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敦煌:生命不息,跋涉不止
閱讀《敦煌守護人》,讓我再一次感受到父輩那一代敦煌人的辛苦與(yu) 執著,也讓我看到新一代的敦煌人愛上敦煌,並以守護敦煌為(wei) 榮。
《敦煌守護人》勾起我對往事的記憶。書(shu) 裏有我父親(qin) 、老前輩、老朋友及敦煌後輩們(men) 的故事,有每個(ge) 人對敦煌情感的表述,心有所感,難以用言語形容。在時間的年輪裏,不知不覺,我已邁入92歲高齡,回溯敦煌時光,恍如昨日!隨著年齡增長,許多人的模樣越來越模糊、記不清楚了,但這些事情,我卻一點都忘不了。
敦煌對我們(men) 全家,甚至對一代敦煌人的家庭都產(chan) 生了極大影響。父親(qin) 常書(shu) 鴻及前輩們(men) 犧牲個(ge) 人與(yu) 家庭,為(wei) 今天敦煌莫高窟的保護成果打下基礎。那種苦與(yu) 樂(le) 是一種選擇,一種自我卻又忘我的選擇;是知識分子對國家社會(hui) 的擔當與(yu) 使命,是那一代人在繼承古典智慧時表現出來的敬畏與(yu) 執著。今日回顧,敦煌守護人的故事裏都深藏一股堅韌的力量。
1943年我12歲,我們(men) 舉(ju) 家遷往敦煌。一路走走停停,太多新奇的景色,我感到特別好玩。可是我沒有料想到,我的家庭、我的一生竟因敦煌莫高窟而有了很大的變化。在巴黎時,我的父母十分恩愛,家裏總是聚集很多從(cong) 事藝術工作的叔伯阿姨,我在這些大人的愛護下天真成長。印象中,母親(qin) 很溫柔,我的衣服、鞋子、玩具都是母親(qin) 做的。但是到了敦煌以後,父母天天吵架。最後,我的母親(qin) 不辭而別,我和弟弟嘉陵成了沒有媽的孩子。
麵對廣袤寂寞的荒土沙漠,忽然間,我好像明白,父親(qin) 隻剩下兩(liang) 個(ge) 孩子和敦煌莫高窟了。所以我很自覺地協助父親(qin) 工作,那時候我14歲,天天跟大人進洞窟臨(lin) 摹壁畫,卻不覺得累。畫畫讓我快樂(le) ,因為(wei) 我可以像大人一樣分擔我父親(qin) 的辛苦。在籌建莫高窟壁畫的臨(lin) 摹展時,外國友人葉麗(li) 華看見我的畫,邀請我出國讀書(shu) 。莫高窟為(wei) 我打下繪畫的童子功;短暫的留學打開我的眼界,讓我知道除敦煌之外,不同地方的文明各有特色。雖然現實生活很苦,但與(yu) 父親(qin) 相依為(wei) 命,一起為(wei) 敦煌工作,卻是我懂事以後少有的快樂(le) 。這些磨煉成為(wei) 我後來工作、生活的基石,即使92歲了,偶拿起畫筆的手依舊一點也不抖,仍然穩健有力!
閱讀《敦煌守護人》,讓我再一次感受到父輩那一代敦煌人的辛苦與(yu) 執著,也讓我看到新一代敦煌人愛上敦煌,並以守護敦煌為(wei) 榮。我特別高興(xing) ,這代表父輩們(men) 辛苦培育的種子萌芽了!父親(qin) 篳路藍縷地草創敦煌藝術研究所,隨後段文傑院長挖掘接續敦煌藝術文脈,樊錦詩院長力行保護鞏固,王旭東(dong) 院長響應“一帶一路”倡議,讓莫高窟從(cong) 被少數人關(guan) 注到在國際舞台亮相,讓更多人重視敦煌莫高窟的價(jia) 值與(yu) 未來……這是幾十年來幾代“敦煌守護人”的大突破。
敦煌人必須守護傳(chuan) 統,也需要與(yu) 時俱進,這樣才能將文脈傳(chuan) 承下去,才能讓一代代中國人在古典與(yu) 當代的對話中不斷進步。敦煌守護人堅持科學保護與(yu) 藝術傳(chuan) 承並進,不一味地迎合文旅市場,不將敦煌藝術置於(yu) 商業(ye) 利益追逐之中。他們(men) 堅持學習(xi) 後研究,研究後再求創新與(yu) 發展弘揚——學習(xi) 、研究、創新、發展、弘揚是敦煌人重要的課題,環環相扣。
讀完《敦煌守護人》一書(shu) ,我很感動,回憶的分量又加重許多!很感謝人民日報社甘肅分社,記者們(men) 一次次赴敦煌采訪,寫(xie) 出了這部報告文學。這也是敦煌莫高窟的魅力,它會(hui) 在不知不覺中將人們(men) 引入這美善的土地,讓敦煌莫高窟的美好在他們(men) 心裏紮根,於(yu) 是才有了《敦煌守護人》這一果實。書(shu) 中每一篇敦煌守護人的故事都寫(xie) 得生動樸實,沒有華麗(li) 的包裝矯飾,字裏行間流淌著敦煌人特有的精神氣質。
北京午後的暖陽,從(cong) 老舊的窗台灑入,陽光的氣息裏混合著一股淡淡的泥土味道。時間仿佛又回到從(cong) 前,父親(qin) 笑著帶著我和弟弟嘉陵穿過一個(ge) 一個(ge) 洞窟,為(wei) 我們(men) 介紹洞窟文化的由來。我的老朋友們(men) ,我童年的時光記憶,再次映入眼簾……
再次感謝人民日報的同誌,在快節奏生活、碎片化閱讀漸成常態的當下,俯下身、沉下心,以紮實的筆力寫(xie) 下“敦煌守護人”的故事。
最後我用父親(qin) 勉勵我的話與(yu) 大家共勉——敦煌守護“生命不息,跋涉不止”!
(作者:常沙娜,係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院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