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身邊事 述履職情
【委員通道】
講身邊事 述履職情
——聚焦全國政協十四屆一次會(hui) 議第二場“委員通道”
光明日報記者 張文驍 王禹欣
3月7日上午,全國政協十四屆一次會(hui) 議舉(ju) 行第二場“委員通道”集體(ti) 采訪活動。圍繞職業(ye) 教育、民營經濟、大學生就業(ye) 、消防救援隊伍建設、民族團結、港澳發展、兩(liang) 岸融合話題,8位全國政協委員從(cong) 身邊事例講起,通過生動鮮活的講述,傳(chuan) 遞委員履職心聲。
民建中央常委、中華職業(ye) 教育社副理事長蘇華委員:
職業(ye) 教育既能頂天又能立地
職業(ye) 教育關(guan) 係經濟社會(hui) 發展,對促進就業(ye) 創業(ye) 、增進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義(yi) 。
在蘇華委員看來,職業(ye) 教育一頭連著千家萬(wan) 戶,一頭連著國計民生。“職教本科招生規模穩步擴大,打破了技能人才成長的天花板,讓職教學生升學有道、就業(ye) 有門、創業(ye) 有方。”蘇華委員表示。
他分享了兩(liang) 個(ge) 小故事:一名四川學生,通過職教高考考上本科,畢業(ye) 後進入一家人工智能公司工作,還獲得了專(zhuan) 利;在2022年的世界技能大賽上,一名00後小夥(huo) “刮膩子”刮成了世界冠軍(jun) ,引起大家關(guan) 注。
“職業(ye) 教育既能頂天,又能立地。”蘇華委員感慨地說,“我們(men) 要讓職業(ye) 教育培養(yang) 的人才既有水平,又有文憑,擁有多元的發展路徑和出彩的人生。職業(ye) 教育前景廣闊、大有可為(wei) ,我們(men) 要以高質量的職業(ye) 教育助推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
中國政法大學校長馬懷德委員:
邁好走向社會(hui) 的第一步
就業(ye) 是最基本的民生,大學生的就業(ye) 是個(ge) 人的大事、家庭的大計,關(guan) 係到國家的發展與(yu) 未來。
馬懷德委員分享了一組數字:“2023屆高校畢業(ye) 生的規模預計達1158萬(wan) 人,同比增加了82萬(wan) 人。”在此背景下,相關(guan) 部門出台支持政策、搭建供需對接平台,社會(hui) 熱心相助,釋放了更多就業(ye) 崗位。“高校更是把就業(ye) 工作作為(wei) 重中之重,千方百計幫助大學生順利就業(ye) ,邁好走向社會(hui) 的第一步。”馬懷德委員說。
“我們(men) 看到,新時代的青年懷揣著‘祖國哪裏需要我就到哪裏去’的理想信念,服務基層、奉獻國家。”馬懷德委員說。
在他看來,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需要一顆平常心,要從(cong) 最基本的工作、最基層的崗位做起,更要心懷“國之大者”、勇於(yu) 擔負責任。“無論順境逆境,我們(men) 都要守初心、擔使命,把個(ge) 人的理想融入新時代的奮鬥之中,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馬懷德委員寄語青年。
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奇安信集團董事長齊向東(dong) 委員:
民營企業(ye) 創新創業(ye) 謀發展的幹勁更足了
在齊向東(dong) 委員看來,黨(dang) 的堅強領導和一係列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方針政策的貫徹實施,大大提升了民營企業(ye) 的發展信心。
“拿減稅降費來說,2022年全年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稅緩費超4.2萬(wan) 億(yi) 元,民營企業(ye) 、中小微企業(ye) 都真切感受到了支持和幫助。”齊向東(dong) 委員說,“我們(men) 創新創業(ye) 謀發展的幹勁更足了。”
這樣的幹勁來自中國經濟充滿韌性的堅實底盤,來自改革開放以來不斷淬煉出的企業(ye) 家精神。“正是因為(wei) 有這種精神的存在,我們(men) 廣大民營企業(ye) 家才勇於(yu) 擔當、敢為(wei) 人先、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不斷譜寫(xie) 發展的新篇章。”齊向東(dong) 委員振奮地說,“走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大道上,我們(men) 要放開手腳,輕裝上陣,專(zhuan) 心致誌搞發展。我們(men) 要辦社會(hui) 需要的企業(ye) ,做有溫度的企業(ye) 家。”
國家消防救援局局長瓊色委員:
“藍朋友”是可信賴的
當成為(wei) 一名“藍朋友”,天天救援、時時滅火、刻刻防範便會(hui) 成為(wei) 工作生活的常態。
“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承擔著防範化解重大安全風險、應對處置各類災害事故的重要職責。”瓊色委員介紹,現在基層消防救援始終堅持24小時備戰,隨時都在值勤和戰鬥,平均每15秒鍾就有一起救助救災行動。
“藍朋友”是可信賴的,這支隊伍是為(wei) 人民而建、為(wei) 人民而戰的。“在每一起救援行動中,我們(men) 始終堅持生命至上的理念,不拋棄,不放棄,隻要有一線希望,我們(men) 就要盡到百分之百的努力。”瓊色委員深情地說。
當前,“藍朋友”的主體(ti) 是90後、00後,麵臨(lin) 風險,他們(men) 隨時逆向而行,赴湯蹈火。“從(cong) 他們(men) 的身上,我感受到了年輕人的家國情懷和時代擔當,也看到了我們(men) 這支隊伍的希望和未來。”瓊色委員說。
新疆新的社會(hui) 階層人士聯誼會(hui) 副會(hui) 長海尼紮提·托呼提委員:
