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讓農業科技“從田間來,到田間去”

發布時間:2022-08-31 09:51: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專(zhuan) 家點評】

  作者:黃慶華(重慶市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西南大學分中心研究員)

  “為(wei) 誰培養(yang) 人、培養(yang) 什麽(me) 人、怎樣培養(yang) 人”始終是教育的根本問題。對於(yu) 廣大涉農(nong) 高校來說,要把培養(yang)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領域高層次應用型人才擺在重要位置,引導農(nong) 業(ye) 專(zhuan) 業(ye) 學位研究生增強“知農(nong) 、愛農(nong) 、興(xing) 農(nong) ”情懷,補齊培養(yang) 單位實踐培養(yang) 環節的短板,為(wei) 加快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和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提供堅實人才支撐。

  近年來,科技小院模式實現了教書(shu) 與(yu) 育人、田間與(yu) 課堂、理論與(yu) 實踐、科研與(yu) 推廣、創新與(yu) 服務的緊密結合,輻射帶動全國涉農(nong) 高校深化研究生培養(yang) 模式改革,引導研究生把論文寫(xie) 在中國大地上,為(wei) 助力脫貧攻堅、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交出一份亮眼答卷。據統計,2009—2020年間,科技小院累計服務貧困村近600個(ge) ,貧困戶4.85萬(wan) 戶,貧困人口17萬(wan) 餘(yu) 人。一大批科技小院發展勢頭良好,探索了有益經驗。

  同時,科技小院能夠提高研究生“三農(nong) ”認知水平,拓寬知識麵,提升他們(men) 解決(jue) 實際問題的能力。常駐科技小院,紮根農(nong) 村生產(chan) 一線,才能麵對麵了解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實際和農(nong) 民現實需求,第一時間“聽診作答”;才能“零距離”“零時差”推廣農(nong) 業(ye) 新技術,促進當地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化發展、提升農(nong) 民科學素質。學生們(men) 在科技小院邊實踐、邊研究、邊服務,既是學生,更是農(nong) 技人員和培訓老師,打通了科技知識傳(chuan) 播的“最後一米”,實現了農(nong) 業(ye) 科技與(yu) “三農(nong) ”需求的緊密對接。因此,科技小院是集“科技興(xing) 農(nong) 、產(chan) 業(ye) 開發、科普教育、農(nong) 民培訓、人才培育”於(yu) 一身的綜合體(ti) ,是農(nong) 業(ye) 專(zhuan) 業(ye) 學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培養(yang) 載體(ti) 。據統計,2009—2020年間,先後有800餘(yu) 名校內(nei) 外導師和1500多名研究生參與(yu) 到科技小院的建設運行中,製定技術規程113套,創新單項技術284項,製作農(nong) 民培訓材料276套,宣傳(chuan) 展板600餘(yu) 幅,田間觀摩輻射8萬(wan) 餘(yu) 人,累計線下培訓農(nong) 民20餘(yu) 萬(wan) 人。越來越多的農(nong) 科學子在科技小院裏成長成才,實現了高校人才培養(yang) 和服務社會(hui) 的完美結合。

  “十四五”時期,應找準著力點,更好地發揮科技小院在人才培養(yang) 、科技創新、社會(hui) 服務等方麵的示範作用。

  緊扣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需要,讓更多農(nong) 科學子在廣袤鄉(xiang) 野釋放青春光熱。鄉(xiang) 村要振興(xing) ,因地製宜選擇富民產(chan) 業(ye) 是關(guan) 鍵。當前,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推動農(nong) 業(ye) 高質量發展、實現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就要充分發揮科技小院的作用,幫助當地找準發展優(you) 勢、發展富民產(chan) 業(ye) 。在助推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過程中,推動涉農(nong) 研究生教育與(yu) 生產(chan) 實踐緊密結合、與(yu) 社會(hui) 需求緊密結合、與(yu)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發展緊密結合,引導廣大涉農(nong) 研究生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眼睛發現生產(chan) 需求,用耳朵傾(qing) 聽人民呼聲,用內(nei) 心感應時代脈搏,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中揮灑青春汗水。

  更好釋放社會(hui) 效益,讓更多農(nong) 民挑上農(nong) 業(ye) 科技的“金扁擔”。一段時間以來,部分涉農(nong) 學生對“三農(nong) ”認識程度較低、知識麵較窄,解決(jue) 實際生產(chan) 問題的能力較為(wei) 欠缺。科技小院模式經受了實踐檢驗,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提供人才、智力服務以及技術和物資支撐的效果明顯,實現了農(nong) 業(ye) 科技“從(cong) 田間來,到田間去”。新形勢下,要著力解決(jue) 農(nong) 業(ye) 發展中存在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重點從(cong) 農(nong) 產(chan) 品結構、抗風險能力、農(nong) 業(ye) 現代化水平上發力,將科技小院納入當地農(nong) 業(ye) 技術服務體(ti) 係和農(nong) 民培訓體(ti) 係,支持科技小院麵向“三農(nong) ”做好科技服務和科普培訓宣傳(chuan) ,引導和幫助更多農(nong) 民挑上“金扁擔”,讓他們(men) 的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

  既要“富口袋”,更要“富頭腦”,培育更多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需要發揮“科技小院”力量。通過科技小院,高校師生與(yu) 農(nong) 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在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現場開展農(nong) 業(ye) 教育培訓。科技小院是技術創新與(yu) 科技傳(chuan) 播接駁的重要“碼頭”,對於(yu) 促進科學知識普及、提升農(nong) 民科學素質、提升網絡素養(yang) 、培育現代農(nong) 民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當前,要探索更多實施機製,加快培養(yang) 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hui) 管理的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在幫助農(nong) 民“富頭腦”的同時,鼓勵更多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在廣袤的田野上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實現多方共贏。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高建進、王建宏、張文攀、禹愛華、龍軍(jun) 、李慧、王勝昔、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庹煉、陳璽)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