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的“小胖子” 健康的大問題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小湯山醫院綜合內(nei) 科副主任王一書(shu) 在門診時發現,近年來,肥胖的患者越來越多了。全國政協委員、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馬秀珍也曾聽專(zhuan) 家介紹,門診遇到4歲的小女孩體(ti) 重39公斤,10歲的小女孩體(ti) 重達80公斤。
“有的孩子胖到‘令人懷疑’。”馬秀珍回憶,專(zhuan) 家們(men) 提起門診的經曆,都非常擔憂。
據國家衛健委2020年發布的《中國居民營養(yang) 與(yu) 慢性病狀況報告》,我國城鄉(xiang) 各年齡組居民超重及肥胖率呈持續上升趨勢,其中成年居民超重、肥胖率已經超過50%,6-17歲兒(er) 童青少年接近20%,6歲以下的兒(er) 童已達到10%。
這份報告預計,若不加以遏製,到2030年,中國成人超重、肥胖患病率將達到65.3%,學齡兒(er) 童和青少年將達到31.8%,學齡前兒(er) 童將達15.6%。
肥胖不僅(jin) 是個(ge) 人健康問題,更會(hui) 成為(wei) 一種公共衛生問題。有研究預測,到2030年,超重和肥胖的經濟負擔將達到4180億(yi) 元人民幣,約占全國醫療費用總額的22%。深入開展肥胖防治的探索,細化落實政策規劃,是通往健康中國願景的必然之舉(ju) 。
幹預方案及診療規範亟待出台
在王一書(shu) 看來,應將肥胖的預防、診斷、治療以及健康管理融入我國已有慢病領域政策平台及行動計劃中,建立並擴大一體(ti) 化肥胖管理政策體(ti) 係。
在此過程中,有關(guan) 部門可開展健康體(ti) 重防治宣教和體(ti) 重定期檢測,建立居民體(ti) 重指標健康檔案。對經生活方式幹預後療效不佳的肥胖症,或超重合並其他並發症的患者,健康管理機構還可以為(wei) 他們(men) 提供上級醫療機構轉診和健康體(ti) 重管理谘詢等服務。
她還認為(wei) ,應該進一步完善肥胖診斷與(yu) 治療環節的政策製定,加強肥胖專(zhuan) 科診療能力建設。
“當前我國肥胖臨(lin) 床診療實施性政策還不太完善。”在王一書(shu) 看來,為(wei) 保障並促進肥胖症臨(lin) 床診療在各級醫療機構的規範與(yu) 發展,應出台肥胖臨(lin) 床規範診療流程等相關(guan) 技術方案,同時將肥胖診治納入相關(guan) 慢性病疑難雜症的多學科診療(MDT)之中,進一步提升相關(guan) 病患的治療效果。
作為(wei) 一名臨(lin) 床一線的醫生,王一書(shu) 建議,針對肥胖症及其導致的疾病負擔,應該加強監測、信息收集與(yu) 相關(guan) 研究,為(wei) 肥胖防治政策製定與(yu) 實施的效果評價(jia) 提供相關(guan) 數據支持。
馬秀珍也認為(wei) ,應該啟動“臨(lin) 床+科研”的實踐模式。比如,通過大數據和科研項目探討形成符合中國肥胖和超重患者特征的管理模式,這套模式當以臨(lin) 床肥胖相關(guan) 慢性病監測為(wei) 主、社區肥胖谘詢為(wei) 基礎。
在她看來,必須緩解肥胖藥物治療的困境。她建議,應研發或引進更多可選擇的治療肥胖的藥物,建立適合中國人群的藥物治療標準和方案。
完善兒(er) 童肥胖防治指南
在兒(er) 童變成患者進入醫院之前,應對肥胖問題還有諸多工作需要完善。比如,馬秀珍觀察到,我國尚未形成公認的肥胖生活方式幹預方案。盡管超重和肥胖問題有多個(ge) 管理、營養(yang) 、治療等指南或共識,但相互之間缺少係統性和協調性,導致臨(lin) 床執行度不足。
她認為(wei) ,當前有必要分人群完善我國的肥胖管理指南。“我國近20年裏出台了成年人肥胖預防管理的指南和專(zhuan) 家共識,但兒(er) 童肥胖問題還未被明確。”
兒(er) 童肥胖問題怎麽(me) 產(chan) 生的?從(cong) 事食品行業(ye) 20多年的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來伊份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鬱瑞芬覺得,一方麵是部分家長太溺愛孩子,缺乏相應的青少年營養(yang) 意識;另一方麵也跟當前的兒(er) 童食品缺乏分類有關(guan) 。兒(er) 童肥胖、性早熟,除遺傳(chuan) 、環境等誘因外,飲食不當、營養(yang) 過剩是公認的“罪魁禍首”。
她谘詢了相關(guan) 部門後發現,目前中國的兒(er) 童食品沒有較為(wei) 嚴(yan) 格的分類,因此她在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遞交提案,希望由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hui) 牽頭,組織兒(er) 童食品安全專(zhuan) 家、科研院所、高校、標杆食品企業(ye) 共同參與(yu) 製定兒(er) 童食品國家標準,明確兒(er) 童食品的專(zhuan) 門分類,對兒(er) 童食品的營養(yang) 成分、添加劑要求、包裝標識、營銷宣傳(chuan) 、質量指標等進行明確規定,讓各個(ge) 年齡段的孩子都吃得更加健康。
“我們(men) 也調研了一下,其實84.5%的家長是希望買(mai) 有‘兒(er) 童食品’字樣的食品,這樣生產(chan) 者有了標準,購買(mai) 的父母也有了標準。”不過,鬱瑞芬也表示,兒(er) 童食品的標準一定要由營養(yang) 協會(hui) 、科研單位跟龍頭食品企業(ye) 建立。
此外,她提到,亟須填補“兒(er) 童食品”分類分級及相關(guan) 法律法規空白。她還希望能由國家衛健委牽頭製訂“兒(er) 童營養(yang) 膳食指南”。同時,研究機構、學校、社會(hui) 公益機構等都可以積極開展兒(er) 童食品安全健康教育。如有條件,中小學校、幼兒(er) 園也可麵向兒(er) 童、教師、家長,設計兒(er) 童及青少年食品健康的科普課程,幫助孩子們(men) 吃得有營養(yang) 、吃出健康。(記者 胡寧 王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