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技術如何與德育創新“共舞”
作者:阮博(華東(dong) 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副院長、高校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偉(wei) 大建黨(dang) 精神研究中心研究員)
近年來,伴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廣泛應用,智能社會(hui) 的運作模式和生活場景日益顯現,人類正快速邁進全新的智能時代。智能時代的來臨(lin) ,帶來了人們(men) 生產(chan) 方式、生活樣式和思維模式的巨變,也重構著整個(ge) 社會(hui) 的教育生態。德育作為(wei) 重要的教育形態,在智能時代下既麵臨(lin) 創新發展的嶄新機遇,亦遭遇前所未有的風險挑戰。唯有準確“識智”、積極“應智”和主動“求智”,德育方可實現與(yu) 智能技術的“共舞”。
智能時代德育的“技術紅利”
智能時代是人工智能技術獲得廣泛性應用的時代,人工智能乃是理解智能時代的“密鑰”。人工智能作為(wei) 前沿數字化技術之一,能夠有效賦能德育,為(wei) 德育的提質增效提供新契機。
一是德育場域的時空延展。在智能時代,通過運用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混合現實(MR)等智能技術,可以營造出全景化、多維度、交互性、沉浸式的德育環境新樣態,突破德育受客觀物理場域所限的窠臼。乘人工智能技術的“東(dong) 風”,打造虛實結合、人機互動、實時共享、群智開放、沉浸體(ti) 驗等全新的德育場景,能夠促進德育在現實空間與(yu) 虛擬空間、物理空間與(yu) 思想空間、社會(hui) 空間與(yu) 個(ge) 人空間實現多線性延展。
二是德育供需的精準對接。大數據和算法是人工智能的核心要件。相較於(yu) 以往的數據處理技術,人工智能可依托算法注入並立足大數據的“喂養(yang) ”進行深度學習(xi) ,具有總結規律、呈現趨向、預測發展的強大能力。通過利用智能“畫像”等技術,能夠以顯性化的方式呈現教育對象在德行方麵的某些隱匿特征,從(cong) 而提高德育供給的精準度、精確度、精細度,為(wei) 開展個(ge) 性化德育創造條件。也就是說,在智能時代,德育更容易達到與(yu) 教育對象內(nei) 在需求的精準對接,從(cong) 而實現德育之“供給側(ce) ”與(yu) “需求側(ce) ”的良性循環。
三是德育資源的共建共享。人工智能能夠助力德育資源的開發與(yu) 利用,最大限度地發揮出德育資源的價(jia) 值。在德育資源開發方麵,利用人工智能的深度搜索、跨界融合、知識加工以及可視交互技術等,可以對不同時期、不同內(nei) 容、不同形式的德育資源進行自動挖掘、快速獲取和係統整合,從(cong) 而使得德育資源開發走向高效化;在德育資源配置方麵,人工智能能夠助力媒介化的知識、信息、數據等轉化為(wei) 德育資源並存儲(chu) 於(yu) 雲(yun) 智能平台中,德育主體(ti) 隻需擁有智能終端便可隨時隨地獲取,這大大提高了德育資源配置的覆蓋麵和共享度。
智能時代德育的風險隱憂
智能時代雖已來臨(lin) ,但人工智能技術依然處於(yu) 不斷的迭代更新之中。目前,人工智能技術在發展、應用和治理上仍處於(yu) 探索階段,存在著很大的優(you) 化改進空間。因此,要對智能時代德育的風險隱憂進行理性思量。
首先,智能預設機製對德育過程生成性的消解。人工智能本質上是預先設計好的算法程序和數據模型,天然帶有“預設固化”的特征。然而,德育本質上是一種具有生成性特征的教育實踐活動。德育過程乃是德育主體(ti) 與(yu) 對象的精神交流過程,是二者通過思想傳(chuan) 遞、情感共鳴、智慧啟發等生成起來的生命性互動,其中的許多環節是無法被技術性預設和程序化預定的。在智能時代,對人工智能技術的過度依賴,會(hui) 解構德育過程的生成性特質,使德育機械化、刻板化、單調化,讓德育過程中難能可貴的人文性、情感性、創造性的因素被消解。
