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社會工作者:搭起“連心橋”,讓愛與幫助近在咫尺

發布時間:2023-02-10 10:14: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記者觀察】

  編者按

  隨著我國社會(hui) 治理現代化水平持續提升,“社工”,這個(ge) 稱呼日漸被大眾(zhong) 所熟悉,專(zhuan) 業(ye) 的社會(hui) 工作者群體(ti) 成為(wei) 人們(men) 社會(hui) 生活中越來越離不開的角色。

  截至2022年9月20日,全國已有92.9萬(wan) 人取得社會(hui) 工作者職業(ye) 水平證書(shu) 。社工們(men) 秉持著“助人自助”的理念,穿起基層工作千根線、架起座座連心橋,為(wei) 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hui) 治理共同體(ti) 貢獻著光與(yu) 熱。這份職業(ye) 有什麽(me) 樣的苦樂(le) ?如何在這平凡卻重要的崗位上發揮更大作用?記者與(yu) 您一起走近他們(men) ,探尋答案,傾(qing) 聽心聲。

  光明日報記者 陳之殷

  “還記得4年前,剛通過考核成為(wei) 一名社區工作人員不久,我又主動參加考試,取得了一個(ge) 新身份——持證‘社工’。這讓我的工作更專(zhuan) 業(ye) 。很感謝自己當時的選擇。”站在萬(wan) 家燈火的社區裏,已經成為(wei) 社區工作“主力”的小詩對記者說。

  2018年,英語專(zhuan) 業(ye) 畢業(ye) 的小詩開始做社區工作。一上手,便感覺到了“本領恐慌”。次年,做足功課的她考取了社會(hui) 工作者職業(ye) 資格證,成了一名專(zhuan) 業(ye) 社工。“很快,我發現身邊考這個(ge) 證的人越來越多。街道、鄉(xiang) 鎮的工作人員,還有剛出校門的大學生,都來了。”

  像小詩這樣的社會(hui) 工作者,近幾年不斷增多。據民政部數據,2019年以來,社會(hui) 工作者職業(ye) 資格考試報名人數以每年10餘(yu) 萬(wan) 人的數量逐年大幅遞增,考生涵蓋了社區工作者、社會(hui) 組織從(cong) 業(ye) 人員、企事業(ye) 單位工作人員、高校社會(hui) 工作專(zhuan) 業(ye) 應屆畢業(ye) 生等多個(ge) 來源。

  重要性凸顯,社會(hui) 認知度仍待提升

  “社會(hui) 工作者是新時代社會(hui) 治理的重要行動主體(ti) 。”南京郵電大學社會(hui) 與(yu) 人口學院副院長、副教授劉曉峰介紹,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hui) 工作邁入新發展階段,出台了不少政策文件促進專(zhuan) 業(ye) 人才隊伍培養(yang) 。“尤其是北京、上海、廣州、南京等大城市以及經濟相對發達地區,社工行業(ye) 發展比較成熟,大家對這一職業(ye) 的認知度高一些。但從(cong) 整體(ti) 上看,大多數人對社會(hui) 工作和社工專(zhuan) 業(ye) 人員的工作內(nei) 容和性質了解不夠,有不少人把社工當作誌願者,或等同於(yu) 社區工作人員。”

  光明智庫近日發起的一項小調查顯示,參與(yu) 投票的網友中,33%對社工專(zhuan) 業(ye) 幾乎完全陌生,35%聽說過但不清楚身邊有無社工機構,15%接觸過少量社工有一定了解,隻有17%表示自己“很了解”。

  這正印證了小詩的切身體(ti) 會(hui) :“大家常常感覺不到社會(hui) 工作者的存在。可能是因為(wei) 我們(men) 做的都是一些生活小事,潤物細無聲。其實,我們(men) 的服務就在您身邊。比如社區裏,辦理各種手續、督促管好寵物、無障礙環境建設和適老化改造,都有我們(men) 參與(yu) 。”

