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天下和村”傘寨

發布時間:2023-03-13 10:27: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春來傘(san) 寨,萬(wan) 物複蘇。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縣扶羅鎮傘(san) 寨村高聳的鼓樓下,“天下和村”四個(ge) 大字十分醒目。傘(san) 寨是一個(ge) 見證了氏族遷移與(yu) 融合的地方,它的曆史至少可以從(cong) 明朝初期姚、吳、楊三姓遷徙說起。

  據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修撰的《姚氏族譜》記載,明洪武年間,新晃侗族姚、吳、楊三姓先祖為(wei) 避戰亂(luan) ,輾轉來到晃州的人銀甲寨。三人涉水走過平溪河,到了臘樹坡腳,口渴難耐,楊姓先祖楊天應折下一根竹枝,隨手插地,頓時湧出甘泉,解了三人之渴。他們(men) 看此處依山傍水,土地肥沃,便決(jue) 定在此定居。他們(men) 又向平溪河上遊尋找適宜生存之處,雨傘(san) 遺落在人銀甲寨邊,幾天後回來發現雨傘(san) 還在原地,更加認為(wei) 此地民風淳樸,適宜居住。正因“傘(san) 在”,後人便把人銀甲寨改稱“傘(san) 寨”。

  定居後,三人結為(wei) 異姓兄弟,並以楊姓的“再正通光昌勝秀”七字字派,作為(wei) 傘(san) 寨姚、吳、楊三姓後代取名的共同字派。明永樂(le) 三年春,他們(men) 在穀雨時節播植禾黍麥豆,到農(nong) 曆六月初六恰逢辛卯日,所植作物均已孕苞,從(cong) 此將每年農(nong) 曆六月十五之前的卯日定為(wei) “嚐新節”。

  在緊鄰湖南新晃的貴州天柱、三穗、玉屏等縣的侗苗村寨,黃、徐、龍、謝、石、陳、蔣等姓氏中也有使用傘(san) 寨的“再正通光”等字派的,有的姓氏在此基礎上延展字派,如徐姓的“再正通勝秀,朝祖元明昌”、陳姓的“萬(wan) 年再通光守禮”,形成了十姓共用同一字派的曆史文化奇觀。共用字派增強了不同姓氏之間的兄弟意識和家族觀念,促進了氏族融合,有利於(yu) 湘黔交界地區民族和睦與(yu) 社會(hui) 穩定,推動經濟社會(hui) 文化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傘(san) 寨村恢複舉(ju) 辦“嚐新節”傳(chuan) 統民俗活動,起初村民們(men) 隻是邀請親(qin) 朋好友來家裏飽餐一頓,後來由村裏出麵組織,逐漸增加了祭土地、敬神農(nong) 等文體(ti) 民俗活動。村裏對產(chan) 業(ye) 發展戶、環境優(you) 美戶、鄰裏和睦戶等勤勞和睦的先進家庭進行表彰,激發了村民發展生產(chan) 、熱愛家園、團結互助的熱情。

  “嚐新節”與(yu) 時俱進,內(nei) 容與(yu) 形式都在創新,但核心始終沒變,就是農(nong) 人敬畏土地、耕耘土地、依戀土地的情懷。在傘(san) 寨等村傳(chuan) 承的“侗藏紅米種植係統”被納入第二批中國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侗藏紅米”種植合作社在傘(san) 寨、東(dong) 風、坪地等村發動村民種植紅米稻3000餘(yu) 畝(mu) ,合作社統一供種、統一管理、統一收購,價(jia) 格高於(yu) 常規雜交稻。從(cong) 遠古保存下來的紅米稻原始基因得以傳(chuan) 承,營養(yang) 多元的紅米豐(feng) 盈著百姓的餐桌。

  傘(san) 寨村還修建了侗族特色建築風雨橋、鼓樓和涼亭,在村部廣場修建了侗族文化展示館、稻作(紅米)文化展示館和“傘(san) 在天空”小街。走進傘(san) 寨,既可以了解稻種的耕耘過程,又可以參加“嚐新節”“掃陽春”等民俗文化活動,還可以品嚐紅米甜酒、紅米粑、紅米油茶等特色飲食。如今,傘(san) 寨已成為(wei) 文旅融合的鄉(xiang) 村旅遊目的地,不少遊客前來研學與(yu) 休閑。(舒維秀)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