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工信部:“國之重器”十年成就不負眾望

發布時間:2022-09-08 09:37:00來源: 科技日報

  “大國重器”亮點紛呈,創新成果世界矚目。

  9月6日上午,工業(ye) 和信息化部舉(ju) 行新聞發布會(hui) ,介紹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推動裝備製造業(ye) 優(you) 化升級,加快新能源汽車、工業(ye) 母機、醫療裝備、農(nong) 機裝備、船舶與(yu) 海洋工程裝備、電力裝備等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情況。

  C919試飛、“蛟龍”潛海、雙龍探極、“嫦娥”攬月;百萬(wan) 千瓦水輪發電機組白鶴灘水電站順利投產(chan) ;“華龍一號”三代核電機組全麵建成投運並實現“走出去”;“深海一號”和國產(chan) 首套深海油氣水下生產(chan) 係統投產(chan) 采氣;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技術和產(chan) 業(ye) 規模全球領先;臥式雙五軸鏡像銑機床、8萬(wan) 噸模鍛壓力機實現突破;16米級超大直徑盾構機等工程機械交付應用;大馬力無人拖拉機、六行采棉機等農(nong) 機裝備成功研製;骨科手術機器人、第三代人工心髒等醫療裝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工業(ye) 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ye) 一司司長王衛明表示,裝備製造業(ye) 是國之重器,是實體(ti) 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黨(dang) 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裝備製造業(ye) 發展,我國裝備製造業(ye) 取得了曆史性成就,獲得了產(chan) 業(ye) 規模與(yu) 結構的雙向提升。

  據工業(ye) 和信息化部數據,2012年—2021年,我國裝備工業(ye) 增加值年均增長8.2%,至2021年底,裝備工業(ye) 規模以上企業(ye) 達10.51萬(wan) 家,比2012年增長近45.30%;2021年,裝備工業(ye) 中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相關(guan) 行業(ye) 實現營業(ye) 收入20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18.58%。

  工業(ye) 母機是工業(ye) 現代化的基石,中國起步雖早,但與(yu) 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距離,當前,行業(ye) 整體(ti) 能力如何?

  王衛明說:“目前已形成完整的產(chan) 業(ye) 體(ti) 係,整體(ti) 處於(yu) 世界第二梯隊,為(wei) 國防安全和製造強國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王衛明介紹,我國以“高檔數控機床與(yu) 基礎製造裝備”國家科技重大專(zhuan) 項為(wei) 抓手,組織開展創新攻關(guan) 和推廣應用,持續補齊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短板,工業(ye) 母機取得重大突破。

  十多年來,我國工業(ye) 母機產(chan) 業(ye) 自主開發能力和技術水平顯著提升,突破了全數字化高速高精運動控製、多軸聯動等一批關(guan) 鍵核心技術。

  在產(chan) 業(ye) 配套體(ti) 係方麵,國產(chan) 高檔數控係統實現從(cong) 無到有,國產(chan) 機床市場占有率由不足1%提高到31.9%,五軸擺角銑頭等功能部件市場占有率由不足10%提升至30%以上,數字化刀具市場占有率由不足10%發展到45%;在滿足國內(nei) 重點行業(ye) 對製造裝備基本需求方麵,飛機結構件生產(chan) 裝備實現自主可控,航空發動機渦輪盤、葉片等製造裝備從(cong) 無到有,汽車衝(chong) 壓生產(chan) 線國內(nei) 和全球新增市場占有率分別達到80%和40%,發電設備製造領域實現了由進口為(wei) 主到走向出口的轉變。

  王衛明坦言,整體(ti) 看,我國裝備製造業(ye) 處在向中高端邁進的關(guan) 鍵時期,對經濟社會(hui) 的支撐作用更加突出,但尚有產(chan) 業(ye) 基礎薄弱、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存在斷鏈風險、產(chan) 業(ye) 發展環境需繼續改善等問題待進一步解決(jue) 。

  王衛明強調,裝備製造業(ye) 是為(wei) 國民經濟發展提供技術裝備的基礎性產(chan) 業(ye) ,其數字化轉型是牢牢掌握裝備製造主導權、開辟數字經濟發展新賽道的必然選擇,是支撐經濟社會(hui) 數字化轉型、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和數字中國的迫切要求。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推動裝備數字化發展已刻不容緩。

  據了解,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將製定發布專(zhuan) 項政策文件,加快推動裝備數字化發展。(劉 豔)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