  浙江溫州市鹿城區濱江街道新田園社區黨(dang) 委書(shu) 記李開珍從(cong) 2007年開始從(cong) 事社區工作,在她看來,居民的美好生活除了社區工作者細致服務外,也越來越離不開專(zhuan) 業(ye) 的社工隊伍。“服務要講求精細化,專(zhuan) 業(ye) 的事情還得靠更多專(zhuan) 業(ye) 人才。我們(men) 鹿城區2018年開始公開招聘專(zhuan) 職社工。也有很多地方政府采用購買(mai) 服務的形式,請專(zhuan) 業(ye) 的社工團隊上門為(wei) 居民提供相關(guan) 幫助。比如社區養(yang) 老、居民心理谘詢、重點群體(ti) 關(guan) 懷,可多著呢。”李開珍說。

  提供“大幫助”,也增添“小美好”

  在快樂(le) 沙愛心幫扶中心負責人林風謙眼中,社工是連接不同社會(hui) 群體(ti) 的“連心橋”。

  十年間,身為(wei) “資深社工”的林風謙一直把山東(dong) 青島市虎山路街道匯益港灣當作“陣地”,推動社會(hui) 組織參與(yu) 社區圖書(shu) 館建設。有一天,他回到老家村裏,發現很多鄉(xiang) 親(qin) 常年生活在外,“老宅子荒廢了,門前的棗樹也沒人打理”。他想到,為(wei) 何不把這樣的空置房屋利用起來,為(wei) 村裏建書(shu) 屋呢?想法得到了村民們(men) 一致支持。很快,在他和社工組織的幫助下,書(shu) 屋建起來了,大家以此為(wei) 平台,邀請各行各業(ye) 的能人回村做講座,“村裏一下子熱鬧起來,生氣蓬勃”。在他看來,社會(hui) 團體(ti) 發揮作用的形式非常靈活,能較好地協調各主體(ti) ,實現承諾、互助、互惠。

  社工的力量,南京市江寧區江寧街道牌坊村黃龍峴村村民潘超也深有體(ti) 會(hui) 。

  2015年,趕著黃龍峴打造“茶文化特色休閑旅遊村”的熱潮,潘超回鄉(xiang) 開辦農(nong) 家樂(le) 。一開始,村裏幾十家農(nong) 家樂(le) 各辦各的,效益都上不去。四年後,在政府和社工共同幫助下,黃龍峴農(nong) 家樂(le) 協會(hui) 成立了,一盤散沙的農(nong) 家樂(le) 成了有組織有規模的團體(ti) 。潘超積極加入協會(hui) ,很快發現力量大了不少:“有了規章製度,大家勁兒(er) 往一處使,互幫互助往前走。社工們(men) 金點子特別多,組織我們(men) 辦音樂(le) 節、搞采摘,遊客真是越來越多了。”

  對村民們(men) 來說,社工不僅(jin) 推動了產(chan) 業(ye) 發展,更給他們(men) 增添了不少“小美好”。“這些年,日子過得豐(feng) 富多了,有滋有味。社工們(men) 組織‘茶鄉(xiang) 麗(li) 人營’,把我們(men) ‘半邊天’聚到一起培訓技能;給孩子舉(ju) 辦書(shu) 法、繪畫等培訓班,帶他們(men) 了解節氣、體(ti) 驗蔬菜儲(chu) 存,又好玩又學本事;老人家也經常一起包水餃……”潘超說得如數家珍。

  2020年9月,全國首家以社會(hui) 工作為(wei) 主題的“如願社工村”在牌坊村揭牌。作為(wei) 督導,南京工程學院社會(hui) 工作係教師、南京紅葉社會(hui) 工作服務社理事長張偉(wei) 見證著牌坊村這些年來的喜人變化。“這些實實在在的進步,讓我們(men) 對社會(hui) 工作如何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中發揮更大作用有了更深思考。我們(men) 希望以此激發村民參與(yu) 公共事務的主動性,打造從(cong) ‘社工助人’到‘村民自助’再到‘主動互助’的全閉環服務圈,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現代鄉(xiang) 村治理體(ti) 係。”

