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書寫新時代的雷鋒故事——記第八批全國學雷鋒活動示範點和崗位學雷鋒標兵

發布時間:2023-03-08 10:05: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李睿宸 光明日報通訊員 鄭曆惠 陳漣漪

  2023年是毛澤東(dong) 等老一輩革命家為(wei) 雷鋒同誌題詞六十周年。日前,中宣部命名並公布了第八批全國學雷鋒活動示範點和崗位學雷鋒標兵。

  他們(men) 來自各行各業(ye) 、各個(ge) 領域、各條戰線,他們(men) 正在以實際行動書(shu) 寫(xie) 著新時代的雷鋒故事。

  服務人民,奉獻社會(hui)

  “您好,歡迎乘車。”趙芳輝是河北省承德公交集團的一名公交駕駛員,她所在的7路全稱為(wei) “全國巾幗文明線路7路”。這條線路擔負著承德市區主要客運任務,是承德公交所有運營線路中發車最早、收車最晚的線路,駕駛員全部為(wei) 女員工,是承德一條響當當的特色品牌線路。

  作為(wei) 一名“城市擺渡人”,趙芳輝和同事們(men) 把為(wei) 群眾(zhong) 提供無微不至的出行服務作為(wei) 工作準則,總結凝練出“專(zhuan) 心、細心、誠心、熱心、愛心”的“五心”服務經驗,累計安全行駛8000餘(yu) 萬(wan) 公裏,運送乘客1.4億(yi) 多人次,長期保持著“安全運營零事故、優(you) 質服務零投訴”的突出業(ye) 績。

  工作之外,趙芳輝和同事常年一起資助貧困家庭學生完成學業(ye) ,定期到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深入社區、校園宣傳(chuan) 安全文明乘車知識,每年平均組織各類學雷鋒活動60多次,用自身的實際行動傳(chuan) 承和弘揚著雷鋒精神。

  許海平是湖南省衡陽市環境衛生事務中心垃圾運輸中心副主任。“他就是個(ge) 閑不住的人。”周圍人談起他時總是這樣評價(jia) 。

  2009年,新的垃圾中轉站投入使用,許海平連續3個(ge) 多月加班研究,做到常見故障“手到病除”。2012年7月,1號設備液壓部分故障,他帶領兩(liang) 名修理工在60多攝氏度的機房裏拆裝溢流閥、更換濾芯,一待就是3個(ge) 小時。他還積極推行技術革新,推動部分設備零部件國產(chan) 化,為(wei) 單位節約經費10萬(wan) 餘(yu) 元。

  每天至少兩(liang) 次設備巡查、排查安全隱患達100餘(yu) 次……十幾年來,許海平所在的轉運站沒有一次因設備故障影響生產(chan) ,他真正做到了幹一行、愛一行、精一行,把最優(you) 質的服務奉獻給社會(hui) 。

  暖心幫扶,大愛常駐

  15把剃刀,是他義(yi) 務理發50餘(yu) 年的見證;數本小冊(ce) 子,是他用心服務人民的成果……山西省太原選煤廠退休職工辛來保自掏腰包購買(mai) 全套理發設備,帶頭參加社區紅帽子義(yi) 務理發隊,每月兩(liang) 次定時定點為(wei) 老人們(men) 服務,還將社區內(nei) 行動不便的老弱病殘等特殊人群全部登記在冊(ce) ,主動上門服務。

  除了義(yi) 務理發,他還經常義(yi) 務為(wei) 逝者服務,讓他們(men) 體(ti) 麵地走完最後一程。40多年來,他帶著二級殘障的兒(er) 子一起撿拾生活區的垃圾,盡其所能為(wei) 社區清潔環境作貢獻。有人誇他說,像他這樣的好人能活100歲。他聽後笑道:“托大家的福,如果我能活到100歲,我一定給大家服務到100歲。”

