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師計劃”以何“強”師
作者:曲正偉(wei) (東(dong) 北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博士生導師)
近日,教育部等八部門印發了《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以下簡稱“強師計劃”),從(cong) 總體(ti) 要求、具體(ti) 措施、實施保障等多方麵對新時代基礎教育教師隊伍建設指出了明確方向和具體(ti) 實施規劃。“強師計劃”的提出,既體(ti) 現了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政策的延續性和整體(ti) 性,也凸顯出高質量發展賦予基礎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時代性和緊迫性,我國基礎教育教師有1586萬(wan) 人,占專(zhuan) 任教師總數的86%。目前基礎教育教師能力素質基本滿足需要。但基礎教育教師隊伍能否實現從(cong) “多”到“強”的轉變,對於(yu) 全麵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加強高水平教師教育體(ti) 係建設、培養(yang) 造就高素質專(zhuan) 業(ye) 化創新型中小學教師隊伍,構建優(you) 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ti) 係,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等至關(guan) 重要。
一是要把握“強”師建設的兩(liang) 條主線。建設基礎教育的強師隊伍,不僅(jin) 包括群體(ti) 意義(yi) 上的“建設高素質專(zhuan) 業(ye) 化創新型的教師隊伍”,也包括個(ge) 體(ti) 意義(yi) 上的“促進教師的專(zhuan) 業(ye) 化發展”。它們(men) 相互依存,互為(wei) 補充。首先,要瞄準基於(yu) 教師個(ge) 體(ti) 專(zhuan) 業(ye) 的全麵發展。在教師思想政治建設方麵,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則,引導教師樹立和堅持正確的國家觀、曆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提高教師的政治意識、政治能力。在教師師德師風養(yang) 成方麵,嚴(yan) 格落實師德師風第一標準,堅持在教師資格認定、招聘、職稱評審、年度考核等工作中,全方位全過程推動教師以德施教、以德立身。在教育教學能力方麵,聚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念、要求和教育教學方法變革,全麵提高教師培養(yang) 培訓質量,整體(ti) 提升教師隊伍教書(shu) 育人的能力素質。其次,要健全基於(yu) 教師群體(ti) 隊伍建設的製度舉(ju) 措。通過加大緊缺學科教師補充力度、繼續實施銀齡講學計劃、完善教師交流輪崗製度等方式,不斷優(you) 化義(yi) 務教育教師資源配置,打好教師隊伍建設的製度組合拳。
二是要健全完善“強”師的培養(yang) 體(ti) 係。基礎教育強師隊伍建設需要高質量的教師培養(yang) 體(ti) 係作為(wei) 支撐。要在培養(yang) 主體(ti) 建設、主體(ti) 協同發展以及職前職後一體(ti) 化等方麵精準施策,著力在健全完善基礎教育階段教師教育體(ti) 係上下功夫。首先,要發揮師範院校教師培養(yang) 的工作母機作用。一是在“點”上聚焦發力,建設一批國家師範教育基地,加強一流師範大學群和一流教師教育學科群建設,增強師範院校的師範性和示範性;二是在“麵”上協同發展,通過建立教師教育協同創新平台,組團幫扶薄弱師範院校,促進師範教育的協同發展、提質增效。其次,要構建現代教師教育體(ti) 係。構建師範院校為(wei) 主體(ti) 、高水平綜合大學參與(yu) 、教師發展機構為(wei) 紐帶、優(you) 質中小學為(wei) 實踐基地的開放、協同、聯動的現代教師教育體(ti) 係,打破各培養(yang) 主體(ti) 之間的利益壁壘和職責孤島,既職責分工明確又相互鏈接促進,形成培養(yang) 合力。最後,要推進教師職前和職後一體(ti) 化培養(yang) 。在職前培養(yang) 階段,改革師範院校課程教學內(nei) 容、改進教學方法手段、強化教育實踐環節,並通過整合現有項目資源增加基礎教育教師存量和增量的碩士研究生學曆比例,不斷提高教師隊伍供給側(ce) 的質量和層次。在職後培訓階段,針對教師教育教學實踐和專(zhuan) 業(ye) 發展中的需求,不斷提升中小學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和整體(ti) 素質。
三是要聚焦“強”師的弱項短板。基礎教育強師隊伍建設是教師隊伍的整體(ti) 發展和共享發展。要讓真正樂(le) 教愛教的有誌青年能夠“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首先,要實施訂單培養(yang) 教師。在免費師範生政策的基礎上落實好“優(you) 師計劃”,每年為(wei) 脫貧縣和中西部陸地邊境縣中小學校培養(yang) 1萬(wan) 名左右師範生,從(cong) 源頭上改善中西部欠發達地區中小學教師隊伍質量。其次,要實行積極補償(chang) 政策。加大經費保障力度,繼續落實好鄉(xiang) 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著力提高鄉(xiang) 村教師地位待遇,形成“學校越邊遠、條件越艱苦、從(cong) 教時間越長、教師待遇越高”的格局;對鄉(xiang) 村教師在職稱評聘上實行特殊支持,中高級崗位總量控製、比例單列,進一步拓寬鄉(xiang) 村教師職業(ye) 發展通道,讓教育事業(ye) 激勵教師,讓教師成就教育事業(ye) 。最後,要實現精準專(zhuan) 業(ye) 支持。構建省、市、縣教師發展機構,教師專(zhuan) 業(ye) 發展基地學校和名校(園)長、名班主任、名教師“三名”工作室五級一體(ti) 化、分工合作的鄉(xiang) 村教師專(zhuan) 業(ye) 發展體(ti) 係,保障對於(yu) 鄉(xiang) 村教師專(zhuan) 業(ye) 支持的精準有效。
四是要夯實“強”師的有力保障。基礎教育強師隊伍建設需要夯實堅強有力的保障體(ti) 係。首先,要加強組織保障。建立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工作協調製度,尤其是發揮地方黨(dang) 委的領導作用,建立教育部門牽頭,編製、發展改革、財政、人力資源社會(hui) 保障等部門協同機製。同時,強化計劃實施過程的檢查督導,將強師計劃實施情況納入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評價(jia) 內(nei) 容,加強督導檢查並強化督導結果運用。其次,要健全製度體(ti) 係。樹立“教師是第一資源”的觀念,構建製度要素完整、環節相連的教師專(zhuan) 業(ye) 發展製度體(ti) 係。最後,要實現技術支撐。通過建設師範生管理信息係統,完善教師管理信息係統和教師資格管理信息係統,通過大數據信息精確瞄準教師隊伍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和需求,提升管理服務的支撐功能。同時,實施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試點行動,探索人工智能助推教師管理優(you) 化、教師教育改革、教育教學方法創新、教育精準幫扶的新路徑和新模式,為(wei) 教師隊伍建設賦能。
(本文係教育部人文社會(hui) 科學研究規劃項目[18YJA880066]成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