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彰顯中國詩畫文化精神

發布時間:2022-09-08 09:37: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美學至高的一層境界,也是最具感染力的美學形式之一。近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打造的大型文化節目《詩畫中國》與(yu) 觀眾(zhong) 見麵,引發強烈社會(hui) 反響。

  中國詩歌和繪畫的曆史源遠流長、積累深厚,是中華民族精神和中華文化理想的結晶。收藏在博物館、美術館裏的繪畫經典具有極高的曆史價(jia) 值和藝術價(jia) 值。近年來,不同門類的文藝創作充分發掘中國繪畫經典這份豐(feng) 厚資源,產(chan) 生了許多在立意內(nei) 涵和表現形式上都體(ti) 現時代創新的作品,詮釋了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永恒價(jia) 值,也拓展了新的審美空間。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秉持“思想+藝術+技術”融合傳(chuan) 播的創新理念,從(cong) “深”與(yu) “新”兩(liang) 個(ge) 角度對傳(chuan) 統文化、經典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呈現,讓廣大觀眾(zhong) 尤其是年輕觀眾(zhong) 感受到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體(ti) 悟到蘊含在各種形態與(yu) 表達形式中的中國藝術特征和中華美學精神,由此激發對中華文化的熱愛與(yu) 尊重、自覺與(yu) 自信。《詩畫中國》就是又一次以新視野開拓新領域的實踐,以嶄新的主題立意和形式語言構成具有綜合美感、引人入勝的係列篇章。

  首先是節目突出了詩畫相通、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中國文化傳(chuan) 統。從(cong) 漢唐氣象、宋元境界到明清風韻,畫卷視通萬(wan) 裏,詩歌思接千載。節目以詩畫貫穿全局,從(cong) 詩畫經典的內(nei) 涵中提煉選粹,創作了一批歌曲、舞蹈、音樂(le) 、吟唱、武術等作品,體(ti) 現了詩情,更演繹了畫意,讓觀眾(zhong) 認識到中國詩畫深厚雋永的文化精神和不同門類藝術之間的相互交融,不僅(jin) 突出了美學魅力、藝術感染力,而且充分體(ti) 現了價(jia) 值引導、精神引領、審美啟迪作用。

  第二是節目對書(shu) 畫的視覺閱讀達到了一個(ge) 新的高點。《詩畫中國》精選出堪稱藝術經典同時曝光度不高的繪畫作品,通過多種數字技術,讓畫作與(yu) 音樂(le) 、舞蹈、表演形成藝術轉換,促成了對這些畫作的深度欣賞。在節目中,從(cong) “開卷”到“合卷”,幾個(ge) 環節環環相扣,“紙與(yu) 墨”變成“光與(yu) 影”,畫麵空間無限延展,畫中的人物、景物與(yu) 表演相互疊映,幻化成新的美學意境,加上專(zhuan) 家學者的賞析和表演者的體(ti) 悟,讓觀眾(zhong) 對於(yu) 畫作的視覺閱讀達到一個(ge) 新的高點。從(cong) 表演者跟繪畫意境的疊合,到大量數字技術的效果加持,節目營造出一個(ge) 基於(yu) 畫作又高於(yu) 畫作的視覺世界。

  最為(wei) 重要的是,節目以傳(chuan) 播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宗旨,重在彰顯中國文化精神。在節目策劃之初,我們(men) 幾位嘉賓談到一個(ge) 共同的追求,就是不僅(jin) 僅(jin) 要為(wei) 中國詩畫創造視覺閱讀上的新鮮感,更要加重節目的文化性、精神性。節目從(cong) 中國的詩畫裏提煉出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精神,比如“山水中國”,鋪展出中國人寄情河山、托物言誌的文化情懷;比如“風骨中國”,談的是在山水畫、花鳥畫裏麵呈現的崇高美學、人文風骨。像以《溪山行旅圖》為(wei) 代表的山水畫,展現的就是一種以大山大水禮讚大國氣象的文化情懷;像《雜花圖》卷這樣的花鳥畫,傳(chuan) 遞的是萬(wan) 物生生不息、時間周而複始等理念。這是中華民族獨特的宇宙觀、自然觀、生命觀的生動體(ti) 現。還有“營造中國”“色彩中國”“四時中國”“靈韻中國”等,都是把中華美學最重要的特征和文化象征體(ti) 現出來。

  《詩畫中國》節目不僅(jin) 僅(jin) 是一個(ge) “視覺小百科”,更是一篇“文化大文章”。觀眾(zhong) 借此進入更豐(feng) 富的視界,得以領略萬(wan) 裏江山的壯美、自然雅趣的秀美、品格高潔的至美、率真灑脫的俊美、匠心獨運的精美、色彩繽紛的華美、幸福生活的豐(feng) 美。理解傳(chuan) 統中國畫,要把握的不隻是藝術技法,也包括人文情懷和精神寄托。把畫作背後的文化精神和美學特征講清楚,必能更好喚起廣大公眾(zhong) 的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推動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相結合,必須立足社會(hui) 需要、人民需求,賦予生活以傳(chuan) 統文化意涵,賦予中華美學精神以現代表現形式。從(cong) 央視虎年春晚的《憶江南》,到大型文化節目《詩畫中國》,觀眾(zhong) 的喜愛一次又一次說明:積澱著中華民族審美旨趣、精神內(nei) 涵和價(jia) 值追求的文化遺產(chan) 、文物寶藏、文藝經典是當代文藝創作和藝術欣賞的不竭資源,隻要用創新的方式融合轉換,就能別開生麵也別出新意,激發更廣大觀眾(zhong) 成為(wei) 中華文化的守護者、傳(chuan) 承者與(yu) 創新者。

  (作者:範迪安,係中國美術家協會(hui) 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