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味村晚”,演繹東坡情緣
中國傳(chuan) 媒大學傳(chuan) 播研究院副教授 劉楠
我出生在河南平頂山市郟縣的一個(ge) 小山村。這裏的蘇墳寺村,安息著宋代文豪蘇軾與(yu) 蘇轍。920多年來,鄉(xiang) 親(qin) 們(men) 世世代代虔誠守護著東(dong) 坡墓。我打小就常跟著大人去拜謁東(dong) 坡墓,在我心中,東(dong) 坡似乎是一個(ge) 親(qin) 切而遙遠的故人。然而,由於(yu) 地理位置偏僻等原因,這個(ge) 古村落長期默默無聞,很多珍貴的文化故事淹沒在曆史長河中。
離鄉(xiang) 20年後,東(dong) 坡情結愈濃,我重新把目光投向家鄉(xiang) ,帶著研究生在東(dong) 坡小學舉(ju) 辦公益課堂、在東(dong) 坡鄉(xiang) 村振興(xing) 書(shu) 院整理史料,並發起了“守護蘇東(dong) 坡”雲(yun) 村民行動。以東(dong) 坡精神為(wei) 連接點,邀請各地蘇軾後人、東(dong) 坡文化愛好者等擔任“雲(yun) 村民”,助力蘇墳寺村的建設與(yu) 發展。
今年寒假回鄉(xiang) 後,我一直在琢磨,怎麽(me) 為(wei) 東(dong) 坡文化的傳(chuan) 揚做些事。深思熟慮後,我提議:發動村民,辦一台“東(dong) 坡文化土味村晚”,講述家鄉(xiang) 和東(dong) 坡的千古情緣。一開始,大家難免擔心:沒有專(zhuan) 業(ye) 導演、缺現成的節目、家家戶戶忙著過年沒空排練,太冒險。怎麽(me) 破局?我召集回村大學生一起商量,請“雲(yun) 村民”們(men) 出謀劃策、設計劇本。經過動員,村民們(men) 從(cong) 心存疑惑到主動參與(yu) ,從(cong) 手足無措到動情入戲,很快找到了狀態。例如,由真實故事改編的情景劇《紅石馬槽引發的守護》,男演員換了三次。看到氣氛有些低落,村裏的胡曉娜老師便給大家打氣:“對外講咱村自己的故事,為(wei) 啥不好好演?一定能成!”一語穩定了軍(jun) 心。胡老師一直在整理村裏的東(dong) 坡民間故事,她的爺爺曾參與(yu) 過元代東(dong) 坡雕像的保護。
十天籌備,草根導演,村民出演,本地大學生做主持人。正月初十下午,我們(men) 的“土味村晚”在村裏三蘇園廣場辦起來了。十裏八鄉(xiang) 的鄉(xiang) 親(qin) 們(men) 趕來觀看,市委、縣委領導也來了,還吸引了多家媒體(ti) 視頻直播。節目充滿東(dong) 坡特色,妙趣橫生:農(nong) 夫與(yu) “蘇東(dong) 坡”隔空對話,問大文豪為(wei) 何魂歸河南偏僻小村;古裝演繹蘇東(dong) 坡與(yu) 王閏之的愛情,平淡中透出甜蜜繾綣;東(dong) 坡小學的學生演唱校歌《我愛蘇東(dong) 坡》;村婦們(men) 跳起自發編排的集體(ti) 舞蹈……各地“雲(yun) 村民”也在雲(yun) 端亮相,例如,常州蘇東(dong) 坡紀念館副館長、蘇軾後人蘇東(dong) 等發來了視頻祝福,書(shu) 畫家秋石先生贈送了書(shu) 法牌匾,全國三八紅旗手秦麗(li) 敏等人為(wei) 返鄉(xiang) 大學生開辦的“新東(dong) 坡農(nong) 場”點讚……
村晚“火”了,村民們(men) 的熱情更高了。我想,這次嚐試最大的收獲,就是激發了大家的文化自信,讓他們(men) 探索用自己的方式呈現古村落蘊含的深厚文化,也展現當代農(nong) 民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回想近千年前,東(dong) 坡先生躬耕田野,對山川大地深情滿溢;如今他埋骨的這片厚土,實現新的發展自是義(yi) 不容辭。今天的郟縣,基礎設施建設還比較薄弱,交通、產(chan) 業(ye) 等方麵有很多短板要補齊。然而,有了東(dong) 坡文化這張獨具魅力的“名片”,一定能走出一條文化振興(xing)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新路子。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王美瑩、張哲浩、李潔、王斯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