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隨筆】體育與科技的平衡點是賽事公平公正
【新聞隨筆】
作者:陳城
卡塔爾世界杯如火如荼,世界杯賽場上應用的“黑科技”也因“改變”了比賽結果而引發關(guan) 注。本屆世界杯上,阿根廷隊以1比2的比分爆冷負於(yu) 沙特阿拉伯隊,在這場比賽中,本屆世界杯啟用的半自動越位技術(SAOT)介入比賽判罰,阿根廷隊在整場比賽中被判7次越位,導致3粒“進球”無效。
“科技改變生活”已成為(wei) 人們(men) 時常掛在嘴邊的短語,而當科技改變了體(ti) 育賽事結果,或者說改變了人們(men) 對體(ti) 育賽事的慣有認知和期待,人們(men) 對新科技的包容與(yu) 接納程度就會(hui) 大打折扣。就如上述的世界杯比賽,部分球迷因支持的隊伍輸球而對新技術產(chan) 生排斥,部分球迷因新技術影響了比賽的流暢性和觀賞性而不滿。但從(cong) 這幾年全球各類大型賽事的變化中能夠看出,引入各種各樣的新科技將是大勢所趨。因此,體(ti) 育與(yu) 科技之間的關(guan) 係怎樣維持平衡,是一個(ge) 再度擺在人們(men) 麵前的問題。
實際上,體(ti) 育與(yu) 科技所維持的平衡點,與(yu) 保證體(ti) 育的公平公正息息相關(guan) 。在體(ti) 育賽事裁判過程中引入各種高科技,能夠幫助裁判員更加精準地判定比賽結果,這已是不爭(zheng) 的事實。隨著專(zhuan) 業(ye) 運動員競技實力與(yu) 日俱增,普通人很難通過肉眼在諸多項目上作出精準判斷。既要確保比賽公平,又不能限製運動員高水平發揮,借助科技力量就是必然選擇。從(cong) 這一角度出發,麵對高科技介入導致的各種賽事觀賞性欠佳乃至項目發生變化,包括裁判、運動員在內(nei) 的所有人需要學會(hui) 適應,不應因噎廢食,放棄高科技幫助帶來的更加精準的公平。
在此之前,科技改變體(ti) 育競技結果的爭(zheng) 議也並不少見。2008年北京奧運會(hui) ,美國名將菲爾普斯身著“鯊魚皮”泳衣狂攬8金震驚世界。在2010年前的10年間,以“鯊魚皮”泳衣為(wei) 代表的高科技泳衣,快速刷新了一個(ge) 又一個(ge) 遊泳世界紀錄,並因極其高昂的使用價(jia) 格形成了實質上的不公平競爭(zheng) ,因而在2010年被國際泳聯禁用。這並非體(ti) 育向科技說“不”。某種意義(yi) 上,過度借助科技力量讓比賽有失公平,同時也無法讓運動員真正觸及一項運動的人類閾值。突破自我、追求極限是體(ti) 育的一種魅力,也是體(ti) 育曆久彌新的本質,過度依賴科技顯然有違初心。
說到底,公眾(zhong) 隻是還不習(xi) 慣觀賞那些在科技幫助下更加公平公正的比賽。有了科技的加持,體(ti) 育賽事並不會(hui) 喪(sang) 失更多未知的可能和新鮮感,相反它還能幫助運動員確立新目標。正如為(wei) 了實現人類馬拉鬆運動的曆史性突破,基於(yu) 最全麵的科學分析,人們(men) 通過選擇最合適的天氣、道路、跑鞋、配速、陪跑團等,幫助基普喬(qiao) 格成功跑出了1小時59分40秒的馬拉鬆成績,實現人類馬拉鬆運動首次“破2”。盡管這一成績不被國際田聯認可,盡管這一成績科技含量十足,但這一舉(ju) 動代表了一種體(ti) 育運動極致的追求,而被人們(men) 所津津樂(le) 道。當然,也必須考慮這樣一種可能,即正是因為(wei) “破2”成績不被官方認可,故而這樣的舉(ju) 動就不會(hui) 被人們(men) 認為(wei) 有失公平。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任何體(ti) 育運動都有可能在科技的幫助下,實現更多未知的可能,這也意味著監督和裁判比賽的先進技術必須走在前頭。當現有技術能夠幫助比賽更加公平,那就不妨去嚐試接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