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發知播”成現象級事件 感動的是那旺盛的生命熱情
【社評】“銀發知播”感動我們(men) 的是那旺盛的生命熱情
這份選擇源於(yu) 他們(men) 對所從(cong) 事領域的熱愛和熱情,以及對薪火相傳(chuan) 的殷切期待;源於(yu) 他們(men) 對拓展知識傳(chuan) 播廣度和深度的追求,以及在與(yu) 網友交流互動中收獲的價(jia) 值感;源於(yu) 他們(men) 對人生的高標準期待,即使步入晚年,依舊不虛度、不苟且。
“春蠶不老,夕陽正紅。沒有牆壁的教室,不設門檻的大學。白發人創造的流量,匯聚成真正的能量。知播,知播,傳(chuan) 播知識與(yu) 文化,始終是你們(men) 執著的方向。”據央視報道,3月4日,“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揭曉,集體(ti) 獎花落13位“銀發知播”。他們(men) 平均年齡77歲,有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技館原館長,還有大學教授和中小學老師。天文、物理、文學、美學……借助短視頻與(yu) 直播,他們(men) 將畢生所學授以他人,用日複一日的耐心播下知識的種子。
雖已高齡,卻玩轉網絡;白發飄飄,卻依然很潮——中科院院士歐陽自遠每次在短視頻平台做探月知識直播都有上百萬(wan) 人觀看;海洋地質學家汪品先用大白話科普海洋知識;古代文學專(zhuan) 業(ye) 教授戴建業(ye) 通過短視頻講授古詩詞,深入淺出、幽默風趣的風格吸引了770多萬(wan) 粉絲(si) ;退休物理學教授吳於(yu) 人和十多位博士生在短視頻平台科普物理常識、演示趣味物理實驗,吳教授被網友稱為(wei) “科學姥姥”;退休教師王廣傑每晚直播90分鍾,為(wei) “網友粉絲(si) 家人們(men) ”上電工課;有著50年教齡的語文教師楊維雲(yun) 兩(liang) 年間在直播間裏為(wei) 數萬(wan) 名成年人提供零基礎拚音識字課程……
沒有濾鏡美顏,沒有叫賣求打賞,“銀發知播”群體(ti) 用精心的設計和精彩的講述,匯成了短視頻直播界的一股清流。“感動中國”獲獎信息推文下麵,網友們(men) 讚歎“這群爺爺奶奶真酷”“這才是最值得追的up主們(men) ”,字裏行間不乏對“銀發知播”何以令人感動的生動詮釋——人們(men) 感動於(yu) 職業(ye) 生涯已畫上句號的老人未被數字鴻溝嚇退,而是主動擁抱新技術,為(wei) 知識傳(chuan) 播插上互聯網的翅膀;感動於(yu) 有這樣一群人退而不休,發揮餘(yu) 熱,為(wei) 社會(hui) 繼續貢獻價(jia) 值;感動於(yu) 在紮實功底和豐(feng) 富閱曆的加持下,“銀發知播”們(men) 的課堂有著非比尋常的魅力和感染力;感動於(yu) 這一群體(ti) 不求利益、不問回報,一門心思將傳(chuan) 授知識進行到底的無私與(yu) 熱忱。
進入晚年的“銀發知播”們(men) 為(wei) 何孜孜不倦地“工作在別處”,他們(men) 有著怎樣的初衷,這引起很多人的思考。
這份選擇源於(yu) 他們(men) 對所從(cong) 事領域的熱愛和熱情,以及對薪火相傳(chuan) 的殷切期待。在直播中能一口氣講兩(liang) 個(ge) 半小時的探月工程老專(zhuan) 家歐陽自遠看來,“讓更多的人保持一顆熱愛科學的心,才能激發科學事業(ye) 的無限活力”。
這份選擇源於(yu) 他們(men) 對拓展知識傳(chuan) 播廣度和深度的追求,以及在與(yu) 網友交流互動中收獲的價(jia) 值感。很多不識字的農(nong) 村女性在語文教師楊維雲(yun) 直播間學習(xi) 認字後,生活有了很大改變。科普海洋知識的汪品先教授喜歡看網友的評論,“那些話語意味著觀眾(zhong) 和科學家在產(chan) 生共振,對科學家是一種鼓勵”。
這份選擇源於(yu) 他們(men) 對人生的高標準期待,即使步入晚年,依舊不虛度、不苟且,努力實現老有所值、老有所樂(le) 。在“感動中國”名單揭曉當晚,“銀發知播”中的幾位老師仍在堅持上直播課。守著“一人一黑板一教棍”的楊維雲(yun) 表示,“隻要有一個(ge) 人聽,都會(hui) 堅持講下去”。
讀懂“銀發知播”的內(nei) 心,我們(men) 或許會(hui) 明白,他們(men) 身上比傳(chuan) 授知識本身更令人感動的,是他們(men) 的人格魅力與(yu) 精神力量。經年之後,網友們(men) 或許會(hui) 淡忘在直播間裏學過的知識,但爺爺奶奶們(men) 的那份執著和自信、積極和熱情,應該不會(hui) 被時光輕易抹去。
“銀發知播”成為(wei) 現象級事件,與(yu) 時下短視頻平台一些低俗視頻、帶節奏的假新聞形成鮮明對比。近年來,知識類直播和短視頻越來越受用戶青睞,在如何活化線下資源、引進優(you) 質內(nei) 容等方麵,“銀發知播”應該為(wei) 行業(ye) 發展帶來更多積極啟示。
其實,在直播間之外,還有不少老年人在社會(hui) 生活中繼續發揮著自己的光和熱,博物館裏的誌願講解員、社區裏的兼職工作者、地鐵裏的誌願服務人員等等,他們(men) 所做的事也許並不耀眼奪目,但他們(men) 的付出同樣值得我們(men) 送上一份敬意和尊重。
致敬所有為(wei) 人生不斷發光發亮而一往無前的人們(men) !致敬他們(men) 所創造出的有形或無形的、積極而磅礴的能量!
韓韞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