  在這次公布的名單中,還有這樣一個(ge) 群體(ti) ——常州日報社《周末關(guan) 愛》欄目組。

  2007年春節前,常州日報社特別策劃了《新年圓夢》欄目,連續10天刊出100個(ge) 貧困家庭的困境和心願,引發社會(hui) 強烈反響。很快,這些心願全部實現。

  新春過後,《新年圓夢》變身《周末關(guan) 愛》,每周五用兩(liang) 個(ge) 整版的篇幅講述常州市10戶困難家庭的“微心願”,讓全社會(hui) 聽見他們(men) 的聲音、了解他們(men) 的訴求、幫助他們(men) 的生活、解決(jue) 他們(men) 的難題。

  “這個(ge) 恩情我們(men) 永遠記得!”楊長武是勤業(ye) 新村一社區居民。2014年,他的兒(er) 子患上了尿毒症,高昂的醫療費用令一家人焦心不已。《周末關(guan) 愛》報道後,一周內(nei) 便幫他籌措善款8萬(wan) 元,使手術得以順利進行。

  16年來,欄目組先後走進2500多個(ge) 社區、3萬(wan) 多個(ge) 困難家庭,幫助困難群眾(zhong) 超10萬(wan) 人,累計金額1500多萬(wan) 元,吸引並帶動了500多個(ge) 單位團體(ti) 和2萬(wan) 餘(yu) 名愛心個(ge) 人參與(yu) 到學雷鋒行動中來,助力解決(jue) 百姓“急難愁盼”的問題。

  不畏艱險,保家衛國

  在安徽省大別山腹地,一條難度堪比蜀道的郵路,是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安徽省太湖縣分公司北中郵政支局投遞員吳義(yi) 陽走了20多年的老路。這條路直線最遠不過15公裏,可單趟環程卻要走108公裏。吳義(yi) 陽要耗費七個(ge) 半小時,才能將每天300餘(yu) 件的郵件包裹送至村民手中。

  在這山高水深的土路上,他始終不畏艱險,踐行著“人民郵政為(wei) 人民”的服務宗旨,利用郵遞車同時“兼職”宣傳(chuan) 好黨(dang) 的政策聲音,積極協助普及森林防火等知識,還無償(chang) 幫助十多名孤兒(er) 與(yu) 貧困孩子征訂報紙雜誌,為(wei) 孤寡老人和留守兒(er) 童提供無私幫助。他的足跡遍布這條郵路的村村戶戶,被村民親(qin) 切地稱為(wei) “桐山鴻雁”。

  而在中哈邊境的阿拉套山深處,有一群“哨所白楊”幾十年如一日地堅守在這裏。1962年,新疆生產(chan) 建設兵團第五師八十八團卡昝河邊防民兵哨所成立。60年來,他們(men) 累計巡邏100多萬(wan) 公裏,阻止偷越邊境事件近十次,阻止非法出入境人員十餘(yu) 人。

  保護好祖國的每一寸土地,更守護好人民的每一份安寧。2022年,哨所累計幫助群眾(zhong) 解決(jue) 各類困難60餘(yu) 件次,為(wei) 牧民運送生活物資近30次,救助困難牧民十餘(yu) 次。依托四代哨所陣地,開展國防教育近百場次,覆蓋1000餘(yu) 人次。哨所衛生員每月定期為(wei) 牧民開展義(yi) 診,累計問診治療600餘(yu) 人次。數字背後,是實打實的助民惠民成果;迷彩衣下,是以身護國的雄心壯誌。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潤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線陽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顆糧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顆最小的螺絲(si) 釘,你是否永遠堅守在你生活的崗位上……”雷鋒曾在日記本上寫(xie) 下的這段話,展現了一個(ge) 共產(chan) 主義(yi) 戰士的遠大理想,躍動著蓬勃不息的時代脈搏,激勵著無數中華兒(er) 女以實際行動書(shu) 寫(xie) 新時代的雷鋒故事。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