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準國家需求 培養拔尖人才——訪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校長張平文委員
【兩(liang) 會(hui) 專(zhuan) 訪】
光明日報記者 夏靜 光明日報通訊員 程曉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增強科技創新引領作用。作為(wei) 教育界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校長張平文委員始終聚焦高等教育、科技發展和人才培養(yang) 等關(guan) 乎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戰略支撐的重大問題,建言獻策、履職盡責。
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張平文委員提交了《關(guan) 於(yu) “培養(yang) 導航拔尖創新人才,推動北鬥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的提案》。他提出,北鬥產(chan) 業(ye) 要發展,人才是關(guan) 鍵,需要加強人才隊伍結構性調整,培養(yang) 高層次複合型人才隊伍。提高相關(guan) 學科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的規模和質量,提升國際競爭(zheng) 力;重點麵向國家戰略需求,建設相關(guan) 學科創新中心,形成創新人才高地和人才體(ti) 係;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營造識才愛才敬才用才的良好環境,為(wei) 解決(jue) “卡脖子”難題提供人才智力支撐。
“武漢大學作為(wei) 中國導航與(yu) 位置服務的重要技術基地,在空天科技研究,尤其是北鬥建設和應用中取得了先發優(you) 勢。”張平文委員介紹,學校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推進有組織科研,進一步打通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到交叉創新的鏈條,鼓勵科研人員甘坐“冷板凳”,勇闖創新“無人區”,在北鬥時空基準與(yu) 人工智能、網絡空間安全等交叉學科領域做出一批原創性、顛覆性的前沿研究。
新時代如何推進高校高質量發展?張平文委員認為(wei) ,高校特別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要以國家戰略需求為(wei) 導向,堅持為(wei) 黨(dang) 育人、為(wei) 國育才。武漢大學將以立德樹人為(wei) 根本、以隊伍建設為(wei) 核心、以國家戰略為(wei) 指引、以體(ti) 製機製為(wei) 動力,進一步完善學術治理體(ti) 係,持續推進學科布局優(you) 化調整,明確學科發展關(guan) 鍵突破方向,推動實現學科交叉融合新突破,奮力推進學校高質量發展。
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瞄準世界科技發展前沿,立足原始創新,一直是武大人不懈努力的方向。近年來,武漢大學在北鬥導航、對地觀測、子午工程等優(you) 勢領域加大科技攻關(guan) ,連續三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充分彰顯勇於(yu) 探索、敢於(yu) 創新的科學精神,自覺踐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今年學校工作的主題是“學科建設年”,以學科建設為(wei) 牽引,張平文委員提出了許多關(guan) 於(yu) 辦學治校的思考。他特別強調,一方麵以基礎學科為(wei) 主導,充分尊重科學家意見,注重原始創新,鼓勵開展好奇心驅動的基礎研究,強化基礎研究前瞻性、戰略性、係統性布局,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另一方麵,把握科技發展趨勢,以國家戰略需求為(wei) 導向,瞄準國家重大項目、重大工程開展有組織的科研,下好“先手棋”。通過校地校企合作等方式,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hui) 發展重大需求中塑造學科新優(you) 勢。
去年,武漢大學牽頭24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兩(liang) 大基礎科學中心正式啟動,全國重點實驗室重組率先突破;積極推進國家高端智庫和新文科建設,谘政服務能力不斷提升,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數穩居全國高校前列。
使命光榮,責任在肩。“今年是武漢大學130周年華誕,是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裏程碑,也是銳意進取、再創輝煌的新起點。”走在蓬勃發展的當下,張平文委員幹勁十足,“要重視文化傳(chuan) 承,進一步樹立學校發展的文化自信,維護並發掘學校品牌價(jia) 值,堅持用大學精神凝心聚力;要繼續解放思想,進一步深化對教育教學規律的認識,用改革創新精神破解體(ti) 製機製難題;要強化係統思維,一體(ti) 化推進改革發展,分層分類進行政策引導;要注重學用貫通,在服務國家戰略和地方重大需求中尋求新機遇,在新時期高等教育發展新賽道新領域尋求新突破。”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