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數字經濟潛力 賦能穩就業保就業
作者:張抗私(東(dong) 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就業(ye) 是民生之本,居“六穩六保”之首,體(ti) 現其在我國全局工作中的重要位置。隨著技術變革不斷加深,數字經濟推動了新就業(ye) 形態的出現和發展,平台經濟、共享經濟、數字產(chan) 業(ye) 的持續發展為(wei) 勞動力市場注入新活力,賦予就業(ye) 新動能。在疫情衝(chong) 擊下,繼續穩定和擴大就業(ye) ,就要在就業(ye) 優(you) 先戰略和積極就業(ye) 政策的指導下,抓住數字經濟發展機遇,推動數字經濟與(yu) 實體(ti) 經濟深度融合,激發市場活力,為(wei) 實現共同富裕和人民美好生活奠定堅實基礎。
順應數字經濟發展的就業(ye) 模式
數字經濟已成為(wei) 我國經濟增長的新動能。2020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39.2萬(wan) 億(yi) 元,增速9.7%,是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GDP)增速的3倍,為(wei) 經濟社會(hui) 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疫情下,實體(ti) 經濟受到影響,就業(ye) 壓力增大,但數字經濟領域的就業(ye) 崗位依舊呈高速增長態勢。因此,激發數字經濟對穩經濟、保就業(ye) 的潛力,對於(yu) 我國經濟社會(hui) 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yi) 。
隨著數字技術與(yu) 各行業(ye) 的融合,電子商務蓬勃發展,網絡購物、網課、視頻直播等新的生活方式普及,催生了外賣送餐員、網約車司機、網絡主播等新職業(ye) ,勞動力市場出現了平台化、無雇主、無組織、碎片化就業(ye) 等新特點。應深刻認識數字經濟發展將對我國勞動力市場帶來的長期影響,積極順應數字經濟的就業(ye) 模式。一方麵,政府要鼓勵就業(ye) 、保障就業(ye) ,尤其是要支持新職業(ye) 領域的就業(ye) 。二是要降低互聯網使用成本,提高網絡訪問速度和穩定性,提升互聯網普及和使用效率。充分利用平台經濟、共享經濟等發展帶來的就業(ye) 創造效應,促進互聯網與(yu) 經濟社會(hui) 生活深度融合,減少因數字鴻溝帶來的就業(ye) 與(yu) 收入差異。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數字中國”建設,進一步鞏固數字經濟發展帶來的就業(ye) 紅利。
調動區域數字經濟發展的就業(ye) 差別性帶動作用
經濟水平、產(chan) 業(ye) 結構、技術進步等方麵的區域差異,使數字經濟對勞動就業(ye) 的提振效果也存在區域差異。北京、上海、江蘇、廣東(dong) 等13個(ge) 省市的數字經濟規模已超過萬(wan) 億(yi) ,且區位集中在環渤海、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經濟圈,而西北地區的數字經濟發展較為(wei) 緩慢。因此,要釋放數字經濟就業(ye) 新紅利,必須深刻認識不同區域、經濟圈的區位優(you) 勢,進行有效的就業(ye) 政策差別性布局,發揮地區吸納就業(ye) 優(you) 勢,並在此基礎上縮小由於(yu) 數字經濟發展程度不均衡帶來的就業(ye) 不公平性。
一是要進行差別性就業(ye) 政策布局。對數字經濟發展較弱的地區采取一定的政策和資金傾(qing) 斜扶持,在第一產(chan) 業(ye) 和第二產(chan) 業(ye) 穩步發展的基礎上,推動第三產(chan) 業(ye) 數字化轉型,支持民營經濟、小微企業(ye) 的平台化發展,從(cong) 而創造更多新崗位,帶動吸納就業(ye) 。在數字經濟發展較快的區域,要深入挖掘其產(chan) 業(ye) 特性與(yu) 發展動能,就業(ye) 政策應側(ce) 重對第三產(chan) 業(ye) 數字化發展的就業(ye) 創造與(yu) 就業(ye) 吸納,並推動製造業(ye) 與(yu) 數字技術的融合,以此增強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拓展就業(ye) 空間,創造更多高質量就業(ye) 崗位。二是要合理保障勞動力流動。在全國統一大市場意見的指導下,健全統一規範的勞動力市場,促進勞動力、人才跨區域順暢流動。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實行多層次戶籍製度改革,對不同城市區域的流動人口落戶要求製定具體(ti) 規則,消除阻礙勞動力地區流動的製度性阻礙;健全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尤其是針對新就業(ye) 形態勞動者的社保繳費分攤製度、勞動權益與(yu) 工作福利等作出全方位保障;充分發揮互聯網就業(ye) 信息平台作用,為(wei) 就業(ye) 人群提供更便捷、精準的就業(ye) 搜尋方式。三是要更加重視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區域平衡差距,拓展數字技術應用的深度和廣度,努力縮小由於(yu) 區域間數字經濟發展水平差距導致的就業(ye) 差異。
