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這些文化遺存現今的模樣 】“紅色水西”賡續魚水情

發布時間:2022-11-23 09:28: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這些文化遺存現今的模樣 】

  光明日報記者 李曉 蘇雁 光明日報通訊員 於(yu) 曈

  “煉成鋼鐵如保爾,莫做浮草似羅亭。”80多年前,在蘇南新四軍(jun) 江南指揮部,副指揮粟裕在一本《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扉頁上,寫(xie) 下這樣一段話,勉勵自己和戰友。

  20世紀30年代,中華大地慘遭日本侵略者踐踏。金甌殘缺、山河飲恨。為(wei) 挽救民族危亡,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不計前嫌,與(yu) 國民黨(dang) 二次合作,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937年,南方八省紅軍(jun) 和遊擊隊改編成新四軍(jun) 。1938年,按照中共中央指示,部分新四軍(jun) 從(cong) 皖南挺進蘇南,開辟茅山抗日根據地。

  江蘇溧陽水西村,當時正處在國民黨(dang) 控製區與(yu) 日偽(wei) 軍(jun) 侵占區的中間地帶。這裏丘陵蜿蜒,水網縱橫,群眾(zhong) 基礎好,陳毅、粟裕就將新四軍(jun) 江南指揮部設在這裏,作為(wei) 新四軍(jun) 軍(jun) 部的派出機構,統籌蘇南新四軍(jun) 開展遊擊戰。

  馳隙流年。今天的水西村是什麽(me) 樣子?

  一個(ge) 秋日的午後,記者來到水西。無垠稻田裏,秋風卷著稻浪翻滾著湧向遠方。一方方荷塘中,蓮葉高舉(ju) ,蓮蓬碩碩。沿入村公路徐行,一座明清祠堂矗立眼前,這,便是新四軍(jun) 江南指揮部舊址。

  祠堂,已有些陳舊,木質窗欞、石板鋪地。屋內(nei) 的陳設也很簡單,許多房間僅(jin) 有一桌、一椅、一木床而已。然而,當年生活在這裏的誌士,卻寫(xie) 下了一章又一章氣吞山河的“詩篇”。

  “新四軍(jun) 進入江南第一戰,粟裕帶領先遣部隊在鎮江西南韋崗伏擊日軍(jun) ,大獲全勝。陳毅為(wei) 此欣然命筆:‘故國旌旗到江南,終夜驚呼敵膽寒。鎮江城下初遭遇,脫手斬得小樓蘭(lan) 。’”新四軍(jun) 江南指揮部紀念館館長張燕將那段崢嶸歲月細細講來,“就像一聲驚雷,新四軍(jun) 到來的消息,在敵占區炸開!敵後烽火一經燃燒,便成燎原之勢。據不完全統計,抗戰期間,蘇南新四軍(jun) 經曆了大大小小近五千次戰鬥,共殲日偽(wei) 軍(jun) 約四萬(wan) 人。”

  “這輝煌戰績的背後,是這支軍(jun) 隊麵臨(lin) 的重重困難!”張燕感歎,“在敵後,新四軍(jun) 不僅(jin) 要麵對日偽(wei) 軍(jun) 的掃蕩,還要與(yu) 國民黨(dang) 頑固派的反共摩擦做鬥爭(zheng) 。夾縫中求生存、奪勝利,艱辛程度可想而知!”

  在重重困難中,新四軍(jun) 開展遊擊戰屢建奇功,除了戰術靈活、機智勇敢,還靠什麽(me) ?民眾(zhong) 。

  人民的支持,才是戰爭(zheng) 偉(wei) 力的深厚根源。他們(men) 支前、參軍(jun) ,讓新四軍(jun) 立於(yu) 不敗之地,讓敵人陷入人民戰爭(zheng) 的汪洋大海。

  “被粟裕將軍(jun) 推崇的保爾,有句名言:‘要竭盡全力,使生命變得有益於(yu) 人民。’無論在什麽(me) 時候,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的人民軍(jun) 隊,時刻把人民放在心上,始終為(wei) 人民幸福而戰鬥。”張燕講起一段往事——