其次,智能接受偏好對德育內(nei) 容深度性的衝(chong) 擊。德育內(nei) 容的深度性,具體(ti) 指涉的是德育內(nei) 容的思想深邃性、道德深刻性和教育深遠性。在智能時代,由人工智能驅動的知識生產(chan) 和信息傳(chuan) 播樣式,容易使教育對象養(yang) 成碎片化、具象化、淺表化、迅疾化的文化接受偏好,也容易使教育對象形成表麵化、快餐化、情緒化、泛娛樂(le) 化的文化接受心態,從(cong) 而漸漸喪(sang) 失思想咀嚼、道德沉思、價(jia) 值內(nei) 省、情感共鳴、心靈對話、精神關(guan) 懷的興(xing) 趣。這會(hui) 壓縮德育內(nei) 容的輻射力,衝(chong) 擊德育內(nei) 容供給的深度性。
再其次,智能算法賦權對德育價(jia) 值主導性的挑戰。人工智能的一個(ge) 鮮明特點,就是算法承擔起信息分發的“職責”。在智能時代下,由智能算法賦權所衍生的五花八門的“個(ge) 性推薦”“猜你喜歡”“熱點頭條”中,不乏消極、負麵、低劣甚至危險的信息。這是因為(wei) ,智能算法賦權極易被強勢的資本邏輯、異化的技術邏輯和扭曲的符號邏輯所裹挾,導致智能算法所推送的往往是缺乏正確價(jia) 值導向的內(nei) 容。在這種情態下,是非、善惡、美醜(chou) 等各種異質性的價(jia) 值敘事便在智能網絡空間競相爭(zheng) 豔和自由流轉,德育價(jia) 值的主導性將麵臨(lin) 嚴(yan) 峻挑戰。
智能時代德育的適應性創新
要利用好智能時代的“技術紅利”,同時規避智能時代所帶來的風險隱憂,就要構建“智能德育”體(ti) 係,推進智能時代德育的適應性創新。
一是鍛造智能德育隊伍。構建智能德育體(ti) 係,關(guan) 鍵在教師。鍛造一支深諳智能時代信息生成傳(chuan) 播規律、算法創製運用規律、道德接受內(nei) 化規律的智能德育隊伍,是破解智能時代德育所麵臨(lin) 的諸多風險挑戰的應然指向。為(wei) 此,要讓德育教師樹立“立德樹人為(wei) ‘體(ti) ’,智能技術為(wei) ‘用’”的理念,以守正創新的姿態主動“擁抱”智能時代。一方麵,要讓教師堅守德育的本真價(jia) 值,不忘德育的立德樹人初心,不能淪為(wei) 智能技術的“木偶”;另一方麵,要讓教師確立與(yu) 智能時代相匹配的思維方式(如生成性思維、預測性思維、精準性思維、協同性思維等)和教育理念(如個(ge) 性觀照、精準滴灌、跨界融合、多向互動等),積極提升自身的智能素養(yang) 。
二是善用智能德育模式。智能德育模式,是指依托人工智能技術打造的德育新樣式,涉及德育內(nei) 容的智能呈現、德育方法的智能運用、德育載體(ti) 的智能拓展、德育場景的智能改造、德育話語的智能傳(chuan) 播等。在智能時代,善用智能德育模式,能夠優(you) 化德育供給,提高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善用智能德育模式,意味著要將人工智能技術有機嵌入德育過程,構建起適用於(yu) 德育實踐的智慧教育體(ti) 係。同時,善用智能德育模式,也意味著堅持“德行為(wei) 王,技術為(wei) 輔”原則,注重用德育價(jia) 值之“道”來駕馭智能技術之“器”,規避因智能技術在德育領域深度擴散和過度使用而導致的工具理性對價(jia) 值理性的侵蝕。
三是健全智能德育機製。智能德育要取得良好效果,離不開相關(guan) 保障機製的建立。首先,要健全智能德育的主體(ti) 培育機製。要滿足智能德育對德育主體(ti) 提出的新要求,就要健全智能德育的主體(ti) 培育機製,使德育主體(ti) 能夠生成與(yu) 智能時代相匹配的智慧思維、技術素養(yang) 和價(jia) 值理念。其次,要健全智能德育的風險監測與(yu) 應對機製。在智能德育運行的各環節,都應配以相應的風險監測預警和應對處理機製,以保障智能技術助推德育目標的實現。最後,要健全智能德育的協同管理機製。若德育大數據的共建共享存在阻滯,“智能德育”便會(hui) 難以推進。因而,健全協同管理機製,是智能德育有效運轉的題中之義(yi)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