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學科技術進步和創新的引領者
【追思】
我國著名醫學家、醫學教育家,現代麻醉學科的重要開拓者和奠基人,北京協和醫院麻醉科創始人、首任科主任趙俊教授因病醫治無效,於(yu) 7月13日逝世,享年96歲。
在從(cong) 事麻醉醫療教學科研工作中,趙俊通過臨(lin) 床實踐積累了豐(feng) 富的經驗,在我國開展硬膜外阻滯麻醉、靜脈普魯卡因嘜啶麻醉、以動脈輸血為(wei) 主的綜合複蘇方法、疼痛的研究與(yu) 治療等方麵取得成績。
20世紀50年代初,趙俊在當時常用的局部麻醉、蛛網膜下腔(腰)麻醉和乙醚吸入全身麻醉等三種麻醉方法的基礎上,提出並在臨(lin) 床上采取了一係列新的麻醉方法,同時結合臨(lin) 床積極開展麻醉學研究,直接推動了新技術應用及麻醉學科的發展進步。
1952年,趙俊采用單次法上胸部硬膜外阻滯,將多用於(yu) 胸壁手術的硬膜外阻滯逐步擴展至胸腰部。1953年起采用導管置入連續硬膜外阻滯法,優(you) 化了麻醉效果、拓展了應用範圍,在我國最早施行並推廣應用硬膜外麻醉技術。
提出具有中國特色的靜脈普魯卡因麻醉。趙俊針對當時乙醚吸入麻醉的缺點,在臨(lin) 床麻醉中率先采用注射硫噴妥鈉和1%普魯卡因的全身麻醉,使得麻醉方法大大簡化,提高了患者的舒適度。這種麻醉方法經過臨(lin) 床實踐與(yu) 不斷改進後,通過與(yu) 冬眠合劑、神經安定藥等的複合應用,成為(wei) 當時國內(nei) 基層醫院最常用的全身麻醉方法之一。
趙俊還開展並總結了內(nei) 分泌疾病手術的麻醉管理。通過對術後發生甲亢危象的患者施行人工冬眠降溫療法,對嗜鉻細胞瘤患者改進麻醉方法與(yu) 麻醉用藥,並與(yu) 內(nei) 分泌科配合完善術前藥物治療,大大減少了內(nei) 分泌疾病手術麻醉的並發症,降低了死亡率。與(yu) 內(nei) 分泌科等多學科密切合作,對皮質醇增多症、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腎上腺性征異常綜合征、甲狀旁腺功能亢進、胰島素瘤、垂體(ti) 瘤、糖尿病、重症肌無力、類癌綜合征等多個(ge) 病種的手術麻醉方法進行總結,提出一整套協和方案,大大提高了手術治療效果,減少了麻醉並發症。1992年趙俊作為(wei) 主要負責人之一的“激素分泌性垂體(ti) 瘤的臨(lin) 床和基礎研究”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成果一等獎。
20世紀60年代,趙俊對國產(chan) 局麻藥賽羅卡因進行動物模型藥理、藥效、藥代、毒理等相關(guan) 研究,證明了國產(chan) 藥品的安全性與(yu) 有效性。70年代,對國產(chan) 新藥氟呱啶、氯胺酮、羥乙基澱粉等進行了大量臨(lin) 床觀察研究,為(wei) 國產(chan) 麻醉藥品的推廣應用提供了有力的參考證據。
中華醫學會(hui) 麻醉學分會(hui) (CSA)於(yu) 1986年9月召開北京國際麻醉會(hui) 議,這是我國首次主辦國際級麻醉學術會(hui) 議,趙俊是會(hui) 議的主要倡導者和組織者。此次會(hui) 議邀請了來自26個(ge) 國家和地區的200多位麻醉學者參會(hui) ,標誌著中國麻醉學科國際交流邁出了可喜的一步。1989年,在趙俊與(yu) 其他專(zhuan) 家的不懈努力下,麻醉學科正式成為(wei) 二級臨(lin) 床學科,為(wei) 中國麻醉事業(ye) 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趙俊長期致力於(yu) 培養(yang) 中國麻醉醫師專(zhuan) 業(ye) 化隊伍。自20世紀50年代起就牽頭舉(ju) 辦麻醉學習(xi) 班及研討會(hui) ,親(qin) 自撰寫(xie) 《臨(lin) 床麻醉學講義(yi) 》,為(wei) 全國培養(yang) 了大批麻醉學骨幹和學術帶頭人,大批麻醉領軍(jun) 人才從(cong) 協和走向全國。1987年主編的《現代麻醉學》獲第五屆全國科技優(you) 秀圖書(shu) 一等獎,這是中國現代麻醉學領域裏程碑式的經典專(zhuan) 著。作為(wei) 學術帶頭人、研究生導師,他親(qin) 手培養(yang) 了一批麻醉專(zhuan) 業(ye) 人才,這些學員現已成為(wei) 我國麻醉學科的骨幹和學術帶頭人。
(本報記者 田雅婷 崔興(xing) 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