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0萬人的“通勤之難”,應當被看見
作者:張爾冬
近日,一則“女生上班通勤4小時坐10趟地鐵”的消息登上熱搜,引起一眾(zhong) 網友的共鳴。當事人亦亦回應媒體(ti) 稱,自己每天回家都覺得十分疲憊,打算拿到年終獎後向公司提出離職。
隨著城市邊界的擴張,通勤正在不斷重構當代打工人的一天。新聞中的亦亦並非個(ge) 例,實際上是大城市眾(zhong) 多正在忍受極端通勤的打工人的縮影。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發布的《2022年度中國主要城市通勤監測報告》顯示,2021年,在調查選取的44個(ge) 中國主要城市中,忍受單程60分鍾以上“極端通勤”的人數超過1400萬(wan) ,占比13%。而且,近年來,非一線城市中的“極端通勤”現象,也開始變得更為(wei) 普遍。
隨著產(chan) 業(ye) 格局的演變,崗位內(nei) 聚與(yu) 居住外遷加劇,各大城市職住不平衡問題突出。求職者們(men) 如果想找到一個(ge) 兼具高薪與(yu) 發展前景的工作,就要麵對公司附近高昂的住房成本,或是像大多數人一樣選擇“投擲時間”,用長通勤換取條件更好的居住環境。
此前的一項研究指出,單程通勤超過60分鍾,患抑鬱症的風險會(hui) 增加33%,肥胖的可能性也會(hui) 提高21%。除了長途奔波帶來的身心疲勞外,通勤時間的加長也意味著個(ge) 人娛樂(le) 休息時間的縮減和幸福感的下降。進一步說,一旦這些情緒被帶入工作,就必然會(hui) 導致生產(chan) 力的下降,最終形成員工和企業(ye) “雙輸”的局麵。人們(men) 對“通勤自由”的追求,應當得到理解。
而換個(ge) 角度,對一座城市來說,“通勤幸福”作為(wei) 評估宜居程度的標準之一,既是其應當為(wei) 居住者提供的關(guan) 懷,也是地區吸引人才的重要加分項。關(guan) 注“通勤之難”,也是在關(guan) 注城市發展本身。
然而,“極端通勤”的成因複雜,要從(cong) 根源上解決(jue) 需要城市功能區劃、交通規劃、土地資源開發等多領域管理部門密切配合,是一個(ge) 係統性、長期性的工程。近年來,已經有多個(ge) 城市進行了規劃和探索。交通層麵,去年10月,《上海市交通發展白皮書(shu) 》發布。其中提到,未來,多模式的軌道交通將進一步融合運營,讓市民出行更可靠、更舒適、更便捷,進一步降低極端通勤人口比例。此外,也有專(zhuan) 家提出優(you) 化城市產(chan) 業(ye) 布局的思路,指出可將大城市非核心功能進行疏解,通過興(xing) 建城市次中心、衛星城等方式轉移產(chan) 業(ye) 人口,這對實現職住平衡、優(you) 化城市圈布局具有重要意義(yi) 。
疏解“通勤之難”,需要宏觀層麵的長期規劃,同樣也要看見當時當刻上班族的期待。比如,企業(ye) 管理者可以一同行動,根據員工實際情況提供更為(wei) 友好的彈性工作製度;再如,提高共享單車覆蓋率,讓回家的“最後一公裏”更方便快捷;或者,就算時間沒有顯著縮短,也可以提高交通工具的舒適度,讓通勤之路不再那麽(me) 難以忍受。這些細微之處的變化,同樣能夠彰顯城市建設的溫度。
城,所以盛民也。“人”是構成城市的微觀細胞,他們(men) 將成長的期待寄予城市,也是城市發展的生機所在。通勤看似是一件小事,卻與(yu) 生活幸福感的提升息息相關(guan) ,理應被城市管理者提起重視,而不是讓它一次次出現在熱搜話題中。(張爾冬)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