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數字出版產業穩步向前
產(chan) 業(ye) 整體(ti) 規模全年達12762.64億(yi) 元——
中國數字出版產(chan) 業(ye) 穩步向前
光明日報記者 韓 寒
近日,第十二屆中國數字出版博覽會(hui) 在北京舉(ju) 行。本屆博覽會(hui) 以“再出發 創未來”為(wei) 主題,通過報告發布、展覽展示、集中采選、論壇會(hui) 議、推介洽談等活動,集中呈現了中國數字出版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的新進展、新成效。
產(chan) 值持續增長,業(ye) 態日益多元
博覽會(hui) 上,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院長魏玉山表示:“2021年,我國的數字出版產(chan) 業(ye)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的情況下,依然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實力。產(chan) 業(ye) 整體(ti) 規模全年達12762.64億(yi) 元,比前一年增加8.33%,為(wei) ‘十四五’出版行業(ye) 的發展開了一個(ge) 好頭。”
他所作的《2021—2022年中國數字出版產(chan) 業(ye) 年度報告》,為(wei) 行業(ye) 發展注入了信心。
報告顯示,雖然增速較前幾年有所放緩,但中國數字出版產(chan) 業(ye) 已連續多年保持增長。若以2017年國內(nei) 數字出版產(chan) 業(ye) 整體(ti) 收入規模7071.93億(yi) 元為(wei) 基數,5年來該產(chan) 業(ye) 增長了1.8倍。
在細分類別中,除互聯網期刊、電子書(shu) 等傳(chuan) 統數字出版產(chan) 業(ye) 保持穩定增長之外,在線教育、互聯網廣告、數字音樂(le) 等產(chan) 業(ye) 呈迅猛發展之勢。尤其是在線教育,2015年產(chan) 值僅(jin) 為(wei) 180億(yi) 元,2021年產(chan) 值已達2610億(yi) 元。
魏玉山分析,在頂層設計更加完善、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要“大力推進文化數字化戰略”等背景之下,數字出版產(chan) 業(ye) 的業(ye) 態越來越多元、產(chan) 值越來越高。一方麵,優(you) 質內(nei) 容的打造、品牌IP的積累與(yu) 深度開發為(wei) 行業(ye) 規模化發展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麵,用戶對高質量內(nei) 容的需求和支付能力的提升,為(wei) 產(chan) 業(ye) 發展提供了動力與(yu) 保障。
以網絡文學為(wei) 例,2021年該產(chan) 業(ye) 規模達358億(yi) 元,同比增長24.1%,讀者規模則達到了5.02億(yi) 人,占全體(ti) 網民的48.6%。不僅(jin) 如此,網絡文學IP全版權的運營影響了遊戲、影視、動漫、音樂(le) 、音頻等合計超過3000億(yi) 元的市場,產(chan) 業(ye) 鏈條持續延伸。
數字化,讓傳(chuan) 統文化更靈動
卷帙浩繁的中文典籍,是中華悠久文明的見證,也是文化傳(chuan) 播的重要載體(ti) 。當下,數字技術正努力讓古籍走出故紙堆,在更大範圍內(nei) 與(yu) 研究者、讀者見麵。
在今年新設的古籍數字化展區,國家圖書(shu) 館出版社以及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人工智能研發團隊展示了《永樂(le) 大典》高清影像數據庫(第一輯)、識典古籍網、據意查句等古籍數字化的最新技術成果。
“從(cong) 今年2月起,全國讀者就可以在線翻閱《永樂(le) 大典》了。隻要登錄識典古籍網,就可以在相關(guan) 版塊在線查閱《永樂(le) 大典》的高清圖像。”國家圖書(shu) 館出版社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據介紹,數據庫第一輯共收錄了《永樂(le) 大典》40冊(ce) 、75卷,涉及14個(ge) 韻部、17個(ge) 韻字、1800部書(shu) 。除此之外,還嚐試對部分大典內(nei) 容做了知識標引,為(wei) 後續《永樂(le) 大典》的知識體(ti) 係化、利用智能化作鋪墊。
而識典古籍網,是一個(ge) 由北京大學—字節跳動數字人文開放實驗室建造、向公眾(zhong) 免費開放的古籍數字化平台,目前已整理上線了680餘(yu) 部經典古籍,共計7900多萬(wan) 字,古籍主要來自《四部叢(cong) 刊》。
怎樣讓文化遺產(chan) “動”起來?
博覽會(hui) 現場,一幅長25米、高3.5米的巨幅LED屏幕吸引了觀眾(zhong) 的目光。屏幕上,秦始皇築長城、白登之圍、山海關(guan) 大戰等十餘(yu) 個(ge) 關(guan) 於(yu) 長城曆史故事的精彩瞬間,以動畫的形式循環上演。
這幅名為(wei) 《穿越時空的中國·長城》的產(chan) 品,綜合運用了傳(chuan) 統繪畫、流媒體(ti) 、虛擬成像和三維立體(ti) 成像等前沿技術,同時擁有紙質書(shu) 籍、電子動畫等多種形態,是紙質出版向數字出版轉型的最新成果之一。
“《穿越時空的中國·長城》是繼《穿越時空的中國·大運河》之後,我們(men) 推出的又一個(ge) 產(chan) 品。不斷推出這類產(chan) 品並把它們(men) 轉化成多種語言推廣到國外,除了可以讓遙遠的中國曆史變得可感、可知之外,也可以讓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播得更廣、更遠。”中國大百科全書(shu) 出版社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精準化,為(wei) 知識服務賦能
當前,出版數字化、融合化的態勢日益明顯,數字化、立體(ti) 化、融媒化的呈現方式,對出版物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博覽會(hui) 中國民主法製出版社展台,記者見到《民法典 百姓普法讀本》《百姓法治寶典》等普法讀物,封麵、內(nei) 頁甚至每一問均設置了二維碼,與(yu) 相關(guan) App相配合,以文字、音頻、視頻等多種形式向讀者提供法律知識服務。據了解,這種融媒體(ti) 形態的讀物,單本銷量能達數十萬(wan) 甚至百萬(wan) 元。
據社科文獻出版社工作人員介紹,該社擁有電子書(shu) 2.3萬(wan) 餘(yu) 種,有聲書(shu) +視頻共計3000多小時,紙電同步率達到了94.5%。在“先曉書(shu) 院”平台,集納該社“皮書(shu) ”係列圖書(shu) 分類整理而成的馬克思主義(yi) 研究數據庫、減貧研究數據庫、中國市場化指數數據庫等資源,已為(wei) 全國數百家研究機構提供服務。
《2021—2022年中國數字出版產(chan) 業(ye) 年度報告》指出,隨著出版業(ye) 融合發展邁向深入,數據中台將得到更大力度的推行。加快數據資源累積,將數據資源轉化為(wei) 數據資產(chan) ,以數據驅動業(ye) 務增長,將會(hui) 全方位、多角度重塑出版行業(ye) 的生產(chan) 鏈、業(ye) 務鏈和價(jia) 值鏈。
“在高質量發展要求下,提質增效將成為(wei) 行業(ye) 未來發展重心。以往我們(men) 提供的知識服務較為(wei) 粗放,近年來用戶對知識內(nei) 容的精準性有了更高要求,對我們(men) 知識加工的能力也提出了要求。出版企業(ye) 作為(wei) 知識服務行業(ye) 的代表之一,進一步精耕內(nei) 容是立身之本。”社科文獻出版社數據中心工作人員範淼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