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中國如何引領下一波全球化

發布時間:2022-08-31 10:07:00來源: 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原標題: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中國如何引領下一波全球化

  中國為(wei) 什麽(me) 要引領下一波全球化?全球化有利於(yu) 推動全球經濟發展,是國際公共品的核心。

  一是經濟快速發展。從(cong) 1978年改革開放到現在的40多年間,中國從(cong) 整體(ti) 貧窮到現在成為(wei) 第二大經濟體(ti) 。人均GDP方麵,1980年還不到300美元,去年年底已達12000美元,更促成了數億(yi) 農(nong) 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任何一個(ge) 數據拿出來都是世界經濟的奇跡。

  二是快速城市化。全球化推動了城市化。因為(wei) 城市化不僅(jin) 是高樓大廈,必須與(yu) 產(chan) 業(ye) 相配合。從(cong) 深圳、東(dong) 莞到廣州,城市化都與(yu) 產(chan) 業(ye) 全球化休戚相關(guan) 。

  三是技術的應用。全球化就是資本、技術、人才、勞動力在全球範圍內(nei) 相對自由地流動。改革開放以來,世界各國的技術在中國得到大量應用,尤其是東(dong) 莞、深圳,短短幾十年就成為(wei) 全球製造業(ye) 基地。全球供應鏈、產(chan) 業(ye) 鏈的形成對珠江三角洲供應鏈、產(chan) 業(ye) 鏈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是民營企業(ye) 崛起。上世紀80年代,中國開始了從(cong) 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轉型,轉型帶來第一波民營企業(ye) 的崛起。上世紀90年代,外資進入中國,主要與(yu) 民營企業(ye) 相結合,對民營企業(ye) 發展有顯著的推動作用。

  五是人口紅利。不少觀點認為(wei) ,中國過去幾十年的發展得益於(yu) 人口紅利。但可以發現,不是每個(ge) 國家有人口紅利後經濟就能得到發展。人口紅利的釋放離不開工業(ye) 化和城市化。

  當前出現了逆全球化趨勢,我們(men) 的前途在哪?還要從(cong) 大曆史的角度來看。近代以來,我們(men) 經曆了三波全球化。第一波全球化由歐洲國家引領,通過英國工業(ye) 革命擴散到歐洲大陸、北美和世界各地,造就了1875年到1914年的全球化,這波全球化推動了歐洲國家之間貿易、投資、人才的流動,有力促進了經濟發展。但同時也產(chan) 生兩(liang) 個(ge) 矛盾:一是全球化帶來大量財富,但各國內(nei) 部社會(hui) 階層不公平問題越來越突出;二是不同國家之間的收入差距越來越大,導致民族主義(yi) 崛起。第二波全球化發生在“二戰”結束到上世紀70年代初,是有限的全球化。這波西方內(nei) 部全球化造成的後果就是福利社會(hui) 大擴張和高稅收,資本活動受到較大限製,由此產(chan) 生了第三波全球化的動力。中國則抓住了第三波全球化的機遇,從(cong) 貧窮國家成為(wei) 第二大經濟體(ti) 。這波全球化為(wei) 人類創造了巨量財富,但也同樣產(chan) 生了國家內(nei) 部社會(hui) 階層以及國家之間的不平等。所以,曆史地看,全球化並不是一帆風順。

  近年來,我們(men) 的全球化麵臨(lin) 一個(ge) 新環境,包括中美衝(chong) 突帶來的經貿脫鉤、技術“卡脖子”等問題,俄烏(wu) 衝(chong) 突對全球營商環境的不利影響,持久不退的新冠疫情對國際供應鏈的衝(chong) 擊,東(dong) 南亞(ya) 國家營商環境迅速改善帶來的挑戰等。麵對這些情況,中國應當繼續深化開放,引領新一波全球化。

  新一輪全球化中,我們(men) 要主動開放,原因在於(yu) “三個(ge) 有”:我們(men) 有強大的政治意誌,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政治意誌是哪一個(ge) 國家的政黨(dang) 都不能相比的。這些年來,盡管美國搞經濟民族主義(yi) 和貿易保護主義(yi) ,但中國一直在提倡和推動開放;我們(men) 有物質基礎,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ti) 、最大的貨物貿易國;我們(men) 有豐(feng) 富的經驗,我們(men) 的開放走過了三個(ge) 階段,從(cong) 上世紀80年代將外國資本“請進來”,到加入WTO與(yu) 世界“接軌”,再到本世紀初開始“走出去”。現在,進一步的開放已經蓄勢待發。隻要我們(men) 繼續開放,外國資本就不會(hui) 離開。

  中國要引領全球化,抓手是什麽(me) ?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京津冀、成渝等經濟增長極都是抓手,其中以粵港澳大灣區條件最好。珠江三角洲以民營企業(ye) 為(wei) 主,又是內(nei) 循環與(yu) 外循環的交匯點,充滿發展動能。全球化就是資本、技術、人才的流動,如果這些生產(chan) 要素在國內(nei) 流動,就能推動內(nei) 部大循環;如果在國際大流動,就能推動全球化進程。所以,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非常有意義(yi) 。粵港澳大灣區可以通過珠三角9個(ge) 城市和香港、澳門的融合,建立三個(ge) 世界級的經濟平台:金融中心、科創和製造業(ye) 中心以及國際教育平台。粵港澳大灣區大融合會(hui) 遇到一些困難,但前景樂(le) 觀,前途無量。(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鄭楊整理)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