重視數字化人力資本的就業(ye) 提升作用
人力資本是內(nei) 生經濟增長動力的重要源泉,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勞動力市場對具有數字化素養(yang) 的專(zhuan) 業(ye) 人才需求越來越大,對生產(chan) 性服務業(ye) 與(yu) 高端生活服務業(ye) 技術工人的技能轉型要求更高。雖然我國人力資源較為(wei) 豐(feng) 富,但勞動者的知識水平、技能水平與(yu) 數字經濟發展的需要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可以通過政策支持、人才培養(yang) 等使勞動者擁有更強的工作技能,從(cong) 而擁有更多的就業(ye) 機會(hui) 。
一是要增加政策支持。政府要堅持公共服務均等化原則,合理調整財政科教支出結構,加大財政對公共教育的支持力度。繼續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和職業(ye) 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質量,培養(yang) 符合數字化信息時代要求的高素質人才。鑒於(yu) 職業(ye) 教育的特殊性,應發揮政府和企業(ye) 的主動性,一方麵,要加大對數字化職業(ye) 教育的資金投入,為(wei) 培育數字人才提供有利條件;另一方麵,要提高數字型、技術型技術崗位的工資待遇與(yu) 社會(hui) 認可度,製定技術人才的財政補貼支持辦法,使職業(ye) 教育更好地為(wei) 我國數字經濟發展擴充專(zhuan) 業(ye) 性人才。二是要培育數字化人才。在高等院校、職業(ye) 院校、培訓機構等機構,緊跟數字經濟發展趨勢,增加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等新興(xing) 學科專(zhuan) 業(ye) ,建設重點數字學科技術研究基地平台。加強校企合作,促進產(chan) 學研結合,將教學與(yu) 實操相結合,增強職業(ye) 技能素養(yang) 。三是要適應數字化發展新趨勢。合理利用互聯網平台進行職業(ye) 技能培訓,將線下培訓與(yu) 線上培訓相結合,培育“互聯網+職業(ye) 技能培訓”“互聯網+教育”等模式,充分發揮“平台教育”的作用,並根據勞動力教育水平、技能水平的不同實施差異化培訓。
發揮數字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的就業(ye) 拉動作用
與(yu) 數字經濟相伴而來的是以人工智能、雲(yun) 計算、工業(ye) 互聯網、新能源和生物科技等新興(xing) 技術,催生了以共享經濟、生命健康、新材料等為(wei) 代表的產(chan) 業(ye) ,從(cong) 而產(chan) 生了對新興(xing) 技術人才的需求。《“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提出,要實現“到2025年,數字經濟邁向全麵擴展期,數字經濟核心產(chan) 業(ye) 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0%”的預期目標,為(wei) 產(chan) 業(ye) 數字化和數字產(chan) 業(ye) 化發展提供了發展機遇,也為(wei) 進一步穩經濟、保就業(ye) 提供有力支撐。
一是要促進信息技術、信息通訊、人工智能等產(chan) 業(ye) 發展,推進數字產(chan) 業(ye) 化,逐步形成以先進技術為(wei) 依托的數字產(chan) 業(ye) 鏈和數字產(chan) 業(ye) 集群,持續吸納、培育數字技能人才。二是要提高數字技術與(yu) 產(chan) 業(ye) 的融合度,推進產(chan) 業(ye) 數字化,賦能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進一步提升勞動生產(chan) 率。農(nong) 業(ye) 要全麵推進發展農(nong) 業(ye) 數字化,用“數字農(nong) 具”賦能農(nong) 民豐(feng) 收;工業(ye) 要進一步提升生產(chan) 數字化水平,搭建數字化平台,使更多企業(ye) 邁上“雲(yun) 端”;服務業(ye) 要將零售、旅遊、金融等行業(ye) 進行數字化融合,通過數字化進一步促進發揮其就業(ye) 吸納作用。三是要在推動產(chan) 業(ye) 升級調整的過程中增加對第三產(chan) 業(ye) 的扶持,促進產(chan) 業(ye) 結構服務化。以數字經濟發展為(wei) 契機,通過稅收優(you) 惠、財政支持、創業(ye) 擔保貸款等政策,發揮第三產(chan) 業(ye) 、軟件與(yu) 信息技術、互聯網與(yu) 服務業(ye) 、軟件業(ye) 等行業(ye) 在拉動就業(ye) 、促進就業(ye) 結構優(you) 化升級的積極作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