用短視頻記錄美好的新疆
來自新疆的海尼紮提·托呼提委員介紹說,十二三歲的時候,他就喜歡拍院子裏小朋友們(men) 之間的各種趣事,然後招呼大家都來看,各民族的大人小孩看過以後笑個(ge) 不停。“從(cong) 那時起,我就想用視頻記錄新疆的生活、美食和風景。”海尼紮提委員回憶說,“經過多年的努力,我拍攝了很多這樣的視頻,吸引了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粉絲(si) 。”
六七年前的一場慰問演出讓海尼紮提委員的短視頻創作理念有了新的改變。那是在一家專(zhuan) 門招收聽障兒(er) 童的院校,當他滿心歡喜地將所有視頻帶過去播放時,卻發現孩子們(men) 年齡太小看不懂字幕,也聽不清聲音。“看到孩子們(men) 失落的表情,我很自責。”海尼紮提委員說。之後,他花了很長一段時間學習(xi) 、創作默劇。“又是一個(ge) 下午,當我帶著默劇再次給孩子們(men) 播放時,他們(men) 笑得渾身顫抖、東(dong) 倒西歪。”海尼紮提委員動情地說,“當時,我無法控製自己,流下了眼淚。”從(cong) 那天起,他開始更多地參與(yu) 公益視頻的創作。
在講述的最後,海尼紮提委員張開雙臂說:“春天已經來了,希望大家來新疆旅遊,跟我們(men) 一起用視頻記錄新疆美好的一切,講述中國新疆的故事。”
全國工商聯副主席、信德集團董事長何超瓊委員:
大灣區是香港發展的大舞台
“有人說我是澳門人,有人說我是香港人,我會(hui) 說我是大灣區人!”何超瓊委員開門見山,“大灣區內(nei) 9個(ge) 城市2個(ge) 特區,同飲一江水,共享千年嶺南文化。”
2020年,大灣區人口超過8600萬(wan) ,2021年,大灣區的經濟總量達到12.6萬(wan) 億(yi) 元。“從(cong) 這組數據中,我看到的是龐大的市場和無限的發展潛力。”何超瓊委員說,香港是大灣區內(nei) 高度開放和國際化的城市,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有高品質、享譽全球的專(zhuan) 業(ye) 服務。“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擁有如此多的優(you) 勢,香港要抓緊大灣區發展的機遇,大灣區將會(hui) 成為(wei) 香港發展的大舞台。”
“香港、澳門與(yu) 大灣區內(nei) 地9個(ge) 城市本來就是同根同源的一家人,隻要目標一致,同心協力,凝聚共識,我相信大灣區一定能為(wei) 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攜手共圓中國夢起到示範作用。”何超瓊委員說。
澳門中華總商會(hui) 理事長、澳區省級政協委員聯誼會(hui) 會(hui) 長馬誌毅委員:
讓愛國愛澳觀念在澳門青年心中生根
澳門回歸祖國20多年來,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個(ge) 領域蓬勃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澳門青年是其中重要的力量。”馬誌毅委員說。
這幾年,馬誌毅委員多次組織政協委員走進校園,邀請政協委員給學生講述他們(men) 的奮鬥故事以及國家發展和改革的成就,以增進澳門青年對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幾年來,活動已經覆蓋澳門30多所院校,參與(yu) 的師生超過11000人。“我們(men) 的初心,就是要讓愛國愛澳的觀念在一代又一代的澳門青年心中生根發芽。”馬誌毅委員說。
現在,越來越多的港澳青年關(guan) 心粵港澳大灣區以及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建設。“從(cong) 中央到廣東(dong) 省、市各個(ge) 層麵都出台了有利於(yu) 港澳人才發展的政策,為(wei) 他們(men) 深度融入大灣區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和平台。”馬誌毅委員舉(ju) 例說,有一個(ge) 澳門青年創業(ye) 者,原本在澳門創業(ye) 時,很難找到合適的研發人才,但他將公司的研發部門搬至深合區後,現在已經擁有了一支中等規模的研發團隊。
“作為(wei) 澳區的全國政協委員,我會(hui) 繼續為(wei) 澳門青年解讀國家以及大灣區的利好政策,讓他們(men) 能夠把握住時代機遇,積極融入國家的發展大局,為(wei) 新時代祖國的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馬誌毅委員說。
台盟中央副主席江利平委員:
血濃於(yu) 水的親(qin) 情定能跨越淺淺的海峽
“我生長在湖北,祖輩紮根在台灣。十幾年前,我第一次回台南祭祖,那裏的山川地貌、風土人情讓我倍感親(qin) 切。”江利平委員深情地說,他在湖北武漢工作生活幾十年來,每次漫步在台北路,“打卡”寶島公園、高雄社區時,都深感兩(liang) 岸一家親(qin) 、同胞攜手行,在“雙向奔赴”中前景光明。
20世紀90年代末,江利平委員的一位台北友人帶著資金和技術來到大陸開辦了奶牛養(yang) 殖場和葡萄園,現在事業(ye) 發展穩定,三個(ge) 孩子也都考上了武漢的大學。在這位友人身上,江利平委員看到“祖國大陸始終敞開胸懷,秉持尊重、關(guan) 愛、造福兩(liang) 岸同胞的理念,推動兩(liang) 岸深化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和各領域融合發展”。
“我相信,血濃於(yu) 水的親(qin) 情定能跨越淺淺的海峽,兩(liang) 岸人民定能更加緊密地手拉手、肩並肩、心連心,共創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曆史偉(wei) 業(ye) 。”江利平委員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