  1941年,蘇南老百姓中突然蔓延一種怪病——不少人腹瀉、嘔吐,乃至嚴(yan) 重脫水。原來,是日軍(jun) 在河水中投放了霍亂(luan) 細菌!新四軍(jun) 迅速組織醫療隊,摸索治病藥方,在激烈的戰鬥之餘(yu) ,不顧自身安危,想盡一切辦法,為(wei) 老鄉(xiang) 打針、送藥。正是這樣的血肉親(qin) 情,讓這支共產(chan) 黨(dang) 的隊伍在短短兩(liang) 年間就迅速壯大起來,從(cong) 四千人擴展到一萬(wan) 四千人。

  “人心換人心,魚水情意深。”這是黨(dang) 領導新四軍(jun) 不斷取得勝利的成功之鑰。而“心中裝著百姓,一切為(wei) 了人民”的紅色傳(chuan) 統,今天仍然在水西黨(dang) 員幹部中傳(chuan) 承賡續。

  在水西村,記者見到老支書(shu) 李乾春。老人常說一句話:“鄉(xiang) 親(qin) 們(men) 心裏盼的,就是我們(men) 幹的!”

  水西村水塘多,但前些年,村民養(yang) 魚“單打獨鬥”,銷路不暢。“鰱魚長到三四斤,口味最佳,但買(mai) 家沒著落,就積壓在水塘裏。成本高、回籠資金補不上,老鄉(xiang) 愁得慌。”

  李乾春費盡心思,終於(yu) 琢磨出了門道——規模化!

  他帶著40個(ge) 鄉(xiang) 親(qin) ,起早貪黑,把村裏零星魚塘連成片,擴大到1600畝(mu) 。“那時候,大家都‘長’在魚塘邊——修魚池、下魚苗、供飼料……為(wei) 了打開銷路,我們(men) 跑遍了附近大小飯店,上門推銷。”

  一聲聲的推介,一串串的腳步,愣是將水西村的魚貨變成了品牌,如今供不應求。

  水西村傳(chuan) 統作物是水稻。但村民各種各的田,品種不一,施肥、打藥全憑經驗。鄉(xiang) 親(qin) 們(men) 一年到頭紮進田裏,汗水沒少流,收益卻不多。

  怎麽(me) 辦?退伍軍(jun) 人芮小忠與(yu) 老黨(dang) 員崔榮付牽頭成立了稻米合作社。

  在合作社帶動下,鄉(xiang) 親(qin) 們(men) 改換稻米新品種,把機械化播種、無人機撒藥等現代農(nong) 業(ye) 新元素搬進田間地頭。現在,水稻畝(mu) 產(chan) 1250斤,年產(chan) 值600多萬(wan) 元。“我是聽新四軍(jun) 故事長大的。能為(wei) 家鄉(xiang) 百姓做些事,是我退伍之後最大的心願。”在地頭,芮小忠一邊向記者介紹,一邊望向稻田,眼中有光閃過。

  …………

  水西村的黨(dang) 員幹部同群眾(zhong) 一塊苦、一塊幹,就是為(wei) 了讓大夥(huo) 兒(er) 的日子紅又火。如今,“村村通”連著“戶戶通”,土磚房變身新閣樓,農(nong) 家庭院中花果飄香秋意濃。楊梅采摘園、白玉枇杷園、長溪農(nong) 家菜等閃亮招牌也笑迎八方來客。

  “革命年代的黨(dang) 員是怎麽(me) 為(wei) 百姓的?咱也得有那股子精氣神,不能辜負了這裏的老傳(chuan) 統。”駐村第一書(shu) 記王燕說。

  “煉成鋼鐵如保爾,莫做浮草似羅亭。”在水西采訪,這14個(ge) 字時時出現在記者腦海,細細品味,意蘊深長……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