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奮鬥者 正青春·一線故事】胡泊:指間流淌千年歲月

發布時間:2023-02-01 10:1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奮鬥者 正青春·一線故事

  光明日報記者 韓寒

  走進國家圖書(shu) 館古籍修複工作室,時光仿佛慢了下來。一卷已修複完成的敦煌遺書(shu) 靜置在工作台上,熟黃色的卷軸裏,千年歲月徐徐流淌。

  拍照、製定修複方案、拆揭書(shu) 葉、選配加工補紙、調製漿糊、修補書(shu) 葉、壓平書(shu) 葉、複原裝幀……工作室裏,這些工序周而複始地上演。不一樣的是,一件件來自不同年代、裝幀樣式各異的古籍,經過修複師的各類修繕,重獲新生。

  “我是2008年從(cong) 中國地質大學應用化學專(zhuan) 業(ye) 畢業(ye) ,來館裏工作的,從(cong) 事古籍修複工作14年了。”國家圖書(shu) 館古籍館文獻修複組組長胡泊告訴記者。

  曆史學、文物修複、化學、材料學、美術等專(zhuan) 業(ye) 的知識與(yu) 技能,在古籍修複行當都用得上。

  胡泊還記得,當學生那會(hui) 兒(er) ,他曾聽過國圖古籍修複師在北京大學開設的公開講座,朦朦朧朧地對這個(ge) 行業(ye) 產(chan) 生了向往。

  然而,聽起來令人神思縹緲、縱橫古今,幹起來卻需要一板一眼、踏踏實實。

  胡泊的職業(ye) 生涯是從(cong) 練習(xi) 打漿糊、齊欄、托紙等基本功開始的。剛開始工作時,三位老專(zhuan) 家和他共處一個(ge) 辦公室,手把手教他每一道古籍修複的基本工序。“連調漿糊摻入的水,添加什麽(me) 、不添加什麽(me) ,都有仔細的講究。”胡泊回憶。他還赴北京故宮博物院,學習(xi) 古畫修複技巧。

  從(cong) 練好基本功到獨立負責小型古籍修複,再到主持大型項目、負責整個(ge) 工作組的工作,胡泊經曆了14年的磨礪。常年不變的,是他對古籍修複事業(ye) 的敬畏之心。

  “古籍的保護與(yu) 傳(chuan) 播,事關(guan) 中華文脈的傳(chuan) 承。這個(ge) 行業(ye) ,看起來做的是一些‘縫縫補補’的工作,但實質上是為(wei) 中華文脈‘續命’的事業(ye) 。”胡泊神色嚴(yan) 肅。

  敦煌遺書(shu) ,年代跨越4至11世紀,是研究相關(guan) 朝代曆史和文化的珍貴資料,修複前大多殘破不全,修複後已能滿足長期保存和古籍數字化的要求;西夏文獻,存世稀少,2015年入館的一批粘連嚴(yan) 重,經4年多努力,80餘(yu) 件被修複,隨著書(shu) 葉的打開,一扇新的學術之門漸次打開;《永樂(le) 大典》,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類書(shu) ,成書(shu) 於(yu) 明朝永樂(le) 六年,2022年1月針對該書(shu) “湖”字冊(ce) 古籍的修複工作正式啟動……工作14年,胡泊參與(yu) 或主持修複的國寶級文物已近300件。

  工作多年,胡泊初心不改,仍會(hui) 為(wei) 破解一個(ge) 具體(ti) 的技術難題感到興(xing) 奮。最近,讓他感到高興(xing) 的,是組裏的青年修複師們(men) ,摸清了“庫瓷青紙”的染製工藝。

  “瓷青紙是明清時專(zhuan) 門為(wei) 宮廷裏特製的一種染色加工紙張,主要用於(yu) 抄寫(xie) 佛經,後來也被用來做書(shu) 的封皮。它是紫青色,會(hui) 泛出一種紅光,製造工藝已經失傳(chuan) 多年,國內(nei) 剩下的紙基本收藏在國圖。過去我們(men) 認為(wei) 它是刷染,後來經過考證,發現它其實是浸染出來的。我們(men) 照著相關(guan) 程序,終於(yu) 造出了和古籍原件效果一樣的紙張。”胡泊介紹。

  作為(wei) 小組負責人,胡泊時常要敲定古籍的最終修複方案。有時候,也要憑多年經驗作出判斷。

  “比如修複敦煌遺書(shu) 時,需要為(wei) 原件抄造並加工修補用紙,這個(ge) 過程需要掌握敦煌原件用紙的纖維和染色材料的成分。做初期檢測時,怎麽(me) 測也測不出有填料的成分。但是,不添加填料肯定不能呈現和原件一樣的效果。最終我們(men) 決(jue) 定,還是添加填料。後期,通過改變檢測方法,證明了我們(men) 的判斷是正確的。通過添加填料,我們(men) 製作出了與(yu) 原件更為(wei) 匹配的補紙。”胡泊說。

  由於(yu) 全麵掌握了常見中國傳(chuan) 統類型古籍、字畫的修複技法,並帶領團隊進行創新,解決(jue) 了很多困擾行業(ye) 的問題,國家圖書(shu) 館常會(hui) 收到國外同行的谘詢。“比如《永樂(le) 大典》的修複方式,就有美國國會(hui) 圖書(shu) 館通過我國外交部來問詢。”胡泊說。

  身處國家圖書(shu) 館“國家級古籍修複中心”這樣一個(ge) 平台,胡泊時常思考的,不僅(jin) 是一個(ge) 工作室的發展問題,還有行業(ye) 的使命與(yu) 未來。

  “縱使每年的修複數量已經比以前有了大幅提高,但國圖22位修複師一年修複的古籍總數量,目前也隻能達到2000餘(yu) 冊(ce) 件。相比我國3000萬(wan) 冊(ce) 件古籍三分之一待修複的存量,我們(men) 的力量還太小。”胡泊說。

  近年來,國家圖書(shu) 館將目光投注在新科技領域,希望有一天能運用新的技術為(wei) 古籍修複提速。

  在完成本職工作之餘(yu) ,胡泊還致力於(yu) 古籍修複人才的培養(yang) 。2019年,他獲聘擔任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大學文博專(zhuan) 業(ye) 碩士研究生導師,2021年,他被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聘用為(wei) 國家級古籍修複技藝傳(chuan) 習(xi) 導師。

  其實,這位傳(chuan) 習(xi) 導師,也是一位80後的年輕人。

  由於(yu) 媒體(ti) 等多方關(guan) 注,古籍修複行業(ye) 像一塊被重新發掘的古玉般綻放出異樣光彩。然而,胡泊心裏很清楚,這是一個(ge) 需要經年累月坐冷板凳的清寂行業(ye) 。

  “進入這個(ge) 行業(ye) ,首先就要有心理準備,這不是一個(ge) 能成名獲利的行業(ye) 。一個(ge) 年輕人,一定是出於(yu) 對古籍修複事業(ye) 的熱愛和執著,才能幹得長久。唯有篤行不怠,才會(hui) 不負時代。”胡泊說。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