民爭(zheng) 著報名外出務工;在工地上,《工會(hui) 主席》的裝台還沒撤,農(nong) 民工衝(chong) 到後台找“工會(hui) 主席”的扮演者,懇求幫忙維權;《農(nong) 機站長》全區巡演,很多農(nong) 機車駕駛員跑到後台,爭(zheng) 著報名參加培訓考證……

  群眾(zhong) 是創作的源頭活水,也是最好的評判者。閩寧協作是東(dong) 西部對口協作的典範。王誌洪帶領創作班底先後8次深入西海固和閩寧鎮,聽移民講搬遷的故事、遇到的困難、經曆的痛苦以及過上好日子的激動和幸福……曆時3年創排了《閩寧鎮移民之歌》。

  “你們(men) 的戲跟莊子裏的事一樣一樣的,每個(ge) 人在村裏都能對上號,穿著打扮、行動坐臥,連說話的表情都一樣。一會(hui) 兒(er) 讓你哭,一會(hui) 兒(er) 讓你笑,還受教育,美得很呀。”閩寧鎮原隆村村民馮(feng) 秀清說。目前,該話劇已在寧夏、北京、上海、福建等地巡演300多場。

  38年來,話劇這個(ge) 藝術形式通過大篷車走進了千家萬(wan) 戶。“這些年,老百姓精神麵貌的改變是真真切切的,通過他們(men) ,我看到了話劇的生命力。”演了幾十年話劇的寧夏話劇院副院長蘇黎說。

  “我們(men) 是‘文化大篷車’的繼承者,也要做未來的開拓者”

  寧夏話劇院一間辦公室內(nei) ,編劇曹東(dong) 政和同事正在就兒(er) 童劇創作碰撞靈感。這個(ge) 平均年齡32歲的編劇團隊,都是曾活躍在大篷車流動舞台上的話劇演員。如今,他們(men) 正為(wei) 寧夏話劇另辟新路。

  這些年,隨著農(nong) 村人口大量湧入城市、農(nong) 民知識結構發生變化和“線上”的渠道多了,觀眾(zhong) 對文藝作品的需求更加多元化,這決(jue) 定了話劇的服務半徑要擴大、作品內(nei) 容要細分。

  在移動“文化大篷車”行進的同時,寧夏話劇院還打造了固定的“文化大篷車”。在銀川建設的“100℃小劇場”裏,他們(men) 自創自排的兒(er) 童劇廣受歡迎。但很快,因編劇人才緊缺、劇目儲(chu) 備不夠,兒(er) 童劇出現斷檔。招不來編劇,這些曾經隻擅長鄉(xiang) 土題材創作的編劇們(men) 就泡到兒(er) 童文學裏、紮進孩子堆,不斷體(ti) 驗學習(xi) 。他們(men) 與(yu) 電視台合作,錄製兒(er) 童劇教育的“空中課堂”,普及話劇知識,培養(yang) 潛在觀眾(zhong) 。

  “今年‘六一’,我們(men) 嚐試首次將愛國主義(yi) 題材的兒(er) 童劇《少年英雄》搬上舞台,很多孩子都看得熱淚盈眶。那一刻我覺得這個(ge) 職業(ye) 是神聖的。”曹東(dong) 政說。

  這些年,“文化大篷車”演員換了一茬又一茬,但大篷車紮根基層、服務人民的精神一直在堅守中傳(chuan) 承。

  “我們(men) 是‘文化大篷車’的繼承者,也要做未來的開拓者。既深耕話劇主業(ye) ,又要把話劇創排與(yu) 黨(dang) 的創新理論、黨(dang) 史學習(xi) 教育以及當前的民法典、反詐等主題宣傳(chuan) 結合起來,以創作周期短、形式靈活的小戲小劇,走進群眾(zhong) 心間。”蔣全洲表示,要用好“文化大篷車”這個(ge) 精神符號和有形載體(ti) ,推出更多兼具社會(hui) 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文藝精品。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