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綠色旅遊發展 助力生態文明建設
“要牢牢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不斷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才能站在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推動旅遊業(ye) 高質量發展。”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東(dong) 山縣陳城鎮澳角村黨(dang) 委書(shu) 記兼村委會(hui) 主任林華忠說。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多位代表、委員在接受中國旅遊報社記者采訪時都提到發展綠色旅遊的話題。他們(men) 認為(wei) ,要把生態保護放在首位,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站在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綠色發展,為(wei) 推動旅遊業(ye) 高質量發展注入綠色發展動能。
林華忠的家鄉(xiang) 澳角村是福建“省級金牌旅遊村”。近年來,澳角村致力於(yu) 綠色宜居宜遊和生態文明建設並舉(ju) ,先後建設了沿海景觀大道等30多個(ge) 惠民工程,村容村貌煥然一新。依托資源優(you) 勢,村裏開發民宿餐飲、垂釣觀光等旅遊產(chan) 品,著力打造生態環境優(you) 美、文化底蘊深厚的新時代特色漁村樣板,讓遊客真正走進來、留下來、還想來。近年來,像澳角村這樣依托生態優(you) 勢發展綠色旅遊的地方越來越多。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地處海南中部生態核心區。對於(yu) 如何把綠水青山的生態價(jia) 值轉化為(wei) 金山銀山的經濟價(jia) 值,全國人大代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副縣長呂妍認為(wei) ,應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走高質量發展之路,不斷增強生態產(chan) 品的供給能力,將文旅產(chan) 業(ye) 、康養(yang) 產(chan) 業(ye) 作為(wei) 重要的轉化途徑,走特色化、差異化、生態化的發展之路,通過挖掘特色黎苗文化、雨林溫泉資源、氣候資源等,將特色文化和綠水青山等打造成旅遊吸引物,通過“旅遊+康養(yang) ”等方式,拉動百姓就業(ye) 、促進居民增收。
全國政協委員、青海省工商聯副主席韓文林建議,應在保護現有資源的前提下發展生態旅遊,走出一條生態和經濟協調發展、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可持續發展之路。依托各地獨特的資源開展文旅活動,助力生態文明建設。“青海擁有高山草原、森林湖泊、江河濕地等自然景觀,以及內(nei) 涵豐(feng) 富、種類多樣的地域文化,發展綠色旅遊潛力巨大。下一步,應堅守生態底線,挖掘生態旅遊資源內(nei) 涵,推動生態旅遊特色化、品牌化、差異化發展,助力國際生態旅遊目的地建設。”韓文林說。
全國人大代表,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委副書(shu) 記、市長李楚表示,為(wei) 堅定不移走好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之路,讓“桂林山水甲天下”金字招牌更加閃亮,桂林將統籌推進漓江流域水體(ti) 治理保護,確保各類汙染源得到有效管控。開展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係統治理,有效提升生態係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麵加強漓江兩(liang) 岸景觀保護提升,健全完善漓江流域管理體(ti) 製機製。推動桂林綠水青山持續轉化成金山銀山。
“神農(nong) 架是湖北省唯一的世界自然遺產(chan) 地,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神農(nong) 架林區黨(dang) 委副書(shu) 記、區長劉啟俊建議,應加大對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型升級的政策支持力度,建立與(yu) 重點生態功能區基本公共服務支出相適應的逐年遞增的生態補償(chang) 機製;設立重點生態功能區產(chan) 業(ye) 轉型發展引導基金,鼓勵引導當地群眾(zhong) 發展生態旅遊、生態農(nong) 業(ye) 、康養(yang) 產(chan) 業(ye) 。
“倡導綠色旅遊不僅(jin) 是旅遊業(ye) 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需要,也是助力全社會(hui) 養(yang) 成綠色消費習(xi) 慣的重要方式。”全國政協委員、觀瀾湖集團主席兼行政總裁朱鼎健表示,發展綠色旅遊可從(cong) 供需兩(liang) 側(ce) 同步發力。在旅遊景區方麵,要做好自身升級,開發綠色低碳旅遊產(chan) 品,興(xing) 建綠道、自行車道等,積極參與(yu) 綠色低碳資質認證等。在消費者方麵,應做好宣傳(chuan) 引導,建立居民綠色積分檔案,鼓勵民眾(zhong) 在旅遊過程中自帶洗漱用品、節水節電、參與(yu) 光盤行動;鼓勵遊客使用低碳出行方式;鼓勵消費綠色低碳認證的旅遊產(chan) 品等,讓綠色低碳旅遊模式成為(wei) 新時代的風尚。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錢前建議,運用現代科技和管理手段,把梯田的生產(chan) 、生態、旅遊優(you) 勢轉化為(wei) 丘陵山區發展生態經濟的優(you) 勢,助力當地經濟發展,帶動百姓增收致富。在全麵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強縣域、地域梯田資源規劃,以科技創新為(wei) 著力點,加強規模連片梯田保護修複,推進梯田資源綜合利用,提高社會(hui) 公眾(zhong) 保護優(you) 先意識,建設美麗(li) 鄉(xiang) 村、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
(采訪組成員:王洋 趙騰澤 徐曉 李金枝 陳熠瑤 統稿:徐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