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一部二十四史不知從何說起(子曰詩雲)

發布時間:2022-07-22 10:39: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兩(liang) 百年前,德國哲學家黑格爾發出一句感慨:中國曆史作家層出不窮、曆史著作連續不斷,這實在是任何其他民族都比不上的。

  這話沒毛病。中國有深厚的寫(xie) 史傳(chuan) 統,古代史籍浩如煙海。光看分類,就讓人驚歎。《四庫全書(shu) 總目》分史書(shu) 為(wei) 15類,即正史、編年、紀事本末、別史、雜史、詔令奏議、傳(chuan) 記、史鈔、載記、時令、地理、職官、政書(shu) 、目錄、史評。

  排位第一的正史是中國曆史著作的主心骨。

  每當王朝更替,新朝建立,都要組織人力編寫(xie) 前朝史,是為(wei) 正史。這一叫法見於(yu) 《隋書(shu) ·經籍誌》,到清代備齊了二十四史,從(cong) 《史記》《漢書(shu) 》直至《元史》《明史》,曆時1800多年,共3200多卷,4700萬(wan) 字。

  二十四史開始幾部不是國家行為(wei) ,都是個(ge) 人寫(xie) 作,後來得到國家承認,才立為(wei) 正史。到唐朝開始把正史列入官修,國家出麵,征集史料,選調學者,設置總裁、編纂官、監理、提調、繕寫(xie) 、校對等一係列職位,成了國家級的文化工程,參與(yu) 其中者,多為(wei) 一時俊傑。

  比如北宋的宋祁,寫(xie) 過“紅杏枝頭春意鬧”這樣的名句,被譽為(wei) “紅杏尚書(shu) ”。宋仁宗時,他和歐陽修一起撰寫(xie) 《唐書(shu) 》,曆時17年修完。為(wei) 區別五代時期修的《舊唐書(shu) 》,就稱為(wei) 《新唐書(shu) 》。修史的時候,宋祁工作發生調動,他就帶著書(shu) 稿去了成都。每晚吃完飯,他就拉下簾子,點上蠟燭開始寫(xie) 。“遠近觀者,皆知尚書(shu) 修《唐書(shu) 》”,成為(wei) 一時佳話。

  正史的編纂體(ti) 例都是紀傳(chuan) 體(ti) ,突出特點是以大量人物傳(chuan) 記為(wei) 中心內(nei) 容。此外,還有《左傳(chuan) 》《資治通鑒》為(wei) 代表的編年體(ti) 史書(shu) ——以時間為(wei) 中心,按年、月、日編排史實。

  編年體(ti) 最早起源於(yu) 中國,是周代史官創造出來的。《左傳(chuan) 》完善其體(ti) 例,東(dong) 漢荀悅《漢紀》創斷代編年體(ti) ,北宋司馬光則成通史編年體(ti) 。其他編年體(ti) 史書(shu) ,還有起居注、日曆、實錄等。

  像《資治通鑒》這樣一部時間跨度長達1362年的編年史,因它隻是逐年記述,好像賬簿一樣。一件事情如果連續發生好多年,想了解某事全貌,便要翻閱好多卷,挑著揀著找,很不方便。

  為(wei) 解決(jue) 這個(ge) 困難,南宋的袁樞就把分散在《資治通鑒》不同年份的同一件事的材料集中起來,編寫(xie) 出《通鑒紀事本末》。紀事本末這種體(ti) 裁就此誕生——以說清具體(ti) 事件為(wei) 主,不以年代、人物為(wei) 主。

  回過頭再說二十四史,其內(nei) 容豐(feng) 富,是萬(wan) 象兼備的百科全書(shu) ,最有價(jia) 值之處莫過於(yu) 原創性——因其據以編寫(xie) 的原始材料,包括檔案、實錄、家傳(chuan) 、碑誌、行狀等,多是反映某一朝代史實的最早記載。後來原始材料多不存世,得虧(kui) 正史得以流傳(chuan) 後世。

  正因為(wei) 保存史料多,二十四史卷帙浩繁,所謂“一篇讀罷頭飛雪”。前人想表達“情況複雜,頭緒繁多,不知怎麽(me) 做起”的意思,往往就引用清代作家李寶嘉的話:“嚐苦一部二十四史,不知從(cong) 何處說起。”

  對此,南宋學者朱熹有自己的觀點。

  有學生問他讀史之法時,朱熹說:“《資治通鑒》難看,不如看《史記》《漢書(shu) 》。這兩(liang) 本書(shu) 裏記載的事情多有貫穿,同一件事散見在本紀、列傳(chuan) 、表、誌之中。《資治通鑒》是逐年記事,一年一年看過去,很多事情交織在一起,不容易找到某一件事的頭緒。”

  學生請他具體(ti) 談談“正史是怎麽(me) 一件事多處說的”。朱熹說:“拿劉邦赴鴻門宴這件事來說吧,《高祖本紀》和張良、灌嬰等人的傳(chuan) 從(cong) 不同角度敘述,意思詳盡,讀起來讓人心情歡洽,容易記住。《資治通鑒》是在一年的某一處說到這事,沒說完就去說別的了,預知後事如何,得去下一年找,記性好的人才能看得下去。”

  朱熹的見解有道理。讀史,先讀正史,收獲會(hui) 更顯著一些,這是正史的特點決(jue) 定的。他還有一個(ge) 讀史總綱:“先讀《史記》,再讀《左傳(chuan) 》,再讀《資治通鑒》,有餘(yu) 力就讀全史。”有餘(yu) 力的人當是不多,但這種“先重點後一般”的讀法是適合大多數人的。(熊 建)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