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我們應如何看待盜版電子書

發布時間:2023-02-13 09:54:00來源: 光明網-時評頻道

  作者:郝劍峰 日本早稻田大學法學研究科博士

  國家統計局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文化新業(ye) 態發展韌性持續增強,其中,數字出版行業(ye) 實現兩(liang) 位數增長。然而,作為(wei) 數字出版的主要產(chan) 品形態之一,電子書(shu) 盜版侵權的問題仍為(wei) 行業(ye) 發展帶來諸多困擾。目前有大量平台、渠道在為(wei) 盜版電子書(shu) 傳(chuan) 播提供依托,其中不少受到用戶追捧。與(yu) 此同時,受盜版侵害的電子書(shu) 作者、出版商卻鮮有發聲的機會(hui) ,為(wei) 他們(men) 辯護的聲音並不多見。

  在科技手段不斷滲入並改變日常生活的今天,我們(men) 看書(shu) 的方式更加多元,電子書(shu) 、有聲書(shu) ,隨著書(shu) 籍形式的豐(feng) 富,針對文字著作物的侵權現象也更為(wei) 廣泛,例如現在常見的盜版電子書(shu) 。

  應明確,盜版電子書(shu) 作為(wei) 對正版著作物的侵權,不論是從(cong) 版權方可期待利益受損的角度,還是其對出版市場的不良影響來看,盜版電子書(shu) 都應得到全社會(hui) 的抵製。然而,就目前來看,人們(men) 對於(yu) 書(shu) 籍版權的觀念還有待更新。大家對於(yu) 音樂(le) 和電影的版權意識有了很大提升,付費收聽收看正版音樂(le) 、電影已成為(wei) 行為(wei) 習(xi) 慣,但對於(yu) 電子書(shu) ,不得不說相關(guan) 版權意識還較薄弱。打擊盜版電子書(shu) ,不僅(jin) 是為(wei) 了保護版權方、作者的利益,更是為(wei) 了保護讀者的自身利益——盜版電子書(shu) 質量良莠不齊,大量存在排版錯亂(luan) 、錯別字等問題,並不利於(yu) 知識傳(chuan) 播和學習(xi) 。

  打擊盜版電子書(shu) ,不能隻靠保護出版市場、維護作者利益之類的大口號。要看到,盜版電子書(shu) 出現與(yu) 盛行的背後,除了違法犯罪者的逐利衝(chong) 動外,還有其他原因。比如紙質書(shu) 籍付梓後,很多正版電子書(shu) 卻沒有發行,存在缺位現象。同時,有的正版電子書(shu) 定價(jia) 過高,幾乎和紙質書(shu) 籍價(jia) 格相當,也使得消費者對盜版電子書(shu) 的需求增加。

  那麽(me) ,我們(men) 該怎樣有效打擊盜版電子書(shu) ?可以先從(cong) 打擊盜版電子書(shu) 生產(chan) 者的活動空間入手。對此,出版行業(ye) 應強化對電子書(shu) 的重視程度。在保證版權人正當利益的同時,考慮消費者的價(jia) 格接受度,對電子書(shu) 合理定價(jia) 。試想,消費者在平台看到自己想看的製作精良、價(jia) 格合理的正版電子書(shu) ,還回去費力尋找錯字滿篇的盜版電子書(shu) 嗎?

  此外,由於(yu) 很多正版電子書(shu) 隻在限定平台流通,但這類平台規模大,會(hui) 與(yu) 作者簽訂獨家協議,一旦讀者對平台的電子書(shu) 定價(jia) 難以接受,也無法從(cong) 其他平台獲取同樣資源,從(cong) 而隻能選擇盜版電子書(shu) 。對這類情況,市場定價(jia) 之外,平台壟斷電子書(shu) 的情況也應該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糾正,從(cong) 而實現作者、讀者和平台三贏的結果。

  如一些與(yu) 商業(ye) 領域關(guan) 係並不是很緊密的學術、藝術類作品,可以更多從(cong) 著作權法角度所提倡的,合理使用以及保護文化市場進一步繁榮促進更多作品問世的社會(hui) 公益角度去考慮,降低讀者閱讀這類作品電子版本的門檻,這樣的做法並不會(hui) 對版權人造成過多影響。

  簡言之,盜版電子書(shu) 的泛濫是每個(ge) 人都不願意看到的結果,但是打擊盜版電子書(shu) 還需要疏堵結合,這對於(yu) 建設知識產(chan) 權強國也有正麵意義(yi) 。(郝劍峰)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