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青少年“占領”網絡:怎麽管,管什麽
最近,一首《孤勇者》火了。這首原本定位為(wei) 流行歌曲的曲子,卻因小學生們(men) 的傳(chuan) 唱,生生變成了兒(er) 歌。
來自北京的家長楊靜(化名)還是在小學二年級的女兒(er) 口中才第一次聽到這首歌。經過仔細盤問,她才知道,女兒(er) 大概是在“姥姥手機的抖音”“課外班的網絡電視”等地方,通過自己並不掌握的網絡渠道學會(hui) 的這首歌。
“我這才意識到,我和孩子可能不在同一個(ge) 網絡世界。”楊靜說。“後來,我和朋友聊起來這首歌的走紅,一位中學生的媽媽告訴我,這首歌在中學生當中‘被鄙視’了,因為(wei) ‘這是小學生聽的’。”
“原來,不僅(jin) 我和孩子的網絡世界不同,不同年齡階段孩子們(men) 的網絡世界也不一樣。”楊靜無奈地說。
根據2021年發布的《2020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2020年,我國未成年人網民達到1.83億(yi) 人,互聯網普及率為(wei) 94.9%,比2019年提升1.8個(ge) 百分點,高於(yu) 全國互聯網普及率70.4%的水平。小學生在學齡前首次使用互聯網的比例達到33.7%,而且逐年呈上升趨勢。
可見,青少年如何正確地使用網絡,家長、學校、社會(hui) 如何管理、引導青少年上網,都應成為(wei) 社會(hui) 各界需要重視和解決(jue) 的現實問題。
青少年正在“占領”網絡
不久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一些地方的中小學線下轉線上教學。每當一座城市發布與(yu) 學校相關(guan) 的通知時,都會(hui) 引起網友們(men) 對於(yu) “返不返校”的吐槽和討論。
當所在城市通知線下複課時,張晴(化名)忍不住在網上有感而發:“太好了,終於(yu) 等到返校這一天了。”張晴的孩子上小學一年級,前段時間孩子在家,讓張晴這個(ge) 雙職工家庭“增添了不少壓力”,如今終於(yu) 可以送回學校了。
發送完這條網絡動態,張晴跟網絡上一些“誌同道合”的網友們(men) 聊了許久。突然,網絡平台推送給她的消息漸漸變成了“求反轉”“有沒有可能不返校”“不想返校”……
“我覺得挺奇怪,哪有家長不想返校呢?”點進去一看,張晴才明白,這些不願返校的帖子全是小學生、中學生自己發的。一聽到返校消息,習(xi) 慣了居家生活、擔心學習(xi) 和考試壓力的他們(men) 紛紛在網絡上抱團、吐槽。
“以前,我理所應當地認為(wei) 網絡上大家都是成年人,結果那天一看,原來網絡中的‘朋友’‘姐妹’還有這麽(me) 多是孩子。”張晴說。
另據《青少年藍皮書(shu) :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報告(2020)》,我國未成年人的互聯網普及率已達99.2%,遠遠高於(yu) 我國總體(ti) 的互聯網普及率64.5%,未成年人首次觸網年齡不斷降低,10歲及以下開始接觸互聯網的人數比例達到78%。互聯網在娛樂(le) 、學習(xi) 、社交等方麵對未成年人都產(chan) 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這一代青少年是網絡原住民,已經成為(wei) 公認的事實,但是,如何麵對、引導、管理、保護這樣一個(ge) 龐大的群體(ti) ,成了不少教育界、法律界、互聯網領域專(zhuan) 家、學者關(guan) 注的重要課題。
7月9日-10日,在北京師範大學舉(ju) 辦的首屆青少年互聯網大會(hui) 上,作為(wei) 一個(ge) 6歲孩子的父親(qin) ,騰訊微信戰略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張斌感慨,每當他看到孩子熟練地擺弄著手機或平板電腦,找他們(men) 想要看的線上內(nei) 容時候,或是拿著父母的手機打開App,熟練地跟家人打視頻電話的時候,自己都深刻感受到什麽(me) 叫數字原住民。
“這跟我們(men) 小時候不一樣,現如今孩子的生活已經跟數字化工具密不可分了,我相信以目前的科技發展速度,他們(men) 未來的數字化程度應該是我們(men) 今天無法想象的。”張斌說。
教育部原副部長、教育部關(guan) 工委主任李衛紅在會(hui) 上表示,對於(yu) 數字化時代的“原住民”青少年來說,他們(men) 在享受數字化時代所帶來的各種利好的同時,資源豐(feng) 富、快速變化的數字世界也給青少年提出了諸多的挑戰。“順應數字時代發展要求,加強青少年網絡素養(yang) 教育,尤其是科技創新教育,在今天顯得尤為(wei) 迫切,尤為(wei) 重要。”
青少年網絡素養(yang) 現狀:認知行為(wei) 能力高,印象管理能力低
作為(wei) 當下網民群體(ti) 不可忽視的一個(ge) 重要組成部分,青少年的網絡素養(yang) 如何?
