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國門的“田野育人”——上海外國語大學創新培養區域國別人才
光明日報記者 任鵬 顏維琦
在距離上海約5000公裏之外的國際移民組織烏(wu) 茲(zi) 別克斯坦辦公室,人們(men) 經常能看到一個(ge) 中國女孩,為(wei) 了給當地人提供幫助而與(yu) 同事們(men) 緊張忙碌著。
去年11月,作為(wei) 上海外國語大學區域國別研究專(zhuan) 業(ye) 2021屆碩士畢業(ye) 生的馬真驊來到這裏,成為(wei) 一名項目助理,她稱呼自己所在的組織為(wei) “田野辦公室”。
中亞(ya) 的“田野辦公室”
之所以稱作“田野辦公室”,在馬真驊看來,是因為(wei) 他們(men) 更傾(qing) 向於(yu) 真正的“田野調查”,深入基層落實項目。從(cong) 尋求讚助到與(yu) 當地政府溝通,從(cong) 每一個(ge) 項目的具體(ti) 設計到風險評估、項目監控……人道援助、女性權益、氣候變化等等這些宏大、抽象化的概念和想法,都在她與(yu) 同事們(men) 的手中一步步成為(wei) 具象化的現實。
2018年,馬真驊來到上海外國語大學,成為(wei) 區域國別研究專(zhuan) 業(ye) (歐亞(ya) 文明研究特色研究生班,以下簡稱“歐亞(ya) 班”)的首屆學生。大量的閱讀和高強度的學術訓練幫助馬真驊建立了更加完善的知識結構,田野調查等各類學術活動大大開闊了她的眼界。
馬真驊與(yu) 烏(wu) 茲(zi) 別克斯坦的緣分就始於(yu) 在歐亞(ya) 班時的兩(liang) 次學術活動。2019年,她與(yu) 同學們(men) 跟著歐亞(ya) 班負責人楊成教授到哈薩克斯坦進行了為(wei) 期一個(ge) 月的關(guan) 於(yu) “一帶一路”的田野調查。之後,馬真驊又隨楊老師到烏(wu) 茲(zi) 別克斯坦進行了一場田野調查,這讓她對這個(ge) 國家湧起一種親(qin) 切熟悉的感情。
如何去聯合國工作?以什麽(me) 樣的身份在那裏發展?要朝著哪個(ge) 方向努力?這些過去懸而未決(jue) 的問題都漸漸有了答案。“加入歐亞(ya) 班之後,我的目標細化了。我開始更加深入地思考未來能夠做什麽(me) 把這個(ge) 世界變得更好。我們(men) 的關(guan) 注點在中亞(ya) ,我就希望我所學的知識能為(wei) 中亞(ya) 地區的某個(ge) 發展議題打開思路,能夠做一些實際的項目。”馬真驊回憶說。
更接地氣的“田野育人”
“田野調查”,也稱“田野研究”,是指實地參與(yu) 現場的調查研究工作,它是來自文化人類學、考古學的基本研究方法論,即“直接觀察法”的實踐與(yu) 應用。
“實地田野調查,顧名思義(yi) ,就是通過‘直接觀察法’的研究實踐對信息進行收集和辨別,上外現在就有老師在阿富汗進行實地田野調查。”上海外國語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薑鋒說,通過田野調查,可以直接接觸阿富汗人民,也可以直接與(yu) 阿富汗政府官員對話,獲取信息的可靠性就遠遠高於(yu) 通過其他國外媒體(ti) 二手轉入的關(guan) 於(yu) 阿富汗的信息,甚至可以鑒別,乃至影響這些國外媒體(ti) 發布的信息。“這種實地田野能力的獲得大部分通過田野實踐,而不是通過書(shu) 本教學。”
薑鋒所說的老師是上外國際關(guan) 係與(yu) 公共事務學院的汪段泳教授,從(cong) 2021年11月至今,汪段泳先後四次前往阿富汗,累計曆時七個(ge) 月,足跡遍布17個(ge) 省份,走過大半個(ge) 國家。盡管做調查的過程危機四伏,但他依然認為(wei) ,隻有深入最艱苦、最基層的地方去,才能有所發現,獲取有價(jia) 值而又不常見的信息。
通過中外協同、雙(多)導師組形成“多對一”全方位、全過程指導模式,上海外國語大學建立了研學一體(ti) 的“專(zhuan) 業(ye) 化”“特色化”田野育人機製。2017年以來,學校共派出1537人通過交換生項目赴國外學習(xi) ,累計14167天;資助150餘(yu) 名研究生赴15個(ge) 國家開展田野調查,總時長達1868天。
在“田野”裏沉浸式的研修,顯著加深了汪段泳、馬真驊們(men) 對研究對象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知,明顯提升了多語能力、科研能力、全球理解力、表達力和跨文化溝通力。
可複製的區域國別人才培養(yang) 模式
新時代的外國語大學應該怎麽(me) 辦?應該為(wei) 國家培養(yang) 什麽(me) 樣的外語人才?經過多年探索,上海外國語大學將“建設在區域國別全球知識領域特色鮮明的世界一流外國語大學”設定為(wei) 發展戰略,從(cong) “會(hui) 語言”到“通國家”並“精領域”,造就能夠參與(yu) 全球事務的“通才”和通曉國別區域與(yu) 領域的“專(zhuan) 才”。
2020年7月,上海外國語大學在兩(liang) 年建設區域國別研究特色研究生班基礎上成功備案“國別與(yu) 區域研究交叉”學科,探索“多語種+”和以人類學、曆史學、地理學為(wei) 基礎的“多學科+”疊合式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yang) 轉型。2022年9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hui) 將區域國別學納入第14類交叉學科一級學科目錄。
在薑鋒看來,區域國別學人才培養(yang) 和學科建設需要具備語言能力和田野能力。“如果說語言是獲取知識和重新構建知識的工具,那田野就是獲取知識和重新構建知識的材料情景,隻有實現工具與(yu) 材料情景的碰撞打磨,才可能生成新發現、新知識、新理論。”
“田野育人”是上海外國語大學區域國別人才培養(yang) 的三種模式中的一個(ge) 。以提升“政治定力”“多語能力”“學科能力”“話語能力”為(wei) 目標,上海外國語大學首創了“課程育人”“田野育人”“智庫育人”三三製、三結合的區域國別人才強化培養(yang) 模式。
學校以區域國別、專(zhuan) 業(ye) 領域、國際組織三大類790門係統化特色課程為(wei) 第一課堂,以海外研修、國際田野調查、國際組織實習(xi) 三大域外田野實踐項目為(wei) 第二課堂,以教育部、上海市和上外共建的上海全球治理與(yu) 區域國別研究院、中阿改革與(yu) 發展研究中心以及區域國別研究學科創新引智基地等核心智庫的科研實踐為(wei) 第三課堂,形成涵蓋課程育人、田野育人和智庫育人的集成支撐體(ti) 係。
今年11月12日,上海全球治理與(yu) 區域國別研究院哈薩克斯坦田野調查團一行9人起程赴哈薩克斯坦,開展為(wei) 期14天的學術交流和田野調查。
調查團與(yu) 中哈關(guan) 係專(zhuan) 家舉(ju) 行內(nei) 部圓桌討論會(hui) ,針對字母改革、民族認同、人口結構、漢語應用和推廣等問題進行專(zhuan) 題調研和探討。田野調查,讓這些“在現場”的上外師生們(men) 獲得了在國內(nei) 學習(xi) 難以企及的經曆和感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