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昔日“泥窩潭”,今朝“金窩窩”

發布時間:2023-02-13 09:53: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武漢大學社會(hui) 學院教授、中國鄉(xiang) 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呂德文

  2023年春節,我們(men) 一家回到了妻子的老家——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縣泥窩潭鄉(xiang) 過年,時間雖然不長,卻感觸良多。

  返鄉(xiang) 期間,我對鄉(xiang) 裏的第一代農(nong) 民工進行了調研。盡管他們(men) 已經五六十歲,在務工群體(ti) 裏算是“高齡”了,但大部分還沒有回家頤養(yang) 天年的打算。他們(men) 正處於(yu) “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階段,家有老人要奉養(yang) ,兒(er) 女也需安家立業(ye) 。然而,返鄉(xiang) 養(yang) 老的現實需求正越來越急迫地擺在他們(men) 麵前。我深感,他們(men) 外出務工,是尋求富裕生活的進路;而落葉歸根,則是一種安頓身心的退路。

  令人欣慰的是,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了農(nong) 民工的就業(ye) 保障。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部等五部委印發的《關(guan) 於(yu) 進一步支持農(nong) 民工就業(ye) 創業(ye) 的實施意見》中,也明確提出做好大齡農(nong) 民工就業(ye) 扶持,“不得以年齡為(wei) 由‘一刀切’清退”。這給第一代農(nong) 民工們(men) 吃下了定心丸。

  務工賺來的辛苦錢,大都花在了改善家人生活和為(wei) 自己養(yang) 老做準備上。這次回去,我看到了很多新蓋的鄉(xiang) 村別墅。這些別墅不僅(jin) 實用,而且注重美觀,一般都還配套有車庫、廚房,甚至漂亮的小園林。這說明,第一代農(nong) 民工很多已經完成了“生活革命”,也將更高質量的生活追求帶回了家鄉(xiang) 。

  還有很多變化在真切地發生著。調研中了解到,當地開展了黨(dang) 群連心“五個(ge) 到戶”活動,基層黨(dang) 員幹部要全覆蓋走訪所有農(nong) 戶,宣傳(chuan) 政策、收集民情、調解糾紛、幫扶產(chan) 業(ye) 。同時,村兩(liang) 委積極通過電話和微信,和在外務工的村民保持聯係。我的嶽父在外多年,卻隔三岔五地接到村裏電話,幫他把土地流轉、新農(nong) 合、社保等事務安排得妥妥當當。

  鄉(xiang) 村風俗的改變也是我一直關(guan) 心的問題。以前,這一帶農(nong) 村普遍存在鋪張浪費和薄養(yang) 厚葬問題,農(nong) 民人情負擔比較重。根據我的觀察,絕大多數村民對高價(jia) 彩禮、人情攀比、酒席過多等習(xi) 氣都是既厭惡又無奈。比如我嶽父家,2022年的人情開支將近兩(liang) 萬(wan) 元,雖然比以前少了一點,但仍是一筆不小的負擔。這幾年,村裏對鄉(xiang) 風文明建設出實招、下大力,取得了一些效果,農(nong) 民很歡迎給歪風邪氣“踩刹車”。

  這些見聞,讓我對這個(ge) 普通鄉(xiang) 村的明天充滿了信心。“泥窩潭”,再也不是灰頭土臉的泥窩窩,儼(yan) 然成了富足安樂(le) 的“金窩窩”。我相信,這樣的變化,正在無數個(ge) 鄉(xiang) 村上演。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王美瑩、張哲浩、李潔、王斯敏)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