  劉曉峰認為(wei) ,隨著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步伐加快,社會(hui) 工作將在優(you) 化鄉(xiang) 村治理體(ti) 係和公共服務體(ti) 係方麵發揮積極作用。“現在,很多鄉(xiang) 村設置了社會(hui) 工作站,‘一村一社工’目標穩步推進,農(nong) 村社會(hui) 工作人才總量已經出現較大缺口。下一步,要壯大社工隊伍力量,提升服務的覆蓋麵和有效性。”

  給社工更多獲得感

  從(cong) 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hui) 工作專(zhuan) 業(ye) 碩士畢業(ye) 後,王琪選擇做一名社工,這讓她成為(wei) 全班同學中的“獨一號”。

  王琪的老師謝倩雯研究員告訴記者,據統計,社工專(zhuan) 業(ye) 對口就業(ye) 的畢業(ye) 生僅(jin) 占總人數10%~30%,大部分學生流向了機關(guan) 或企業(ye) 。影響社工專(zhuan) 業(ye) 就業(ye) 吸引力的,除了薪酬偏低、工作內(nei) 容瑣細,還有對於(yu) 社會(hui) 工作認可不足等多種因素。

  王琪說,自己開始也猶豫過:“除了公認的‘工資低’之外,我還擔心自己是個(ge) 社會(hui) 經驗‘小白’,服務對象向我求助時,我不知道怎麽(me) 幫他們(men) 。”而改變她想法的,是實習(xi) 時的經曆。第一次帶小組,她對自己的服務水平很不滿意。但最後一次活動時,一位小組成員在黑板上寫(xie) 下“感謝王琪老師”,大家報以熱烈掌聲。看著一雙雙真誠的眼睛,她頓時覺得一切都很值得。

  “工作中,我不斷收獲著服務對象的肯定。他們(men) 中有些人還會(hui) 對我說:因為(wei) 你們(men) ,我們(men) 的條件變好了。你們(men) 去幫助更需要的人吧。這讓我很感動。我時常覺得,我們(men) 工作是為(wei) 了‘治愈’服務對象,服務對象又何嚐不是‘治愈’了我們(men) 呢?這才是‘助人自助’的真正內(nei) 涵吧。”王琪說,“我們(men) 不僅(jin) 幫助服務對象解決(jue) 具體(ti) 問題,更幫他們(men) 提高解決(jue) 問題的能力。這個(ge) 過程中,我發現自己進步也很快。”

  “獲得感”幾乎是所有社工都會(hui) 提到的詞。小詩曾經在上海一家互聯網公司工作,收入不少,但工作無趣,疲憊的她想追尋更多意義(yi) ,便回到了家鄉(xiang) ——一個(ge) 東(dong) 部沿海的小城社區裏,“停下來重新審視自己”。投身社工行列後,她逐漸感受到另一種樂(le) 趣:“一開始的手忙腳亂(luan) 過後,我發現,每次幫居民解決(jue) 一件事、調解一樁糾紛,都會(hui) 特別有獲得感。工作比預想要忙,工資自然也不如以前,但我不後悔——以前的我並不知道,自己還能為(wei) 別人做這麽(me) 多有價(jia) 值的事。”不過,說到未來的規劃,小詩也有些迷茫:“雖然我很喜歡社工工作,但職業(ye) 上升空間的確比較小,同事和領導都鼓勵我考出去。”

  劉曉峰認為(wei) ,當前社會(hui) 工作存在薪酬待遇較低和職業(ye) 晉升渠道狹窄兩(liang) 個(ge) 主要瓶頸,而且社工要下沉基層,工作內(nei) 容較雜、工作環境較差,影響了職業(ye) 吸引力。如何拓寬專(zhuan) 業(ye) 社工人才的晉升渠道,是亟待破解的一大難題。另外,穩定的社工隊伍依賴於(yu) 可持續的社會(hui) 服務項目。“目前,政府采購社會(hui) 服務是這類項目經費的主要來源。未來還需探索更多社會(hui) 服務提供模式,吸引多方力量踴躍注入。”劉曉峰說。

  (應采訪對象要求,小詩為(wei) 化名)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陳之殷、陸健、吳春燕、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焦德武)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