近日,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chuan) 播學院未成年人網絡素養(yang) 研究中心發布的2022年青少年網絡素養(yang) 調查報告顯示,青少年網絡素養(yang) 總體(ti) 平均得分為(wei) 3.56分(滿分5分),略高於(yu) 及格線,有待進一步提高。網絡價(jia) 值認知和行為(wei) 能力維度得分最高(3.93分),網絡印象管理能力維度得分最低(3.03分)。
具體(ti) 來看,女生在上網注意力管理能力、網絡價(jia) 值認知和行為(wei) 能力幾個(ge) 維度的表現相對較好。男生在網絡信息搜索與(yu) 利用能力方麵表現相對較好。隨著年級升高,初中生和高中生網絡素養(yang) 水平分別升高,但高一學生最低。上網注意力管理能力、網絡價(jia) 值認知和行為(wei) 能力素養(yang) 隨年級升高而降低,網絡印象管理能力素養(yang) 隨年級升高而升高。
值得注意的是,報告顯示,每天平均上網1-3小時的青少年網絡素養(yang) 水平最高。隨著每天上網時長的增加,青少年網絡素養(yang) 水平逐漸下降,上網注意力管理能力、網絡價(jia) 值認知和行為(wei) 能力素養(yang) 隨年級升高而降低,網絡印象管理能力素養(yang) 隨年級升高而升高。
對此,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chuan) 播學院黨(dang) 委書(shu) 記方增泉指出,“賦權、賦能、賦義(yi) 是青少年網絡素養(yang) 教育的核心理念。賦權,是要積極主動而不是消極被動地開展網絡保護;賦能,網絡素養(yang) 教育是一種能力構建教育,讓網絡真正為(wei) 青少年所用;賦義(yi) ,則是要在更深層次的價(jia) 值和意義(yi) 上進行網絡素養(yang) 教育,讓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教育落地落細落實。”
當網絡已經成為(wei) 青少年日常生活無法分割的一部分,他們(men) 應當具備什麽(me) 樣的網絡素養(yang) 呢?
