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產保護,讓現代生活有深度有溫度
從(cong) 2002年雲(yun) 南大理沙溪古鎮被列入世界瀕危建築保護名錄以來,沙溪複興(xing) 工程已進行了20年。這項工程是從(cong) 地方文化保護和傳(chuan) 承入手的一次鄉(xiang) 村振興(xing) 實踐,可以視為(wei) 鄉(xiang) 村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探索。從(cong) 一開始,我們(men) 就在思考怎麽(me) 把當地的曆史文化轉化為(wei) 鄉(xiang) 村未來發展的資源和動力,而非曆史的包袱和發展的累贅。
回顧20年的經曆,我最欣慰的就是通過工程的實施,促使沙溪村民重新反思傳(chuan) 統生活方式的價(jia) 值和意義(yi) ,當初沒有推倒的破敗民居成了重構村民文化自信的基石。村民們(men) 從(cong) 沙溪傳(chuan) 統村落的保護中實實在在地獲益,增強了他們(men) 繼續傳(chuan) 承傳(chuan) 統文化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沙溪複興(xing) 工程分為(wei) 六大模塊:“四方街修複”“傳(chuan) 統村落保護”“沙溪壩可持續發展”“生態衛生”“脫貧與(yu) 地方文化保護”和“交流”。文化遺產(chan) 保護作為(wei) 一個(ge) 鄉(xiang) 村社會(hui) 經濟發展框架的切入點和驅動器,根據當地文化特點積極引導沙溪的發展方向和發展模式,為(wei) 沙溪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奠定了基礎。
20年,沙溪一直在踐行“一張藍圖繪到底”。20年前定下的規劃方向,到今天仍有重要意義(yi) 。雖然具體(ti) 項目往往會(hui) 因為(wei) 實際條件有所調整,但發展的方向和原則始終未變。這不僅(jin) 是地方政府的智慧,也依賴於(yu) 規劃自身的科學性和前瞻性。比如,2003年沙溪開始推廣生態衛生廁所,2011年開始試點鄉(xiang) 村低碳社區的建設,推廣低碳生活理念。這些實踐,當時不被理解,但看到這些項目逐漸成為(wei) 國家政策先行先試的樣板,大家都增加了對規劃的信任和支持。
現在的沙溪,既保持著古樸的氣息,又具有現代的舒適,這是文化遺產(chan) 保護所追求的狀態,即不是單純強調曆史文化,而是從(cong) 當下的生活出發,使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與(yu) 利用成為(wei) 社會(hui) 與(yu) 經濟發展的一個(ge) 重要組成部分,在實現社會(hui) 與(yu) 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實現文化遺產(chan) 保護,讓現代生活變得更有深度和溫度,更加和諧與(yu) 美好。
慢是相對的,是為(wei) 了更好把控項目品質,以更高的標準要求項目質量。沙溪資源有限,剛開始社會(hui) 關(guan) 注度也不高。因此,工程的實踐一直是量入為(wei) 出,長期的過程為(wei) 各類問題的調控提供時間,還避免了反複和浪費。寺登街、先鋒書(shu) 店、茶馬古道文化體(ti) 驗中心逐步發展起來,這每一處的意義(yi) 都遠遠不止於(yu) 建築本身,而是成為(wei) 整個(ge) 區域發展的驅動力,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效益,在共贏中實現經濟社會(hui) 的協調發展。
(作者黃印武為(wei) 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副教授、沙溪複興(xing) 工程負責人,記者張帆采訪整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