“當我們(men) 還在說Z時代時,現在的孩子們(men) 已經是2010年後出生的、‘α時代’的人了,在這個(ge) 智能時代,孩子們(men) 一出生就在探索網絡世界。”北京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院副院長董豔說。
董豔認為(wei) ,小學生應當從(cong) 三年級起具備4個(ge) 網絡素養(yang) 。“一是要有敏感的、敏銳的、正確的信息意識;二是計算思維,遇到問題不要先慌亂(luan) ;三是數字化學習(xi) 與(yu) 創新的能力;四是要有信息社會(hui) 的責任。”
“麵對未來,每一個(ge) 青少年會(hui) 麵臨(lin) 3個(ge) 世界:一個(ge) 世界是真實的、客觀的外在環境;第二個(ge) 是不斷豐(feng) 富的互聯網世界,是虛擬符號的世界,但我希望它更代表每一個(ge) 孩子通過用互聯網互動構建的內(nei) 在知識體(ti) 係,構建的內(nei) 在信念體(ti) 係,構建的內(nei) 在你跟別人的關(guan) 係體(ti) 係;第三個(ge) 世界是孩子的心智世界,這是更需要大家去嗬護的。因此,我們(men) 要讓孩子成長得更健康、更有力、更有鑒別力、更溫暖,才能讓他們(men) 在未來社會(hui) 裏發一分光,發一分熱。”董豔說。
青少年網絡行為(wei) 管理,不僅(jin) 是“收手機”這麽(me) 簡單
如今,有一個(ge) 場景已經十分常見:兩(liang) 三歲的小朋友就已經會(hui) 對著手機、平板電腦點點撥撥找到自己想看的動畫片,而孩子的爺爺奶奶卻捧著智能用品無從(cong) 下手。讓這些天然浸潤在網絡世界的“原住民”學會(hui) 運用網絡、正確認識網絡,在網絡中保護自己,對於(yu) 老一輩的網絡“移民”來說,並非易事。
中國網絡安全協會(hui) 副秘書(shu) 長趙宏誌表示,隨著數字時代發展,首次觸網的青少年年齡越來越小,網絡空間是現實的延伸,現實中針對青少年合法權益侵害的不良行為(wei) ,大量地向虛擬網絡世界轉移,以城市青少年人群為(wei) 目標的網絡不法行為(wei) ,乃至犯罪行為(wei) 正顯示出比現實暴力更大的危害性。
“近年來,青少年遭受電信詐騙、不良信息影響、個(ge) 人隱私泄漏、網絡沉迷成癮等事件時有發生。從(cong) 層出不窮的典型事件來看,青少年權益被侵害已經擴大到網絡空間,影響深遠。”趙宏誌認為(wei) ,雖然我國網絡安全防護能力不斷提升,但在青少年網絡保護方麵仍存在很多的空白,監管對象多針對互聯網行業(ye) ,對家庭、學校及社會(hui) 及其他主體(ti) 責任、規範不明確,互聯網行業(ye) 自律還處於(yu) 探索階段,多是迫於(yu) 媒體(ti) 和公眾(zhong) 的壓力采取的危機公關(guan) 行動,未能形成統一有效和長期持續的行業(ye) 標準和規範。
近年來,無論是相關(guan) 政策法規的出台,還是各大網絡平台開展的青少年網絡賬號管理、青少年模式等規範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規範、保護了青少年的網絡行為(wei) 和網絡安全。
然而,規範青少年的網絡行為(wei) ,防止青少年健康成長受到侵害,不僅(jin) 僅(jin) 是靠“收手機”“卡時間”等技術限製那麽(me) 簡單。除了保護和規範,青少年還需要通過引導和教育樹立全麵的網絡素養(yang) 。對於(yu) 家長、學校來說,更重要的是在紛繁的網絡世界中教會(hui) 孩子辨別“香花”和“毒草”。
“如何引導和教育青少年,可能比保護更重要。不良作風的根源是意識,解決(jue) 意識問題一定要靠教育。”中國工程院院士、計算機專(zhuan) 家李國傑說。
李國傑表示,很多國家都在研究內(nei) 容過濾技術,包括中科院計算所等機構也在研究內(nei) 容過濾技術,現在越做越先進。但是內(nei) 容的過濾技術再先進,也替代不了青少年區分“香花”和“毒草”的能力培養(yang) 。
“質疑和批判是科學精神的本質,所以要注意培養(yang) 和提高未成年人獲取分析、判斷、選擇應用信息的能力,讓他們(men) 逐步地養(yang) 成判斷信息真偽(wei) 和良莠的能力,這樣才能從(cong) 根本上預防未成年人受到網絡不良信息的侵害。”李國傑說。(記者葉雨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